“雙中心”核心區落地,能為絲路科學城帶來多大加成?
今年年初,全國第四個“雙中心”花落西安,正在建設中的絲路科學城,由於成為全國首個“雙中心”核心區承載區,令人對其未來有了新的憧憬和期待。
“雙中心”,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眾所週知,西安之前,獲批建設“雙中心”的只有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三者皆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中心,其要求之高、分量之重可見一斑。“雙中心”落地西安,又能為作為唯一核心承載區的絲路科學城帶來多大加成?
觀他山之石
要看“雙中心”建設對絲路科學城能帶來多大加成,來自合肥、上海等較早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經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僅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合肥為例,近五年來,合肥市梯次推進以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全超導托卡馬克等為代表的11個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建設,實現了大科學裝置協同化發展、學科交叉發展,量子計算、熱核聚變等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相繼問世。
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強力帶動下,近年來,合肥這匹“科技黑馬”一路狂奔、發展迅猛,其大膽投資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汽車等,帶動千億級産業集群;其後,又打響科技領域“搶人大戰”,錨定人工智慧、量子資訊、靶向藥物等前沿領域進行攻關……一套組合拳打得風生水起,“科學之都”的城市IP越擦越明。
再看“雙中心”的上海,作為其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核心區的張江科學城,經過數年建設,已經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佈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裝置等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積體電路、裝備材料、先進分子成像等關鍵領域産出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作為上海科創中心核心區,多年來,浦東新區一邊策源領銜攻關,一邊推進成果轉化,科技産業發展日新月異,國內外頂尖人才也紛至遝來。
在“雙中心”建設的強力帶動下,上海的科技影響力持續攀升,在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最新發佈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上海-蘇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創新集群第6位;在《自然》發佈的《2022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上海從2020年的全球第5位升至全球第3位;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2》中,上海綜合科技創新水準指數繼續位列全國第一。
抱更多期待
從誕生之日起,絲路科學城就與西安建設“雙中心”緊緊地綁在一起,其一項重要定位就是要成為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支點。如今,西安如願成為全國第四個“雙中心”城市,會為絲路科學城的未來帶來什麼?
綜合分析合肥、上海,建設“雙中心”所帶來的最直觀的利好,就是大科學裝置等科創資源的快速聚集,科技成果的層出不窮、科技産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城市吸引力的持續提升。
目前,絲路科學城已經系統部署了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先進阿秒光源等大科學裝置一系列重大科學基礎設施,創建了陜西光電子先導院一批高水準創新平臺,形成了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兩大千億級産業集群,坐擁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全球最大的快閃記憶體晶片生産基地以及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生産基地,並在加速推動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式發展。
建設“雙中心”核心區,絲路科學城既有優勢得到鞏固的同時,其在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産業發展及城市品質能級提升等方面,都將迎來新一輪“爆發”。
首先,在基礎研究方面,絲路科學城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加快戰略科技力量佈局,打造重大原始創新核心區,實現重大原創性和顛覆性技術成果突破,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將進一步提升其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影響力;在成果轉化方面,將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市場、助推産業,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速挖掘和釋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價值;在産業層面,將開展顛覆性技術研究,佈局未來發展新賽道,開展未來核心技術攻關、未來領軍企業培育、未來産業載體建設、未來産業場景示範,勇當全國未來産業發展的開路先鋒。
最重要的是,上述這些要素的加速聚集,意味著大量高端人才的紛至遝來,科學家社區、院士嶺、海歸小鎮等目前正在謀劃的創業平臺和服務載體將快速推進,圍繞服務人才的科研、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城市功能也將加速完善。我們也更有理由相信,絲路科學城能夠成為她理想中的樣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硬科技創新高地、彰顯中國氣韻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交流中心、秦創原高能級科技成果轉化大平臺和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支點。(通訊員 張靜攀)
來源:群眾新聞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雙中心”核心區落地,能為絲路科學城帶來多大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