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高原“繡娘”走上“致富崗” 勤勞雙手繡出“幸福錦”

“‘青繡’作品顏色艷麗,風格獨特,讓人眼前一亮。”在青海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一樓展廳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青繡”作品,大到挂畫、民族服飾,小到團扇、絲巾、挂件等,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讚不絕口。

3月7日,在青海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前來參觀“青繡”展品的人駐足拍照。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青繡’涵蓋青海各民族民間刺繡技藝,有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等17個類別29種繡法……”講到“青繡”的特點和歷史淵源,青海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負責人蘇曉莉如數家珍。她介紹,目前總部下屬16個駐地辦事處,帶動15000多人就業,培育了眾多“青繡”工坊、近60家小微企業。

蘇曉莉的家鄉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這裡的土族盤繡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土族女性喜愛多彩的服飾,花袖衫是土族盤繡技藝的集中反映,常用紅、黃、藍等七種色彩的布料製成套袖縫于長衫上。十年前,蘇曉莉發現很多遊客對青海民族特色手工藝品頗有興趣,想到家鄉土族盤繡花樣獨特、工藝精湛,這讓她發現了商機。

3月7日,蘇曉莉(右)為參觀人員介紹“青繡”技藝。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2012年,蘇曉莉用3個月時間走訪互助縣100多個村子,尋找當地有名的“繡娘”。2015年,蘇曉莉成立公司,通過“企業+基地+能人+市場”模式,在土族盤繡中呈現傳統文化元素和現代元素,做大做強非物質文化遺産品牌,第一年就幫助當地400多名婦女實現就業。

3月7日,在青海青繡數字化經濟總部,參觀人員欣賞“青繡”作品。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2019年青海省啟動“青繡”品牌計劃,讓老技藝散發新魅力,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實現新發展。蘇曉莉的公司還吸引了當地藏族、蒙古族、撒拉族的“繡娘”前來學習。

“創辦公司、成立‘青繡’行業協會的初衷就是希望帶動更多婦女走上崗位,傳承民族特色工藝。”蘇曉莉説,通過免費培訓、提供原料、簽訂收購協議等方式,吸納女性從業者加入,用自己的雙手繡出“幸福錦”。

刺繡車間裏,61歲的席金蓮戴著一副老花鏡,左手拿著布料,右手握著的繡花針在指尖快速翻轉。“我從13歲開始學做盤繡,在這裡工作近10年了。現在公司不僅包吃住,每月還有3000多元的工資。”她説,春節後公司訂單不斷,大家忙著趕工,心裏都美滋滋的。

3月7日,61歲的“繡娘”席金蓮正在製作繡品。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此外,蘇曉莉聯合高校、服飾公司等設計200多款“現代繡品”,將“青繡”傳統元素融入文創與時尚潮流,通過舉辦服飾秀、開展線上線下直銷活動等,將産品遠銷國內外。

“去年,我們與多家公司簽訂近10億件加工類産品,訂單金額總計約5億元,包含‘青繡’類國潮服裝、鞋包、手套的加工生産等。”提到當前發展,蘇曉莉信心滿滿。(記者張子琪)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高原“繡娘”走上“致富崗” 勤勞雙手繡出“幸福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