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指尖”上的非遺技藝 “繡”出鄉村共富景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掙不到幾個錢,也無法照顧孩子,現在感覺日子過得幸福了,村裏的婦女們能一邊照顧老人小孩,一邊做點青繡賺些錢,既能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也把我們的傳統手藝傳承下去,一舉多得……”大通青繡非遺傳承人陳玉秀説道。

為傳承傳播非遺文化,充分挖掘青繡等民間手工藝文化遺産價值,2021年12月30日,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正式掛牌。非遺工坊通過為青繡等一批傳統手工藝搭建“亮相”平臺,讓民族文化資源更加多姿多彩,讓更多民族文化記憶被繼承,青繡成為大通婦女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技藝之一,“指尖技藝”變為了“指尖經濟”,用“指尖”推動産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讓更多婦女用巧手實現了致富的夢想。

擦亮非遺名片,奏響文旅樂章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通縣不斷探索農文旅融合新形勢下的非遺傳承保護新路徑,統籌謀劃非遺工坊旅遊路線佈局,延伸非遺工坊發展鏈條,依託國家AAAA級景區老爺山旅遊景區知名度,向遊客積極展示大通特色文化和非遺手工藝品,推動文化手工業、文化服務業和旅遊業“三業合一”,打通非遺手工藝品産銷渠道,打造非遺手工藝産品研發、生産、銷售全鏈條。同時,充分發揮非遺工坊的文化創意、商品製造等功能,開發出了黑膠唱機、錦繡禮盒、皮影禮盒鏡框、咖啡對杯等30餘款非遺文創産品,探索“非遺工坊+”模式,以親臨觀摩、DIY體驗等形式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參與和購買,不斷擴大非遺文創産品影響力和産能。充分運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深度挖掘優秀非遺傳承人、致富故事,廣泛宣傳報道,推廣非遺手工藝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工匠精神,讓大通特色的非遺文化、非遺産品被更多人們所熟知,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下的非遺蓬勃發展。

居家就業致富,積蓄鄉村人才

積極搭建資源集聚平臺,搶抓東西部協作機遇,搭建學習平臺,不斷提升鄉土人才致富能力,讓更多的鄉村人才實現在家門口致富。組織舉辦了以“鄉村振興·繡美鄉村”為主題的青繡産業人才培訓班,邀請蘇繡名家名師為70余名繡娘傳授技藝,為鄉村文化産業發展集聚人才,讓村民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夢想逐一成為現實。“以前總得出門打工,家裏老人小孩都顧不上,現在參加了工坊的培訓班,也算掌握了一門吃飯的手藝……”通過非遺工坊這個平臺,不僅為大通繡娘們創造了學習技藝的機會,還讓更多人熟知了青繡的悠久文化;開展“高原美麗鄉村百佳繡娘”評選活動,讓更多婦女參與成為繡娘,找到了致富的渠道,也讓青繡得到了傳承。不僅如此,大通縣還積極搭建非遺創造性轉化新平臺,採用“非遺工坊+合作社+農戶”模式,將零散的家庭作坊整合聯動起來通過非遺工坊共同致富。

“我們還帶領大家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渠道進行銷售,有口口相傳的品質與特色,每年都能讓大家實現盈利。”非遺文創工坊負責人介紹道。

鄉村活力迸發,文化賡續傳承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非遺傳承,要在傳人。非遺工坊讓年輕人看到了實惠、看到了希望,不少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傳統技藝也後繼有人。隨著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持續深入,非遺工坊負責人和手工藝者們不斷感知時代變化和群眾需求,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統技藝更加生機盎然。以民族特色非遺工坊塑造縣域經濟品牌魅力,為“河湟皮影、青繡、橋兒溝砂罐、牦牛毛紡織、大通農民畫”等為代表的非遺特色産品,爭得了一席之地。

“今後,大通縣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推動東西部協作深度幫扶。以‘非遺’助力鄉村振興,不斷擴大非遺工坊知名度,加大非遺工坊建設,通過技能培訓、産品展銷等形式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致富,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構畫新時代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美麗圖景。”大通縣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指尖”上的非遺技藝 “繡”出鄉村共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