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賞花,享受春天(養生雜談)
“去賞花,去戀愛!”這個春天,涌動著別樣的美好。
近日,四川一所高校發佈通知,安排全體師生放7天春假,鼓勵同學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去接觸大自然,感受春天和愛情的美好。
消息一齣,羨慕聲四起。有人呼籲“全國推廣”,也有人質疑此舉“不務正業”。近年來,“增設大中小學春秋假期”的呼聲漸高。2020年,教育部在公開答覆中亮明態度:“在保證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長的前提下,學校放假時間包括春秋假時間由各地、高等學校結合實際做出具體安排。”事實上,北京、福建、山東等地的一些大中小學,近年已經開始探索增設春秋假。
三月柳細風斜斜,正是踏青好時節。其實,走進自然、擁抱春天的不止這些高校,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踏青、春遊的傳統。先秦時期,《晉書》便記載了人們每年春天結伴到郊外賞春景,齊國也有“放春三月觀于野”的習俗;在唐朝,詩人楊巨源在《城東早春》中寫道“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在南宋,詩人吳惟信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憋了一冬的人們呼朋引伴,賞花、郊遊、登山,舒展筋骨,徜徉春光,不亦樂乎。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也是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大好時機。除了校園裏的課堂,學生們也需要走進自然的“課堂”。一次春假雖短,卻給學生們打開了一扇自主探索、觀察體驗生活的窗:學生們可以迎著暖風,嗅著草香,去讀一冊冊的青山,品一行行的綠水,賞一簇簇的春花……在和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學生們可以與萬物為友,向宇宙發問,不僅能學到書本之外的知識,還能培養發現美、捕捉美、鑒賞美、展示美、創造美的精神、情懷和能力,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塑造健全人格。
走進春天、欣賞春天,也是為接下來的工作與生活汲取前行的力量。正如某所高校老師所説,以春遊的形式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感受大自然的生機勃勃,體驗真摯情感,是將生命教育、規律教育、情感教育、社會實踐等內容相結合的重要舉措。春假期間,有同學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闊視野;有同學參與義賣活動,將所得善款捐給弱勢群體;還有同學選擇回家與家人團聚,感受溫馨幸福……大家打開春假的方式不同,但各有各的精彩和收穫。
春假也觸動了很多上班族的心。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它像一則溫馨提示,提醒我們在低頭疾行的同時,別忘偶爾慢下來抬頭看看彩霞;提醒相關部門和用人單位,切實探索錯峰放假、彈性休假機制,讓人們的工作更張弛有度、生活更飽滿豐盈。
“春天不是讀書天/舞雩風前,恍若神仙/攀上山巔,如登九天”,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春天不是讀書天》所表達的,萬物生長的春天,自然界就是最好的課堂,花草魚蟲就是最好的百科全書。在這個溫暖的季節,讓我們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一起去拜訪春天吧!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踏青賞花,享受春天(養生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