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全球第一
工業和資訊化部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製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大者愈大”,中國製造業靠什麼形成了這樣的規模優勢?如何找到新的優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雙輪”驅動量質齊升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8%,鐵路、船舶、航空航太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9.7%,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3.9%,表現亮眼。
部分細分行業加快規模擴張和品質提升,支撐了我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據統計,化學産品、非金屬礦物製品、金屬製品等傳統産業的增加值佔全部製造業的比重從2010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8.8%;代表新興産業的通信設備、電腦和其他電子設備的增加值佔比從2010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7.6%,通用、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産業表現相對平穩。
“傳統産業競爭力提升和新興産業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撐我國製造業規模不斷擴張,始終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關兵説。
正在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上,對於中國是否還是“世界工廠”的討論熱度很高。多年來,中國製造業生産力水準不斷提升,企業在中國建廠生産成本低、生産效率高,吸引各類資本來投資建廠,形成了中國製造業在産能和産量上的規模優勢。
賽智産業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經歷了兩次大蛻變,第一次是依靠龐大的市場優勢、勞動力優勢、原材料、土地和能源優勢、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優勢等,吸引了全球製造業企業投資建廠,實現了全球製造業産業鏈的中低端製造環節向我國梯度轉移,製造企業主要從事面向我國市場的産品製造和面向全球市場的“三來一補”等産品製造,企業更看重的是我國工廠的成本優勢。
第二次是靠産業鏈集群優勢、物流供應鏈優勢、生産技術優勢、産業工人優勢、産業配套環境和政策優勢等,實現了全球製造業産業鏈整體在我國的佈局,企業的産品製造既面向我國市場也面向全球市場,我國工廠具有生産效率高和生産成本低的雙重優勢。
當前,從區域上看,各地都積極發展製造業。東部地區加快轉型升級,率先培育一批新興産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優勢大省地位繼續鞏固,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中部地區和部分西部地區迅速崛起,四川、安徽、江西等在全國製造業中的比重持續上升,成為接續工業增長的“後起之秀”。“從區域上看,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若干經濟增長極正在形成,成為拉動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關兵説。
辯證看“大”與“強”
2022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27.7%。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超過四成産品的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製造業企業入圍2022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7萬多家。按照國民經濟統計分類,我國製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609個小類,是全球産業門類最齊全、産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
業內常説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因而不少人認為規模優勢並沒有多大用處。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部副部長許召元表示,製造業産業的技術進步有一個很重要的“幹中學”效應,很多産品生産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産中完善技術,提升産品品質,提高生産效率。我國製造業規模持續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中生産效率的優勢就有了重要基礎,這包括産業配套優勢、産業規模優勢等,可以顯著降低成本。
我國製造業的“大”為“強”提供了堅實基礎。趙剛認為,“大”使得我國製造業形成了規模經濟優勢,很多産品訂單只有在我國才能實現大規模、高效率、高品質、低成本的生産,例如,同樣一個機電或裝備類産品在中國製造,原材料充足、磨具能就近配套、整機可實現量産。
“大”能為製造業技術進步提供更多資金、人才和應用場景,推動我國製造業加快技術研發投入,提升産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産裝備、先進工藝設計、先進基礎材料水準,實現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轉型。
“大”還能為中國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撐。近年來,中國製造正在成為高品質、高效率、高性價比的代名詞,為中國本土品牌做大做強並形成全球影響力打好了基礎。
我國製造業規模大、門類齊全,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製造業韌性較強、迴旋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這一點此前在應對突發疫情、復工復産中體現得較為突出。此外,“新領域新賽道很大程度上是對現有製造業基礎上的延鏈補鏈強鏈進行延伸,或是在現有産業基礎上通過數字賦能等方式衍生的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健全的製造業體系為我國未來産業的選擇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間。”關兵説。
專家認為,我國製造業“大而不強”主要是指我國製造業的産能和産量大,但在産品研發設計、高端生産裝備、先進工藝設計、先進基礎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與美國、德國等相比,我國還不是製造強國。我國製造業從做大到做強,從量變到質變,關鍵的兩個因素是技術進步和企業品牌打造,讓我國製造企業在“微笑曲線”的兩端具有更強競爭力。
打造競爭新優勢
得益於浪潮海岳企業數字化平臺的應用,山東方原集團用工減少40%左右,生産成本降低30%以上,生産效率提高60%,産品品質一致性明顯提升,成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首家標桿橋隧裝備製造智慧工廠。
當前,我國製造業生産效率高的優勢比較突出,依然具備産業鏈集群、物流供應鏈、生産技術、高素質産業工人、國內市場、産業配套環境和産業政策等優勢,進一步正向增強了規模經濟優勢,但生産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我國製造的新優勢要靠高端化、智慧化和綠色化,提升在生産效率、生産成本和綠色製造方面的比較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企業持續擴大投資建廠。
趙剛認為,在高端化方面,要發揮我國在清潔能源、核能、電動車、新型交通、船舶、裝備製造、電子家電産品、行動通訊等領域品牌、技術研發和整機製造優勢,吸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在我國形成産業鏈集群。在智慧化方面,應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先發優勢,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工廠、“燈塔工廠”,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和消費網際網路,借助數字技術提升我國製造業企業規模化定制、柔性化生産、網路化協同能力,進一步提升生産效率、供應鏈協同效率,降低生産成本,形成中國製造業更具競爭力的效率和成本優勢。
傳統産業在製造業中佔比達80%,是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但當前,各地更加重視新興産業。對此,關兵表示,新興産業整體還處於發展階段,短期內仍難以填補傳統産業的空白,製造業發展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高度關注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培育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産業;另一方面結合本地資源稟賦優勢,培育一批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打造引領未來增長的新引擎,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推動我國經濟行穩致遠。
我國製造業鞏固已有優勢,找到新優勢,首要任務是高品質發展,關鍵路徑是技術進步,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築牢我國製造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比較優勢。“一是‘守正’,要繼續提升我國産業鏈集群競爭力、供應鏈效率、産業工人技能和品牌影響力,保持我國製造業生産效率高、生産成本低的組合優勢。二是‘創新’,要著力打造創新鏈,提升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水準,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形成製造業新的競爭優勢。”趙剛説。記者 黃 鑫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全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