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遊

繪就生態環境“高顏值” 打造國際旅遊“金名片”

形態各異的丹霞、澈如碧玉的江河,壯闊旖旎的地理風貌賦予了青海獨特的自然風光;

河湟文化的質樸、格薩爾文化的雄渾,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孕育了青海厚實的文化底蘊。

二者的交相融合,給青海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也為青海旅遊事業造就了更多發展空間。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和來青考察時賦予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重大任務和歷史使命,為青海發展生態旅遊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青海為全國發展生態旅遊、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出的積極探索。

殷殷囑託,猶在耳畔。今日的青海堅守生態底線,以“三江之源、生態屏障、國家公園、資源能源”的亮麗名片,用優質寶貴的生態旅遊資源塑造高品質高標準的“詩和遠方”,努力打造具有高點站位、地域特色、時代特徵的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

守好綠色“家底”

厚植生態底色

保護好青海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生態是青海的根本,更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基石。

玉樹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三江源國家公園90%的區域在玉樹。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昂賽大峽谷、長江第一灣等特許經營成為展示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的名片和窗口;三江源水源地入選“中國好水”,隆寶灘列入國際重要濕地,玉樹躋身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全國無廢城市;草原植被覆蓋度增長到62.24%,隆寶湖斑頭雁由800隻增加到1萬多只,可可西裏藏羚羊由不到2萬隻增加到7萬多只,雪豹增加到1000隻左右……

可見,有效的生態保護不僅改善了自然環境,更為生態旅遊提供了豐富的可用資源。

青海省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標準體系,落實國家生態空間管控要求,依據資源稟賦、地理環境和市場潛力,依託山地森林、濕地湖泊、草原荒漠和地域文化等,匠心打造了一批具有青海特色的重點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旅遊線路和自然人文為主的生態旅遊風景道。

目前,青海省已推動形成了以青藏高原生態旅遊大環線為“一環”,青海湖、三江源、祁連風光、崑崙溯源、河湟文化、青甘川黃河風情六大生態旅遊協作區為“六區”,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和唐蕃古道生態旅遊廊道為“兩廊”,提升創建的一批精品旅遊景點(區)為“多點”的“一環六區兩廊多點”生態旅遊發展新佈局。

全國人大代表索南丹增表示,青海的生態地位、地理區位決定著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必須是一個“品質至上、創新至上、體制至上、影響力至上、標桿意義至上”的目的地。要堅持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充分借鑒國際及國內發達省份先進經驗,立足國際視野、生態視野、文化視野,依據資源稟賦、地理環境和市場潛力,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系統保護和利用,匠心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重點生態旅遊景區、生態旅遊線路和自然人文為主的生態旅遊風景道。在全省生態旅遊發展框架的基礎上,構建以點帶面、以線連片,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旅遊要素集聚、服務功能完善、區域協作密切的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發展空間佈局。

用好資源稟賦

彰顯地域特色

天空之鏡、東方瑞士、大地之眼、中國的馬爾地夫……近些年,眾多的青海景點被貼上網紅“標簽”,使得青海格外“出圈”,讓青海旅遊産業發展充分享受到了網際網路帶來的紅利,而這紅利得益於青海極富特色的生態景觀加持。

碧波盪漾的青海湖、奇瑰絕美的烏素特水上雅丹、赤壁丹崖的卓爾山……一處處特色鮮明的自然美景盡顯青海的生態魅力。

青海之美,美在生態。生態旅遊需要讓綠水青山出“顏值”、顯“價值”,更需要豐富內涵讓文旅品牌可“增值”。

其中,海北藏族自治州深入挖掘以“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資源、以祁連山大草原為代表的綠色高原生態自然風光、以豐富的民族文化為代表的特色民族風情的“三色”文化內涵,實施“泛旅遊系統”提升戰略,推動傳統觀光旅遊業態躍級為多元化、一體化的高層級業態,精心打造四種不同形態旅遊“金字招牌”。

在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道路上,青海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資源環境稟賦,突出生態安全、高端旅遊、健康體驗、生物多樣性、國家公園、極地保護、攝影愛好者、交往交流交融、天人合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目的地,推動生態旅遊特色化、品牌化、差異化發展,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旅遊目的地産品支撐體系。

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青海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此,全國人大代表王國棟表示,青海省制定出臺的《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行動方案》,為全面打造青海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指明瞭方向。今後,青海省應以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為引領,積極發展省級旅遊大環線,精心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同時,加快打通城市機場(車站)、核心景區、特色旅遊鄉鎮、重點生態旅遊景區無縫式連接通道,形成層級分明、功能互補、特色突出、聯動發展的“快進慢遊”旅遊服務體系,讓青海成為人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推進融合發展

豐富文旅成色

近年來,互助土族自治縣主動融入國家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謀劃提出了打造“土族盤繡”名片,創建土族文化傳承示範區的發展思路,依託獨特的民俗文化、生態文化、青稞酒文化、農耕文化優勢,促進文旅、酒旅、商旅、農旅融合發展,全縣文化旅遊産業體系不斷完善、品牌效應持續擴大,文旅融合實現了從“表”到“裏”的跨越。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豐富的文化內涵能夠賦予旅遊發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全力打造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的道路上,青海省持續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堅持發揮文化賦能、旅遊帶動作用,構建共融共建共用的生態文旅發展新模式,全面形成生態旅遊新優勢,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文化和旅遊高地,走出一條全新的、生態的、高品質的青海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子。

青海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態資源,建設了一批世界級旅遊景區、度假區和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街區,創排了一批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優秀文藝作品,逐步構建起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旅遊産品體系。

同時,加快推進生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生態教育、生態研學、康養度假、文創産品、旅遊裝備製造等關聯産業,做精做強青繡、藏毯、唐卡等傳統工藝文化産業,建設青藏高原生態人文傳承高地。

此外,青海還在完善全省數字文旅大數據平臺,推動旅遊服務國際化、標準化、數字化的道路上不斷邁進。構建生態旅遊品牌體系,創辦高水準國際性生態旅遊節慶活動,用好交流項目和合作機制,打造數字化、體驗式、互動式交流平臺,持續擴大著“大美青海 生態旅遊”的影響力。

挖掘生態旅遊潛力,構建共融共建共用的生態文旅發展新模式,把青海打造成令人嚮往的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青海正在積極探索。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韓文林表示,文旅深度融合過程中,要立足省情實際,挖掘本土資源,緊抓文旅轉型契機,加快旅遊産品升級,拓展旅遊新業態,通過挖掘整理青海少數民族民間説唱藝術,“唐蕃古道”“喇家遺址”等考古文化,熱貢藝術、河湟刺繡、撒拉爾刺繡等非遺文化,開展精彩紛呈的文旅活動、豐富的推廣活動、惠民利民的政策,以及文化旅遊市場的專項整治行動,不斷推動青海旅遊向高品質發展邁進。本報記者 鄭思哲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繪就生態環境“高顏值” 打造國際旅遊“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