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中醫藥人才濟濟 中醫館“遍地開花”

2022年,陜西省中醫藥人才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績:西安市中醫醫院醫生楊震入選第四屆國醫大師,陜西省中醫醫院醫生劉華為、米烈漢、曹利平入選第二屆全國名中醫。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閆咏梅入選岐黃學者,實現了陜西省岐黃學者零的突破。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醫生楊鋒、袁普衛入選青年岐黃學者。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而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為深入推進全省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和高品質發展,促進全省中醫藥人才工作系統化推進和全方位提升,經廣泛徵求意見,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結合陜西省實際,聯合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衛生健康委出臺了《陜西省加強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工作方案》。

方案是陜西省首個多部門聯合出臺的中醫藥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方案提出,要緊密結合陜西省中醫藥實際,遵循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結構佈局,強化人才能力素質,營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和發展氛圍。方案對提升人才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具有重大意義,陜西省中醫藥人才工作將圍繞這一方案多方位、多層次展開。

搭建平臺

推進中醫藥人才培養

“參加了多次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相關培訓,自己的管理水準及專業技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寇久社告訴記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公佈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後,陜西中醫藥大學及其附屬醫院獲批建設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綜合類),建設週期為3年。經過3年建設,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了教學培訓實訓大樓、名老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平臺,並對名老中醫研究資料進行資訊化管理,實現工作室成果及資源共用。該基地還搭建了研究型門診、研究型病房和優勢特色技術推廣應用平臺。

陜西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舉辦了中醫疫病防治的骨幹人才培訓、中醫護理骨幹人才培訓、陜西省中醫醫院院長培訓、陜西省中醫醫院科主任培訓及國家、省級各類專科會議共46項。

陜西對省內外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培訓,使參培學員掌握了一系列中醫特色療法治法,以及管理方法、科學的臨床研究思維。參培學員學以致用,將相關技能技術帶回本單位、用到臨床上,更好地推廣了中醫藥事業,發揮了人才的最大效能。

陜西省依託國家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通過“建中心、強基地、擴充工作室”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中醫藥人才培養能力。同時,在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省中醫醫院、西安市中醫醫院等機構建設省級名醫傳承中心,並定期組織開展工作室經驗交流、中醫藥學術論壇及各級各類中醫藥人才培訓,積極探索中醫藥學術傳承及推廣應用的有效方法和創新模式,培養多層次中醫藥傳承人才。

目前,陜西省共有國家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7個、帶教老師1788人。陜西省定期舉辦全省中醫住培教學技能大賽,分設比賽專項,以賽促學;採用交叉評估方式,每年對所有中醫住培基地進行評估檢查,以評促建;每年組織開展中醫住培“先進基地”“優秀管理工作者”等先進單位和個人評選表彰活動,以獎促幹,為培養合格的中醫住院醫師奠定良好基礎。

建設傳承工作室是深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傳承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培養中醫藥傳承人才的重要平臺,是培養中醫藥特色人才、打造中醫藥人才成長陣地的主要抓手。截至目前,陜西省共建設了4個國醫大師、167個全國及省級名中醫、142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並在全省遴選確定了25個學術特色鮮明、臨床療效顯著、社會影響深遠的“長安醫學”中醫學術流派。同時,陜西省以中醫藥人才培養為重點,通過建設傳承工作室,共打造名中醫學術經驗傳承團隊187個,出版名中醫學術經驗集100余部,培養中醫藥傳承創新骨幹近2000名,其中省級以上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574名,極大促進了陜西省中醫藥事業發展。目前,陜西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已成為弘揚醫德、傳承技藝、服務百姓的重要載體,培養形成的覆蓋老中青三代人的傳承隊伍,展示出中醫藥事業賡續前行的磅薄力量。

建強隊伍

培養中醫藥特色人才

2022年底,由陜西省中醫藥研究院、陜西省中醫醫院主辦,全國名中醫曹利平工作室、文獻資訊研究所承辦的省級繼續教育項目“全國名中醫曹利平教授學術經驗培訓班”在西安舉辦。作為全國名中醫、第五批及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曹利平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40餘年,先後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國家十分重視中醫藥院校教育以及名老中醫經驗師承教育,目前已出臺了進一步強化中醫藥師承教育的相關文件。曹利平認為,要充分發揮名老中醫藥專家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學生通過跟師學習、臨床實踐,可以繼承掌握老師的技術專長。此外,學生應在臨床跟師學習過程中做好臨床科研,總結提煉老師的學術思想和用藥規律,熟讀中醫經典著作,夯實中醫藥理論基礎,提高中醫臨床診療水準,成為中醫藥骨幹人才。

西安中醫腦病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宋虎傑是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他通過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中醫經典著作、參加集中學習和培訓、拜名家為師,領悟和傳承了中醫大家的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我的感受是,這樣的研修方式最符合中醫的發展規律,能夠培養出實用的高端人才。”宋虎傑説。

宋虎傑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計劃以學科建設為導向,大力引進培養高端人才,加強學科帶頭人及名醫、傳承人才建設,為醫院發展培養複合型人才。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方式上進行創新,通過特聘教授、定期講學、項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進人才;依託“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基地”等項目和平臺引進高級人才。

為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十四五”期間,全省將繼續實施岐黃工程(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培養一批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高層次人才是引領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排頭兵,陜西省現有4位國醫大師、4位全國名中醫、1位岐黃學者、162名省級名中醫、272名國家及省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等高層次人才。他們既是“承者”又是“傳者”,通過“傳幫帶”,識才、育才、用才,甘為人梯、提掖後學、傾囊相授,培養造就一大批優秀年輕中醫,推動中醫藥薪火相傳。同時,陜西省培育出“陜西名醫大講堂”、名中醫師帶徒等品牌,形成名醫帶名科,名科促名院的格局,為中醫藥事業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作出重要貢獻。

青年人才是全省中醫藥發展的主力軍,陜西省現有3名青年岐黃學者,近400名中醫臨床及護理骨幹、中醫藥創新骨幹,609名國家級、省級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他們絕大多數已成長為學科、專業帶頭人,為全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未來,陜西將加大對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岐黃學者、省級名中醫的支援,做好傳承創新工作,加快遴選中醫藥青年骨幹人才,建立青年人才儲備庫。在省級人才項目、重大科技立項等方面向青年人才傾斜,促使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早擔大任。

夯實基礎

優化中醫藥人才佈局

3月20日,走進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二〇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內設的中醫館,一股濃郁的中草藥香味撲鼻而來。館內的中醫董建黨正在為前來看病的患者進行“望聞問切”,先把脈,再開處方,來就診的群眾在診室外排起了長隊。

“我一個人住,有個頭疼腦熱都願意來這看病。中藥副作用小、價格不貴,董醫生很靠譜,我們一家老小生病都找他。”前來問診的王昊告訴記者。

“平均每天來就診的有70余人。”董建黨告訴記者,近年來,政府大力支援中醫館建設,中醫館新添置中醫治療儀器40余臺,有中藥房、煎藥室、免煎劑室、中藥庫房各1間,同時配備中藥飲片427種,還提供煎藥服務,能更好地為老百姓在家門口提供優質的中醫藥服務。

“我們站內健康資訊平臺能直接與省中醫藥數據中心聯網,還能通過中醫館健康資訊平臺開展遠端會診、輔助開方、業務培訓。”二〇五所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郭王紅告訴記者。此前,社區衛生服務站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簽約,共建國家醫學中心中西醫協同創新合作中心。此次成功簽約,開啟了雙方在人才培養、雙向轉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也全面提升了該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工作水準和服務能力。

陜西省佈局啟動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建設,並將其作為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制定了《陜西省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區(中醫館)建設標準和考核細則》,明確中醫館建設目標任務、標準要求。 截至目前,陜西省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有中醫館1786個,實現全省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全覆蓋,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環境差、科室分散、設備陳舊等現狀得到了大幅改善,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文化氛圍日漸濃郁、中醫藥服務能力明顯提高,更好地滿足了老百姓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同時,陜西省在中醫館全覆蓋的基礎上扶強扶優,發揮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實施示範中醫館建設。2019年以來,全省共建設示範中醫館268個,示範中醫館佔比達15%,提前實現了“十四五”目標任務。

近年來,陜西先後通過中醫館中醫藥骨幹人才培訓、衛生技術人員中醫藥知識培訓、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等項目,累計培訓基層中醫藥人才1.66萬人次,進一步提高基層衛生技術人員運用中醫藥診療知識、技術方法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技能水準,同時開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有效緩解了基層醫務人員緊缺,更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中醫藥的優勢在基層,但目前,基層醫療人員招不來、下不去、留不住的現象仍然存在。下一步,全省將繼續強化基層人才培養,推動人才向基層流動,同時改善基層人才發展環境,建立健全基層中醫藥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機制,完善基層醫療機構績效工資總量調整機制,保障縣鄉醫務人員合理待遇。預計到2025年,全省為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配備中醫醫師,併為80%以上的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醫務人員。本報記者   張家禎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中醫藥人才濟濟 中醫館“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