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加速北跨 渭河將成“城內河”
一個區域要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必須要選擇一個平臺和抓手,一個足以影響和帶動全局的“引擎”,就像上海之於長三角,廣州之於珠三角。
那麼,陜西要在當前較好的基礎上謀劃更高水準的開放,“引擎”在哪?
躋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行列的西安,已經成為國家城鎮體系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塔尖城市”和“經濟極核”。這個“龍頭”夠不夠強勁有力,直接影響陜西全域開放發展的品質和層次。使命何其榮耀,擔子又何其沉重。
然而現實的矛盾卻是,西安發展框架不夠“大”。當上海的黃浦江、重慶的嘉陵江、武漢的長江,都已經成為這些超大城市的“內河”,而渭河之於西安,卻還是阻礙其發展壯大的“天塹”。西安要發展,必然要跨過渭河。
隨著GDP邁入“萬億”時代,以及西安都市圈的獲批,西安跨渭河發展的路徑和方向愈加明晰。根據西安産業佈局,北部要逐步形成“先進製造産業帶”。在北跨渭河大局面下,這裡計劃將要打造“西安都市圈跨渭發展核心區”。
跨越渭河,西安將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而攜河“北跨”帶來的,除了通達的交通,更是大西安未來的希望。
都市圈時代
作為城市化空間的主體形態,都市圈在區域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推動和重塑著城市高品質發展。
去年3月,繼南京、福州、成都、長株潭都市圈之後,全國第5個、北方地區首個都市圈發展規劃——《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獲批。這意味著西安告別以往“單打獨鬥”的局面,以都市圈的嶄新面貌進入全國城市競爭格局。
西安都市圈位於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區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陜西省“十四五”規劃綱要》對其賦予了更多期望,未來將構建“一核一軸、兩翼三區、多組團”的格局。
而在西安“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北跨強調:加快實施跨渭河發展,加大渭河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兩岸生態景觀和建設品質,完善兩岸交通路網,補齊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短板,重點發展航空、汽車、軌道交通等産業,建設渭北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現今,“北跨”戰略經過不斷調整,並在西安都市圈規劃獲批後,正式定下從西安主城區向北的一條包茂城市發展軸。
這條軸線,依託西延高鐵和包茂高速,銜接高陵涇河新城三原組團、富平閻良組團、耀州組團等三大組團,發揮西安核心輻射帶動作用,增強高陵、閻良、富平等節點人口和産業聚集能力,通過加強城市産業基礎承載能力和平臺建設,積極承接西安以及東部沿海地區産業轉移,增強對都市圈發展的支撐作用。
同時,去年4月發佈的重量級國家戰略《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規劃》,在生態保護、空間格局上均屢屢提及渭河,並明確表示:實施跨渭河發展戰略,推進多點、多組團式發展,共建渭河生態經濟帶。
地鐵14號線秦宮站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級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等重要黃金機遇的疊加,西安正處於一個快速成長通道中,不斷聚合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多重戰略加持下,跨越渭河發展,這是大西安産業發展趨勢,也是空間擴容的必然。而擁抱渭河,實現區域融合發展,最為基礎是暢通交通,解決距離帶來的問題。
近年來,西安也在規劃建設多個跨渭河、涇河、灞河等流經北部河流的基建項目,如西安地鐵10號線與西閻快速路涇渭河公軌合建渭河特大橋;國道210西安過境公路渭河特大橋、灞河特大橋;京昆高速公路蒲城至澇峪段改擴建工程渭河特大橋等等。
這些正在實施的基建項目,將對保障國家高速運輸大通道的快速通行,增強西安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實現西安週邊副中心城市、各組團、各園區之間的快速連接,為産業轉移、人口流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城市“北跨”進階
都市圈即通過引導大城市資源要素向周邊擴散,從而實現區域“帶動式”發展。我們知道,大西安空間發展戰略有“十字方針”:南控、北跨、西融、東拓、中優。這其中,“北跨”被這樣定義:
“加快實施跨渭河發展,加大渭河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提升渭河城市核心段兩岸生態景觀和建設品質,完善兩岸交通路網,補齊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務短板,重點發展航空、汽車、軌道交通等産業,建設渭北先進製造業集聚區。”
2021年,西安“全面代管”西鹹新區,向北發展通道被實質性打通。至此,北部真正“一體化”。
對西安來説,跨越渭河打造萬億工業大走廊——“經開區+高陵組團+臨潼組團+航空基地+富閻板塊”,這是未來先進製造業未來所在。
這個背景下,北部各個區域重新進行自身定位。
在權威性的規劃引導及城市均衡發展需求下,有著基礎深厚的先進製造業、城市空間潛力巨大的經開區,憑藉行政中心和高鐵中心的雙中心區位優勢,以及“一河兩岸”的産業佈局,正成為西安“北跨擁河發展”的引領者和主力軍。
與此同時,經開區不斷完善市政配套服務,引進各種産業形態,實現經濟功能與服務功能相映生輝,一個産城融合、宜居宜業宜商的城市新中心在西安加快崛起。
高陵位於西安城北門戶,地處涇河、渭河兩岸,東靠臨潼,向南連接未央、灞橋區,向西連接咸陽渭城區、三原、涇陽等,北部臨近閻良區,可謂是“關中白菜心”。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高陵猶如一道“脊梁”,挺立於廣袤的關中腹地。
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西安北跨首站,高陵逐漸承接起了來自西安産業、人才、經濟等全方位的遷移和流通。一個肉眼可見的現實是,高陵正逐漸成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北跨主戰場、區域空間一體化關鍵節點以及渭北交通的重要樞紐。
作為大西安未來的主城區,做大做強産業,以“萬億工業大走廊承載區、渭北先進製造業核心區、西安大都市新城區”三大定位,全力擔當大西安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無以復刻的“頭銜”,使得高陵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
秦漢創新中心
對秦漢新城來説,“西安北跨渭河發展機遇,提升城市承載能力,推動區域協同融合發展”成為發展指導。十四五規劃中,明確“西安都市圈跨渭發展核心區”戰略定位。
作為渭北産業轉移承載區,地處西安中軸線北部的涇河新城,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西安“北跨”的核心聚集區。
得益於近年來基礎設施和路網建設的快速推進,涇河新城與西安主城區的距離在不斷拉近,這也為涇河新城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近幾年,在西安“重歸製造業”的戰略路徑下,涇河新城梳理了自身的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定位“西安北跨戰略核心聚集區”,提出“做最優生態環境、引最多優秀人才、聚最強高端産業”,加快形成西安“科技創新的新引擎、先進製造業的新高地”。
北跨加速 城北産業協同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集中闡述“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要求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製造業不同於農業和生活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構建創新和産業生態,以實現集聚和集群發展。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建設先進製造業集群,意味著從企業集聚、企業集中、行業集聚到産業集群。然而對於加速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來説,産業立城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核心産業集群的升級方面,通過不斷賦能城市發展內驅力和營商環境,西安近幾年優勢明顯,如航空航太、整車製造、半導體、光伏新能源等産業,已位居全國前列。
尤其在大西安“一核三帶一通道”的産業佈局中,匯聚大量優質産業資源的“先進製造業産業帶”,其主戰場就在西安城北,“北跨”的不斷踐行,讓更多優質資源繼續落地城北,“萬億工業走廊”的建設也再次加速,經濟數據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2022上半年,未央和高陵的平均GDP增速均為正增長,每人平均GDP均入圍全市前六,在交通優勢之外,地理區位和人才資源也是關鍵因素。
縱觀國內外發達製造園區,地理區位的便利是其共性。比如憑藉天然的港口優勢,全球範圍內約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沿海100km範圍內。而大城北區域,大型綜合樞紐、內陸港、空港等地緣優勢,也是西安産業發展的天賦。
只有製造業的各類高頻大宗運輸快速變現,其生産的産品才能第一時間攻佔市場。放眼西安城北區域,如何做好萬億工業大走廊承載區、渭北先進製造業核心區和大西安北跨第一站,不僅僅是填空題,更是西安未來發展的開放題。
根據“十四五”規劃,高陵將打造汽車製造、數字經濟、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産業集群。
涇河新城隆基綠能光伏産業園效果圖
近年來,高陵區積極承接西安北跨發展戰略,攜手經開區共同打造渭北先進製造業産業集群。保障好吉利汽車、隆基樂葉等企業達産達效,支援好陜汽擴能二期、康明斯發動機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服務好北汽“雙園”、夏普生産基地等項目落地,利用好兵器工業基地軍工資源,培育壯大“民參軍”企業數量和規模,加速國防科技發展,合力打造先進製造、國防科技兩大産業集群,形成支撐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不過,要做到“産城融合”,真正成為北跨戰略空間一體化的關鍵節點,還需要更多全維度的思考。
陜西萬方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為陜汽重卡提供汽車零部件配套服務
城北核心組團內既需要先進製造業的內核,包括長慶、中車、陜汽、吉利……同時,也需要頗多水域的“芳草萋萋”,比如涇渭三角洲,已是西安最具濕地形態的灘區自然公園,市內最大的濱河森林公園,還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渭河生態走廊等。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當上述所有要素達成後,區域經濟的發展才會有韌性。
對萬億城市西安來説,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當下,跨渭區域將承擔起新增長極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再加上獨特生態稟賦,這些就為跨渭構建出發展所需的重要機遇。
從城市配套設施完善到智慧城區建設,從生態宜居水準提升到精細化城區管理,“萬億工業大走廊”的輪廓已經逐漸清晰起來。(文/《絲路文明》記者周金柱)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