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走向數字化
“AI智慧識別系統監測到有露天焚燒情況,附近的網格員立即收到預警短信,幾分鐘之內就會趕到現場進行處置。”3月16日,北碚生態環境監測站站長向越與同事正對一起大氣污染事件進行處置,“我們使用的智慧環保系統1秒鐘就可發現疑似污染源,1秒鐘溯源,然後將污染源派送給全區600多名網格員,20分鐘內網格員就可以整改並反饋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要求“著力推動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實施”。
近年來,重慶市在補短板、強弱項,優佈局、提品質,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著力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水準,依託“環保天眼”“智慧大腦”,通過各類監測站、微站等,做到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監測指數超標及時預警、突發環境污染自動報警,實現對環境污染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天-空-地環境空氣品質一體化監測
重慶市大氣監測站鴛鴦站,位於園博園南門。
3月15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工作人員李峰對站外周邊環境和站內各臺分析儀運作狀態、輔助設備空調和除濕機的工作狀態進行了檢查。
李峰介紹,每個監測站都由採樣裝置、校準設備、分析儀器、數據採集和傳輸設備5個部分組成。
記者在站內看到,採樣裝置對環境中的氣體採集後,氣體通過一根總採樣管分別進入4台分析儀進行分析,顆粒物則是單獨採樣後進入顆粒物分析儀進行分析。
“站點的連續自動監測儀器會對環境空氣品質進行連續的樣品採集、處理和分析,監測內容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PM2.5等。”李峰説,6項參數全部分析結束後由工控機讀取,通過專網傳輸到智慧環保大數據平臺。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負責人介紹,按照國家和市級要求,結合實際工作需要,重慶已建設各類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200余個,包括74個城市大氣自動監測站(含1個清潔對照點)、4個區域(含農村站)空氣自動監測站,1個大氣環境綜合觀測超級站,2個高精度溫室氣體連續自動觀測站,10個PM2.5和光化學組分站,100余個空氣評價站和20余個交通、工業園區站。
同時,重慶市結合移動車走航、無人機和衛星遙感等監測手段,運用多种先進監測儀器,完善了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路,並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手段,實現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具備了地面溫室氣體長期連續自動監測能力,為環境空氣品質評價、預警預報、監督執法、污染解析追蹤、監測數據應用分析等環境管理決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自動水質監測最快1小時出結果
禮嘉智慧公園白雲湖水質監測點,市生態環境局兩江新區分局綜合管理科(大數據管理)科長杜軍定期會對站點設備運作情況進行檢查。
“設備雖小,功能卻非常強大。”杜軍介紹,這套小型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可以監測水質參數、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總氮等指標。這套系統按照設定的運作週期,自動開展採水、預處理、配水、分析測量及系統清洗工作,同時將測量數據及系統工作狀態實時上傳到智慧環保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支撐水環境品質分析及水質異常預警工作。
“如果人工採樣、送樣到實驗室分析,整個過程耗時較長,在時間維度上很難實現高頻次採樣檢測分析。”杜軍介紹,自動監測系統測量頻次可以根據需求靈活設置,在應急模式下可做到最快1小時出結果;通過運維保障和遠端質控等多重質控措施,能確保數據及時、準確、有效。
目前,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已建成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並實現烏江、鬱江水質斷面視頻自動監控。
2022年,彭水水環境品質總體為優,烏江水質綜合達Ⅱ類、鬱江水質穩定保持或優於Ⅱ類,木棕河等次級河流水質達到或優於Ⅱ類。“大量自動監測數據為水環境品質分析、趨勢分析、關聯分析、溯源調查及污染預警等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數據支撐,水質改善與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彭水縣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説。
重慶市共設有市級及以上監測斷面238個,現有143個(含15個外省建站)投入使用,包含國控站74個,市控站69個,覆蓋率達60.1%。今年內,重慶將建成投用水站累計達227個,覆蓋率達95.4%,基本實現自動監測網路全覆蓋。
53億條數據助力環境品質管控
除了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和水質自動監測系統,重慶共建設了40個噪聲自動監測點位。其中,有22個功能區聲環境品質評價點位和18個科研點位,均採用法國01dB噪聲自動監測儀器,每天24小時連續監測,2022年全年産出數據近35萬個,主要用於評價重慶市功能區聲環境品質,科學分析聲環境品質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噪聲污染防治行動提供支撐。
“各個監測點的數據最終都會匯入重慶智慧環保大數據平臺。”市生態環境大數據應用中心副主任羅斌介紹,這一平臺圍繞重慶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求,按“1+5+N”架構,以一個全要素、高頻度、多用戶的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為基座,構建涵蓋大氣、水、聲、土壤與固廢、自然生態等五大環境要素的綜合應用系統和多個專項業務管理系統,基本形成一次採集、多方使用,業務融合、開放服務的工作格局。
平臺利用大數據、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走航車、視頻監控與AI識別等技術,初步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智慧感知體系,涵蓋122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點、81個重點監測斷面視頻監控點、74個大氣環境國(市)控自動監測站點和933個大氣環境網格化微型監測站、21個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站、350個重點污染源廢水和廢氣自動監控站點以及生態環境地面觀測站等共計1500余個生態環境感知點。
目前,通過智慧監管,重慶已多渠道動態匯集環境數據約53億條,發現疑似環境問題約1.4萬個,並交由相關單位進行整改,實現了環境污染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進一步提升了重慶環境品質管控能力和監管效率。首席記者 陳維燈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重慶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走向數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