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探訪“麻花”和“麻將”的“臺”前幕後

在醫院裏,麻醉科是一個承擔著各種病人麻醉工作的科室,承擔著為手術順利開展保駕護航的任務,常常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為促進大眾更加了解麻醉和麻醉醫生,每年3月的最後一週被定為“中國麻醉周”,今年麻醉周的主題為“敬畏生命,醫患同行——講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國”。在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麻醉科門診,女麻醉師常被親切地稱為“麻花”,男麻醉師則被幽默地稱為“麻將”。近日,記者就走進這裡,了解“麻花”和“麻將”的幕後故事。

從關懷患者日常開啟一天的忙碌

早晨7:30,麻醉門診的門準時開啟,呂丹妮醫師幾乎每天早到,她習慣性的打開電腦,進入門診醫療和麻醉系統,並確保印表機和讀卡機等設備可以正常使用。

7:40,診室其他成員也陸續到達。韓彬醫生總會在前一天下午對當日需進行無痛診療的住院患者進行麻醉前評估,並將患者的特殊情況記錄在術前訪視記錄單上。呂丹妮醫師針對有特殊情況的患者進行口頭交接:“2床患者的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術中需注意心肌的血供;7床患者的降壓藥今晨需停服,麻醉前請核實;9床患者上次麻醉出現藥物過敏,本次需嚴密觀察。”

7:50,各位麻醉醫師各司其職、兵分三路,分別到消化內鏡室、支氣管鏡室、婦科門診手術室開始一天緊張有序的工作。

8:00,科室主任何愛萍迎來了今天麻醉門診第一位患者,一位50歲的男性,因上腹部不適打算做無痛胃鏡檢查。何愛萍查看他的所有專科病歷資料,包括檢查單、化驗單,細緻地詢問了病史,對患者心肺功能做出評估。在確認能夠耐受麻醉後,何主任向患者詳盡講解了本次麻醉的相關事宜,並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問。

何愛萍介紹,門診的開設有利於合理使用醫療資源,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因為患者進行常規檢查的同時可到麻醉門診進行諮詢,進行必要的補充檢查與術前準備,避免因不適應手術麻醉引起的手術推遲或取消,大大提高了醫療資源的利用率。

麻醉新技術為患者開啟減痛新體驗

黨旭雲與朱迪醫生承擔胃腸鏡的麻醉工作。麻醉護士趙倩準備好麻醉、搶救藥品與常規用品。完成麻醉前準備工作後,第一位患者進入診室。

68歲的徐大叔在門診檢查發現了早癌。“我不敢做胃鏡,之前做過,那種不適感讓我感到窒息,檢查中的每一秒都是痛苦和煎熬,你們有沒有什麼別的檢查代替?”經過耐心解釋,徐大叔最終接受了無痛胃鏡。麻醉誘導後開始手術,消化內科主任張明鑫嫺熟地剝離病變組織,將腫瘤扼殺于搖籃之中,手術歷時30分鐘即順利結束。甦醒後,徐大叔如釋重負的笑容是對此次舒適化診療最佳的認可。

另一邊,支氣管鏡檢查開始了,麻醉後韓彬醫師成功置入4號喉罩,為氣管鏡檢查建立操作通道。術中韓彬醫師全神貫注地盯著監護儀和麻醉機的工作面板,通過監測所得數據和預估手術的刺激程度調整用藥,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及舒適。“支氣管鏡的患者選擇無痛下診療是非常必要的,大部分人無法耐受小拇指粗的鏡子在氣道裏穿梭,檢查時伴隨的嘔吐感和窒息感每分每秒都是煎熬,更別説能堅持到所有診療操作完成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住院醫師劉松説,“而現在,無痛支氣管鏡極大地幫助到患者,也給醫師提供了充足的時間來保質保量完成支氣管鏡檢查。”

“麻醉科門診是以副高以上麻醉醫師為主導的臨床科室門診,主要目的還是保障患者的圍術期手術麻醉安全。診療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完善手術前檢查、麻醉評估、麻醉諮詢。”何愛萍説,除了在手術室內大家以前熟知的臨床麻醉小範疇之外,其實麻醉已經走進了非常多的應用場景,成為很多數字化診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痛胃腸鏡、無痛分娩、無痛纖支鏡、婦科無痛介入手術,其實很多都需要麻醉醫生來參與管理。在無痛的支援下可以完成相對更精細化的檢查和治療,對病人來説減痛的同時又便於日後及時的復查、儘早的篩查,對病人整體健康帶來大益處。 記者 王江黎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探訪“麻花”和“麻將”的“臺”前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