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發展穩中提質 行穩致遠未來可期
3月7日,海關總署公佈了2023年1至2月的對外貿易數據。1至2月,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我國外貿進出口頂住多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展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外貿開局平穩,品質穩步提升。
多重因素推動貿易超預期增長
今年前兩個月,外貿出口增長韌性持續顯現,扭轉了2022年10月之後出口單月同比增速由正轉負的態勢,迎來“開門穩”。推動貿易增長的主要支撐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國內生産供給穩定恢復。國家統計局公佈2月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2.6%,處於擴張區間,市場預期持續改善。我國製造業産業體系完備,且不斷向中高端發展,競爭力持續提升。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疫情影響逐漸消退,製造業企業復工復産、復商復市速度明顯加快,生産力逐步回歸正常,這對於穩定外貿訂單、支援出口增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是全球經濟呈現復蘇態勢,外需改善。儘管世界經濟受到國際大宗商品漲價、地緣政治衝突和美歐加息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不確定性。但總體來看,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沒有改變。2023年2月歐元區和美國的綜合PMI初值分別為52.3%和50.2%,處於擴張區間,為過去8個月以來最高水準。歐元區國家和美國作為我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其製造業回升不僅有助於緩解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而且能夠增加外需,拉動我國出口規模的增加。
三是穩外貿政策持續發力。面對外需增長放緩、國際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的外部環境,我國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2023年商務部提出強化貿易促進、合理擴大進口、深化貿易創新和穩定外貿産業基礎四項穩外貿的重要舉措。多地政府組織外貿企業“走出去”,將海外客商“迎進來”,大大增加了出口企業開拓市場、接訂單的渠道和信心。得益於穩外貿政策效應的持續發力,2023年2月中國新出口訂單指數為52.4%,為2021年5月以來首次回到擴張區間。
新動能助力外貿結構持續優化
今年1至2月,我國外貿結構持續優化。一般貿易增長較快,且在外貿中佔比有所上升。數據顯示,前2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4.01萬億元,增長1.2%,佔我國外貿總值的64.9%,比去年同期提升1.3個百分點。同期,加工貿易進出口1.16萬億元,外貿佔比下降2.2個百分點。
從貿易夥伴看,東盟、歐盟和美國仍然是我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分別進出口9519.3億元、8510.9億元和7029.8億元,其中對東盟進出口增長9.6%。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計進出口2.12萬億元,增長10.1%,高於整體增速10.9個百分點,中國的貿易夥伴更加多元化。
從經濟主體看,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進出口規模均有所增長,其中民營企業出口持續增長。今年前2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3.16萬億元,增長5.3%,佔我國外貿總額的51.2%,是我國出口貿易的半壁江山;國有企業進出口1.05萬億元,增長5.3%。
從出口産品看,1至2月我國機電産品出口2.03萬億元,增長0.4%,佔出口總額的58%,是主要出口産品。其中,手機和汽車表現較好,出口分別增長10.5%和78.9%,成為拉動出口的“新動能”。
此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也成為對外貿易發展的重要增長點,1至2月保稅物流進出口7785.5億元,同比增長6.1%,為貿易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管齊下實現外貿發展行穩致遠
未來,國際環境依然複雜嚴峻,但要看到我國外貿發展的韌性優勢,要抓住當前回暖勢頭,匯聚多方力量,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全力穩住外貿基本盤,實現外貿發展行穩致遠,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良好基礎。未來重點從四方面發力:第一,相關部門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企業抓訂單、拓市場,還要切實幫助企業深入挖掘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等出口新增長點,增強外貿競爭力;第二,開拓“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與鞏固傳統市場相結合,推進市場多元化;第三,推動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相結合,提升外貿産業鏈供應鏈韌性;第四,加快推動跨境電商、海外倉等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外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外貿發展穩中提質 行穩致遠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