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銳財經)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橫向打通、縱向貫通、協調有力的一體化推進格局,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準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分析人士認為,未來數字技術將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多新動力、新機遇。
數字産業成為優勢産業
“建設數字中國”是高品質發展的關鍵詞之一。《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數字技術是資訊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盤和林説,當前,數字産業已成為國內優勢産業,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機遇。數據顯示,2012—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1萬億元增長到45.5萬億元,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數字經濟發展品質大幅提升主要體現在幾方面:一是體系化,數字産業應成為縱向貫通、橫向打通的綜合産業體系;二是數字技術提升,比如在晶片、作業系統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形成自主數字技術能力。另外,數字基礎設施應有所完善,數字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將實現優化。”盤和林説。
按“2522”整體框架進行佈局
目標既定,如何落實?《規劃》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佈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推進數字技術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深度融合,強化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和數字安全屏障“兩大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國內國際“兩個環境”。業內人士認為,“2522”整體框架將數字中國建設路徑具象化,更為通俗易懂,也讓《規劃》的具體要求具備可執行性,有助於數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
從數字中國的“根基”看,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要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規劃》提出,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佈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慧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佈局。
“通信、算力、數據市場等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具有公共屬性,應該著手完善基建配套,推動數字經濟加速發展。”盤和林説。
去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4部門批復同意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此前,4部門已批復同意在內蒙古自治區、貴州省、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四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東數西算”工程不僅能帶動投資,還將給西部帶來資訊技術、綠色能源等産業發展機會。
大力推動“數實融合”
正值春耕時節,田間地頭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農田上方,植保無人機“嗡嗡”飛過,所經之處,一層薄薄藥霧隨之灑落——借由視覺智慧精準噴灑等技術,農民種田變得更加高效。這正是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的成果。
《規劃》提出,要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研究制定推動數字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同時,推動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農業、工業、金融、教育、醫療、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加快數字技術創新應用。
“網際網路産業、通信産業、伺服器産業、晶片産業、數字軟體産業等,都是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盤和林説,在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核心産業的同時,還要大力推動“數實融合”,圍繞精準化、精細化、智慧化等方面,推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創新。
從消費端到生産端,“數實融合”趨勢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便利,也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新動能。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能夠加快傳統産業升級,産生更大價值。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不同類型産業的數字化轉型,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將發展機遇和增長潛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成果和效益。記者 廖睿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數字中國建設駛入快車道(銳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