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塞上榆林崛起文旅新地標

“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城”系列報道之五

廣袤的大漠風光、厚重的歷史底蘊、全新的時代蛻變……古時的榆林,是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交鋒前沿,今天的榆林,以能源新都的嶄新形象備受矚目。

從大漠黃沙中走來的塞上榆林,以邊塞文化、長城文化、紅色文化等為依託,以全新的文旅融合實踐,促進城市形象提升,幻化為古老黃土地上的全新之城,擘畫出別具特色的發展圖景。

日益走熱的“統萬風華”

1600多年前,大夏國開國皇帝赫連勃勃在榆林靖邊大地鑄就了一座堅不可摧的匈奴都城——統萬城。如今,歷經滄桑的統萬城遺址,正以白色的肌體,散發著神秘光芒。圍繞統萬城遺址,榆林市建成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統萬城遺址199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21年進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

受靖邊縣政府委託,陜文投集團榆林文化旅遊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從2017年開始,打造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到2022年9月底,遺址公園一期建設工程和4A級景區提升工程完成。2022年12月,遺址公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1 參觀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遊客絡繹不絕

參觀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遊客絡繹不絕

據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籌建處主任苗嵐雲介紹,近年來,靖邊縣投入1.6億元資金,圍繞統萬城遺址,修建了10公里的旅遊專線,架設了10公里10千伏的高壓線,開展了無定河環境及統萬城遺址周邊環境整治,並協調了兩千多畝的文物保護用地,全力支援統萬城遺址保護、開發。“目前,我們正在籌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相關資料已報至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備案。”苗嵐雲説。

自試運營以來,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便成為當地熱門旅遊目的地。今年春節期間,遺址公園以“悠悠統萬風、濃濃中國年”為主題,開展“品味中國年”“文化中國年”系列活動,包括“白城則”殺豬菜、“白城則”打平夥、新春文化直播、春節手工DIY等具體活動。

在新春文化直播中,遺址公園邀請參與統萬城考古挖掘的相關專家、魏晉南北朝歷史專家以及其他中外名流,講述統萬城歷史脈絡、匈奴歷史,併為廣大遊客送上形式新奇的新春祝福。到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過新年,成為當地居民的熱門選擇。

雄奇壯麗的邊塞文化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這首邊塞閨怨詩,出自唐代詩人陳陶的《隴西行》四首之二,其描寫的邊塞場景就位於榆林沙場。千百年來,榆林沙漠和碧水相映,邊塞風情和中原文化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邊塞文化。

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台”的鎮北臺,是榆林邊塞文化的見證之一。

數百年來,鎮北臺與它所依託的主體工程——明萬里長城,一起承擔著延綏鎮八百多公里的邊防重任,為民族團結和友好往來提供了交流平臺。

如今,佔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的鎮北臺,雖已失去原有功能,但因其底蘊深厚的歷史內涵、蒼涼凝重的壯觀雄姿,成為中外人士探尋歷史淵源、研究長城文化、體驗人文休閒和旅遊觀光度假的目的地。

2001年,鎮北臺進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2年,榆林市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接手景區運營。

“從2022年接手運營後,我們設立保護圍網、警示牌等,完善景區內外道路、停車場、旅遊服務用房,建設生態停車場、星級旅遊衛生間等設施,並優化升級智慧旅遊系統。”榆林旅遊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鎮北臺景區負責人張銀説,“接下來,我們將圍繞打造國家5A級景區目標,挖掘鎮北臺文化歷史內涵、凸顯鎮北臺曆史人文魅力。”

5 “塞上碑林”紅石峽

“塞上碑林”紅石峽

距離鎮北臺1公里左右的紅石峽,是榆林邊塞文化的另一處象徵。

紅石峽又名雄石峽,是由含紅色氧化鐵的砂石岩被玉溪河水侵蝕的天然峽谷,曾名冠邊塞。數百年來,文武官員、文人墨客、富商巨賈、僧道名流行至榆林,在峽谷兩岸的石壁上留下了百餘處石刻。如今,部分石刻上的字體依然清晰可見。

據景區工作人員李娜介紹,因為雄奇的塞外風光,紅石峽也成了影視劇取景地。例如電影《東邪西毒》,高建群小説《最後一個匈奴》改編的電視劇《盤龍臥虎高山頂》等,都曾在這裡取景。“為豐富旅遊形式,每年二三月,紅石峽景區還會舉行熱鬧的廟會。”李娜説。

古鎮與遺址的並進之路

榆林神木的高家堡古鎮,距今已有近500多年曆史。其城池始建於明正統四年,是陜北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高家堡在軍事功能弱化後,又成為人流物流集散重地。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這裡仍是從神木到榆林的必經之地,因此客流如織、商業繁茂。1988年以後,隨著交通改道,高家堡客流驟降、商戶出走,人們為了謀生,也紛紛外出,幾條繁華街巷日漸冷清。2015年前後,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在這裡拍攝並熱播,高家堡才重現昔日喧囂。

位於古鎮正中心的中興樓,輻射、貫通東西南北四三街一巷。

從中興樓向西,就來到了西街——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的原西縣城。漫步街上,原西縣車站、文化站、民政局等招牌,依稀將遊客帶入劇中。

2 拉二胡的老者走過高家堡街道

拉二胡的老者走過高家堡街道

目前,街道上的供銷社正開門營業,供銷社後院被打造成了“古鎮夜八點”夜市。走進夜市,可見並排而立的餐飲店,露天擺設的夜市桌椅,以及露天舞臺等設施。

“‘古鎮夜八點’依託周邊的清水工業園、錦界工業鎮的人流,每天營業到晚上十點。這裡還舉辦過啤酒節等活動。”神木文旅集團高家堡公司工作人員劉開艷介紹,“今年‘陜北過大年系列活動—魅力古鎮 多彩年味’活動期間,高家堡古鎮接待遊客11.5萬人。”

位於高家堡鎮東三公里處石峁遺址,在距今4300至3800年左右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早期,曾是繁華城市。如今,石峁遺址的古人城墻遺址、院落場景、遠古繪畫等逐漸出土,為遊客帶來無限遐思。山體上象徵古人祭祀、狩獵等場面的景觀雕塑,將遊客帶入神秘的遠古社會。

2021年,神木市確定石峁遺址和高家堡古鎮文旅資源進行整合,並統一開發,創建國家級4A級景區。“今後,景區將圍繞5A景區建設標準,大力建設基礎設施,提升管理水準、運營能力,促進文旅融合進一步發展。”神木文旅集團高家堡公司總經理賈耀軍説。

別具一格的資源稟賦

榆林古跡遺址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不可移動文物數量佔陜西全省的四分之一,文物數量多、等級高、類型全。同時,榆林歷史名人薈萃,歷史上涌現出郝連勃勃、李繼遷、李元昊、楊繼業、韓世忠、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物。近現代以來,榆林的革命人士、知名人士不勝枚舉。

作為邊關重鎮,榆林邊塞文化燦爛。各民族在這裡演繹了無數金戈鐵馬、強弓勁弩的故事,秦始皇長子扶蘇、大將蒙恬、漢將李廣、宋代楊家將等都曾鎮守於此。

4 “中國文明的前夜”石峁遺址

“中國文明的前夜”石峁遺址

榆林的陜北特色文化,則成為又一道獨特景觀。婉轉悠揚的信天遊、深沉激昂的陜北説書、熱情洋溢的大秧歌、冬暖夏涼的土窯洞、精緻喜慶的陜北剪紙……形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歷史景觀、文化現象。

儒教、佛教、道教等活動場所,也在榆林形成了諸多景觀,例如被譽為西部“神山”的白雲山,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近年來,榆林堅持“南治土、北治沙”,生態環境實現良性迴圈。至此,榆林又成為了荒漠化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文旅發展迎來一抹新綠。

基於品類豐富、特色明顯的先天優勢、資源稟賦,榆林市培育、引進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涉足旅遊投資、旅遊經營、文化創意、文化娛樂、影視製作等各領域。

2013年,榆林市政府、陜文投集團作為主要發起人,聯合陜煤集團、延長石油、陜西有色集團共同出資,成立榆林文化旅遊産業投資有限公司。

據榆林文化旅遊産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楓介紹,公司業務涉及文化園區開發、旅遊景區建設、文化演藝組織、文化活動策劃、體育場館運營、文化科技建材六大板塊,打造了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榆林大劇院、中能文化創意産業園、榆溪坊水上秀場、趙莊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參與了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聯合出品,承辦了“陜北榆林過大年”亮化工程等。

同時,榆林市還引入上海景域驢媽媽集團等開展戰略合作,進行項目策劃、品牌打造、資源整合。

“活起來”的靜態文化

近年來,榆林市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真金白銀、科學引領,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榆林市搶抓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戰略機遇,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綜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等7個項目列入2021年重大前期項目計劃。同時加快國家A級景區創建步伐,共創建57家國家A級旅遊景區,其中4A級景區9家,3A級景區47家,省級旅遊度假區1家,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均有A級旅遊景區。並大力開拓鄉村文化旅遊、拓展旅遊産品新業態,創建神木陜北民俗文化大觀園、佳縣赤牛坬民俗文化村、綏德縣郝家橋景區等鄉村旅遊景區,建設大漠軍旅文化園、聖都樂園、夫子廟文化創意産業園等園區。

榆林市以文旅深度融合,使靜態的文化活起來,把失落的文化找回來,讓瀕危的文化旺起來。

榆林復排的陜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實現常態化演出。

3 鎮北臺舉辦轉九曲等年俗活動

鎮北臺舉辦轉九曲等年俗活動

2023年春節舉辦的“陜北榆林過大年”活動,包含100余項文化旅遊活動,其中既有彰顯地方特色的秧歌、民歌、説書等,又有引發群眾參與的義寫春聯、賞花燈、轉九曲等。“陜北榆林過大年”和“清爽榆林”沙地避暑,正作為兩大旅遊節慶品牌,成為省內知名的綜合性旅遊盛會。

今年2月,榆林又舉辦了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年會,吸引全國各地500余名非遺傳承人共襄盛會。期間,榆林市榆陽老街舉行的“實景式非遺商業街區”主題活動,為老街帶來超60萬人次的人流量。年會相關資訊的網路點擊量超6億次。

2022年,榆林全市接待遊客超2730萬人,旅遊接待收入超100億元。如今,站在新起點,榆林市正以更大步伐,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促進城市形象更快提升。(文/《絲路文明》吳軍禮 圖/沈繼軍 部分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