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西吉縣高山旱地變成冷涼蔬菜“公園”

3月以來,西吉縣吉強鎮馬營村一片繁忙景象。在村裏的高山冷涼蔬菜基地,村民揮動鋤頭、翻土挖坑、清理殘膜,一片片舊膜被揭時掀起的塵霧中,村民的笑臉若隱若現。

“水資源利用率低曾是吉強鎮發展種植高山冷涼蔬菜的‘卡脖子’問題。馬營、王昭、泉兒灣等村建有骨幹壩且長年蓄水,但時常面臨‘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尷尬境地。”3月21日,西吉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戴華盛告訴記者。

“天旱窖枯水沒有,雀兒渴得喝煤油。”西吉縣紅耀鄉曾傳唱的歌謠裏,可以直觀地感受到西吉之“旱”。

旱,是西吉農田最明顯的特徵。西吉現有耕地面積210.08萬畝,旱地佔總耕地的93.8%。

沒有平地沃野之益和泉水灌溉之利的西吉,是如何成為寧夏農業和糧食大縣、我國冷涼蔬菜重要産地的?答案在一個“鑰匙”和兩個“面積”裏。

一個“鑰匙”:補齊水利“短板”,挺直農業“腰板”。

兩個“面積”:85.8萬畝和4.3萬畝。

4.3萬畝——2022年以來,西吉縣創新發展“低水高用、引水上山”高效節水農業,在這種模式下種植農田4.3萬畝,每畝産值增加10倍以上。

“政府把水引上山後,高山冷涼蔬菜能‘喝飽’水了!縣上還要組織建設高山冷涼蔬菜公園呢,我們的日子越種越紅火了!”西吉縣誠譽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望兵告訴記者,改變種植模式後,每畝菜的收入從1500元漲到4500元,務工人員從零零散散發展到200余人,每年給工人開工資就要開600多萬元。

85.8萬畝——西吉縣打出農機化、節水種植組合拳,建成“宜機化”高標準農田85.8萬畝,2022年末獲評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2022年吉強鎮在馬營等4個村建設了5個高山冷涼蔬菜基地,種植面積共1.03萬畝,增加務工就業崗位600余個,務工農戶年收入戶均增加12000元以上,帶動周邊農戶參與種植2000余畝。”吉強鎮黨委書記李學智介紹,基地引進的合作社除了負責敷設“低水高用、引水上山”的膜下滴灌管道,還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支援,並與外地客商簽訂購銷協議,實行産銷一體化生産。

“擰緊”農業的水龍頭不只局限于節水,增加水資源利用率也尤為重要,西吉縣答好了因地制宜發展節水農業這道“題”。據介紹,今年吉強鎮預計撬動民間資金投入1000余萬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設施2萬畝,在套子灣、馬營、泉兒灣、沙洼等村建成8個千畝以上高山冷涼蔬菜基地,預計年産蔬菜10萬噸,純利潤4000萬元以上。記者 王 瑞

來源:寧夏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西吉縣高山旱地變成冷涼蔬菜“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