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一館看遍山城8億年地質與生命演化

重慶8億年地質與生命演化、8.24萬平方公里自然資源“濃縮”在5000平方米的場館裏——3月13日,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以下簡稱科普館)正式開館。市民多了一個了解重慶“前世今生”的好去處。

講述“重慶從哪來”

看“重慶萬卷書”,一步“跨越”2500萬年

自然資源,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礦等資源,其中也蘊含著地質與生命演化的線索。在科普館,市民能了解到重慶從冰原、滄海一直到山城的“演化史”。

科普館科普教育組組長唐用洋介紹,重慶地質構造演變大約在8億年前的新元古代進入穩定階段,從青白口紀開始,先後經歷了冰、海、河湖等多個階段,最終形成今天的山城地貌。

早在1.8億年前,古巴蜀湖初步形成,之後隨著地質運動逐步縮小。直到2000萬年前,四川盆地形成。

“這可以説明,重慶和四川自古就是‘一家親’。”唐用洋表示。

在科普館內,市民可以看到重慶地質演化的“起點”。位於地質演化展廳的“重慶萬卷書”展示環節,用360塊不同年代的岩石組成了15米長的“岩石書卷”。位於最右側的首塊岩石便是在秀山採集的重慶地表出露最古老的岩石,已超過8億歲。

“每一位觀眾走過‘重慶萬卷書’,邁出一步就相當於‘跨越’了2500萬年。”唐用洋介紹。

在“重慶萬卷書”對面,還有《重慶地下一萬米》球幕影院。在這個影院中,觀眾可以欣賞一段7分鐘左右的短片,以第一人稱視角深入重慶地下一萬米,感受“時光倒流”,直觀地了解重慶的地質演化史。

鎮館之寶都有啥

元始巴山龍、巴氏大熊貓化石等“家底”集體亮相

在科普館內,重慶的自然資源“家底”集體亮相,和市民見面。

在中心展廳,全長約24米、背高約3.8米的馬門溪龍化石承擔起了“迎賓”職責。它也是重慶目前復原裝架最長的恐龍化石。

在生命演化展廳,6件鎮館之寶級別的展品“集合”於此。其中包括侏羅紀中期(距今1.74億-1.64億年)的普安雲陽龍化石、磨刀溪三峽龍化石、元始巴山龍化石和普賢峨眉龍化石。這4具化石都在雲陽發現,對全球恐龍研究有重大的學術意義,目前僅在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展出。

鎮館之寶還包括2具巴氏大熊貓化石。它們是大熊貓家族中體型最大的類型,比現在的大熊貓高大,長相更兇猛,體型接近2米。

唐用洋表示,巴氏大熊貓在距今數十萬年前滅絕,化石很珍貴,全世界僅有4具。科普館一口氣展出2具,可算“大手筆”。

除了鎮館之寶,在生命演化展廳還有一些意義重大的展品。例如,距今4.23億年前的袖珍邊城魚化石填補了“從魚到人”的演化空白;1:1復原的雲陽恐龍化石墻(局部)能讓觀眾感受到恐龍化石富集的震撼;東方劍齒象、華南巨貘、谷氏大額牛等多種國內罕見的高完整性骨架化石裝架,讓觀眾領略萬州鹽井溝動物群復原場景。

展示重慶自然資源優勢

將與重慶中小學合作,開設第二課堂

科普館還展出重慶8.24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類自然資源。

例如,在自然資源展廳的“礦産”環節,展示了國內173種礦産資源中可展示、易保存的100多種礦産,同時還列出了重慶已探明的70種礦産的“優勢排行榜”。

“重慶的毒重石保有資源量達12224萬噸,居全國第一。”唐用洋介紹,毒重石資源主要分佈在城口等地,可用於鋇化工産業。此外,重慶鍶礦、汞礦保有量均居全國第二,鋁土礦保有量居全國第五。

此外,展廳還形象展示了重慶的山、水、林、田、湖、草,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境。

“我們希望充分地、專業地展示重慶自然資源,同時面向青少年和廣大市民開展科學普及,培養更多具備科學家潛質的人才。”重慶市規劃展覽館黨委書記、館長秦海田表示,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的投用將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科普傳播能力,引導公眾增強珍惜自然資源、呵護美麗國土的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與重慶市規劃展覽館共同演繹了重慶的前世今生,規劃館立足重慶市國土空間規劃,科普館展示重慶自然資源,兩館聯動,多維詮釋重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共同呈現立體、生動、底蘊豐厚的重慶。

秦海田表示,下一步,重慶自然資源科普館將積極和重慶中小學合作,開設第二課堂,還將不定期邀請院士專家等舉辦科普講座,並舉行各類科普臨展,為重慶青少年和廣大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自然資源科普“大餐”。(記者 申曉佳)

來源:重慶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一館看遍山城8億年地質與生命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