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揭開“大夏王城”統萬城的神秘面紗

“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城”系列報道之一

初春時節,一場大雪在靖邊大地灑下滿地“碎玉”。陽光以及雪地折射出的光線,輝映著高聳入藍天的白色統萬城遺址,讓其肌體更顯斑駁、氣質愈加滄桑。

統萬城遺址是我國東晉時期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世界上發現的唯一一個保存基本完好的匈奴都城遺址。1600多年來,它在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毛烏素沙漠南部、無定河旁邊,從繁華國都到寂寥殘垣。

時至今日,人們仰望那神秘的“白城子”,總會忍不住驀然追索:這座千年不改其白的城池,為何建起又緣何荒廢?匈奴人為何在大地上留下一座豐碑後,就消失在人類歷史長河?作為大夏國以及統萬城的締造者,赫連勃勃何許人也?

赫連勃勃藝術沙雕

赫連勃勃藝術沙雕

2月15日,“統萬城——一個遠去的王城”榆林市文旅融合和城市形象提升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統萬城遺址現場,試圖揭開統萬城遺址的神秘面紗,挖掘它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

沙層上的堅固城池

湛藍的天空下,統萬城西城遺址的城垣、西南隅臺和七八個馬面橫亙荒野

西南隅臺是統萬城遺址的制高點,現存高度26.62 米,比與之相連的城垣、馬面要高出十多米。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講解員李少鵬介紹,如果完全刨出城墻根的沙土,西南隅臺應該會顯出40米高度。歷史上,西南隅臺上還有木製角樓,隅臺加上角樓,高度應有六七十米。

周長2470米的西城,是赫連勃勃時期所建。西城的西南、東南,分別為宮城、東宮,東北、西北,分別為宗廟社稷和苑囿區,苑囿區內有池水、別殿以及遊牧帳篷。

在現存約9平方公里的遺址中,西城遺址保存最為完好。串聯在西城城垣的馬面,無言地訴説著這座城池的與眾不同。李少鵬説,馬面的建立,一則是為了穩固城墻墻體,二則是為了提升城墻美觀度,三則是為了增強城防水準。

中空的馬面,除了充當武器庫,還可以儲存糧秣。部分馬面中曾出土過植物種子、鵝卵石和腐爛的糧食,這證實了統萬城“崇臺密室”的存在。統萬城內城城墻共有四十多個馬面,各馬面間相隔五六十米。如此密集的馬面,可以保障弓弩等武器“火力”對攻城者全覆蓋。

西城城垣和馬面上,依稀可見的柱洞,則是“虎落”遺跡。“虎落”指用來保護城邑或營寨的籬笆。憑藉“虎落”,守城者可以在城墻和12米高的馬面上,利用弓弩、礌石等,居高臨下地對敵人三面夾擊。

走近西城服涼門,可見一處地坑。坑內顯示出的城垣輪廓較為清晰,這便是西城甕城。考古發現,西城的南門、北門也有甕城。根據《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統萬城城垣有“九蝶樓”。據此推測,原本的甕城上應該還有城樓。

除了西城,統萬城原本還有東城、外廓城。後世所建的東城,周長2566米,與西城共用中間城垣、形成“日”字結構。外廓城周長13865.4米、面積7.7平方公里,呈曲尺形。東城、外廓城遺跡已所剩無幾。

藍天白雲下,統萬城遺址高大巍峨 李少鵬攝

藍天白雲下,統萬城遺址高大巍峨 李少鵬攝

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重達2公斤到8公斤的460余枚礌石,同時在護城壕周邊等處發現了鐵蒺藜。考古還發現,現存遺址的夯土基礎下為純凈的原始細沙,這説明統萬城建立在沙層之上。

“輸金翻賣盧龍塞,蒸土孤懸統萬城”,“無定河邊路,風高雪灑春”……在中國古代浩瀚的詩詞海洋中,不乏統萬城、無定河的身影。而統萬城就坐落在無定河北岸的沙漠裏。歷史上,無定河河谷形成的天然屏障,為統萬城提供了外層防禦。

除了無定河谷的天然屏障以及外廓城二道防禦,內城城墻、馬面、垛臺、護城壕、虎落、鐵蒺藜,以及弓弩、礌石等,為統萬城組成了三重防禦體系。這展示出了統萬城強大的軍事防禦功能。

統萬城建成後,赫連勃勃的秘書監胡義周寫下《統萬城銘》,其中描述:“高隅隱日,崇墉際雲,石郭天池,周綿千里。”

堅不可摧的統萬城,隨著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以及隨之而來的人口外遷、王朝政治中心轉移,原貌已不復存在。

殘暴帝王的傳説

提到統萬城,繞不開它的主人——匈奴人赫連勃勃。赫連勃勃是朔方郡朔方縣(今陜西省靖邊縣)人,為匈奴左賢王去卑之後。

在他還叫劉勃勃的時候,他曾説:“帝王者,係天為子,是為徽赫實與天連。”鋻於此,他果斷丟棄從漢代就沿襲的劉姓,改姓赫連。

10歲左右,赫連勃勃全家被北魏所殺。倖免于難的赫連勃勃投奔叱幹部。叱幹他鬥伏害怕惹禍上身,打算把他送給北魏。但叱幹他鬥伏的侄子叱幹阿利勸他説:“鳥雀來投奔人,尚且應該救它脫難。何況勃勃國破家亡,投奔到我們這裡?即使不能容他,也應該任由他逃亡,而抓住他送給北魏,絕對不是仁義之舉。”

叱幹他鬥伏不為所動,仍要“借花獻佛”。叱幹阿利就暗中派人劫下赫連勃勃。

後來,在叱幹阿利的運作下,赫連勃勃投靠了後秦高平公沒奕于。史書記載,赫連勃勃“身長八尺五寸,腰帶十圍,性辯慧,美鳳儀”。沒奕于見他儀錶非凡、神武英俊,內心十分歡喜,就將女兒嫁給他。

儀錶堂堂的赫連勃勃,不僅征服了沒奕于,也“拿捏”了後秦皇帝姚興。姚興見到赫連勃勃,直呼驚為天人,不顧他弟弟“勃勃天性不仁,難以親近”的勸阻,對赫連勃勃深加禮敬,並封其為安遠將軍、陽川侯,讓其幫助沒奕于鎮守高平。

俊美的儀容下,是不甘久居人下的狼子野心。

當河西鮮卑杜崘要獻八千匹馬給姚興時,赫連勃勃截獲了這批馬,並殺死岳父沒奕于,將他的隊伍編入麾下。赫連勃勃自此挖到了建立霸業的“第一桶金”,這也被認為是他殘暴人生的開端。

史籍中,關於他的暴行還有很多。例如他在稱帝後廣納賢才,徵招隱士韋祖思。韋祖思到後,對赫連勃勃過度恭敬。赫連勃勃大怒説:“我徵你為國士,奈何你待我如異類!以前你不拜姚興,為何唯獨拜我?我現在還沒死,你都不以帝王待我,我死了以後,你舞文弄墨,還不知道要置我于何地!”然後就殺了韋祖思。當他高居統萬城時,常在身旁放著弓箭,看到有人直視他,就毀了這人的眼睛;有人笑他,就割了這人的嘴唇;他把勸諫當成譭謗,誰要勸諫他就割掉誰的舌頭,然後再斬殺……

《晉書》對其評價:“雖雄略過人,而兇殘未革,飾非距諫,酷害朝臣,部內囂然,忠良卷舌。”

西元413年,赫連勃勃開始了統萬城的建設工作。

統萬城遺址西城馬面

統萬城遺址西城馬面

這年陽春三月,赫連勃勃命叱幹阿利為將作大匠,徵集嶺北各民族民工十萬人,聲勢浩大地修築城池。

赫連勃勃親自為新建的都城命名,他説:“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於是,一座在漢代奢延城上擴建的新城,被命名為統萬城。西元420年,赫連勃勃又親自將統萬城內城東西南北4個門命名為招魏門、服涼門、朝宋門、平朔門。

赫連勃勃的殘暴,也在於統萬城的建造中。關於統萬城建造過程,一直有個傳説。

赫連勃勃命令叱幹阿利主持統萬城建造工作。叱幹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他既是能工巧匠,也是殘暴的鐵血軍人。為使統萬城堅不可摧,叱幹阿利採用了蒸土築城法。他選用的建築材料是由砂、粘土、石灰加水混合而成的白色三合土——這也是統萬城呈白色的原因。

優良的材料,加上15到20釐米的加壓夯築,使得“城土色白而牢固”,以至於可以在上面磨刀。

據傳,為讓統萬城堅不可摧,每築好一段城,叱幹阿利就讓士兵用以錐刺墻。刺進一寸,城墻就要拆掉,然後重築。重築之時,工匠也會被築入墻內。

史書雖有記載,但目前並未在城墻中發現人骨。因此,此説一直存疑。

漢化的匈奴首領

赫連勃勃是否真如此殘暴?陜西統萬城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勇,曾對統萬城及赫連勃勃其人做過長時間研究。

他認為,後人書寫前朝,難免會有失偏頗。赫連勃勃屬於遊牧民族,他們天然地遵守著自己的法則,沒有漢民族的周禮治國傳統,因此難以用漢民族的標準去衡量他。

同時,赫連勃勃身上也有著明顯的閃光點,例如他的聰明、縝密。當劉宋開國皇帝劉裕遣使者來給赫連勃勃送信,要和他“約為兄弟”時,赫連勃勃自知文采欠佳,就讓中書侍郎皇甫徽給他寫好文章,自己偷偷背誦,再復述給別人記錄下來,用以答覆劉裕。

劉裕看了答覆感覺非常驚奇,回來的使者又説赫連勃勃“容儀瑰偉,英武絕人”,聽得劉裕直嘆“吾所不如也”。

同時,赫連勃勃有著執著的“正統”情結,並十分認同漢文化。西元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之所以號稱大夏,是因為他“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

赫連勃勃所説的匈奴是夏朝後裔也有據可查。《史記》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赫連勃勃還曾多次説過“朕大禹之後”“今將應運而興,復大禹之業”等。《統萬城銘》中,也有“我皇祖大禹以至聖之姿”“巍巍大禹,堂堂聖功”的表述。

和漢族王朝一樣,赫連勃勃也將國土分為九州,包括幽州、雍州、朔州、秦州、北秦州、并州、涼州、豫州、荊州。

他所用的兵器,名為“大夏龍雀”。“大夏龍雀”長三尺九寸,背刻“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

當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後,部下勸他定都高平時,他又説:“我若專固一城,彼必並力於我……昔軒轅氏亦遷居無常二十餘年,豈獨我乎?”可見赫連勃勃對漢文化非常熟悉且十分認同。

同時,他也有著愛惜人才的一面,尤其重用漢人作為朝臣,例如他的謀士王邁德、寫下《統萬城銘》的胡義周。“史料記載,他的官員有三分之一是漢族人,所以好多時候是漢人在幫他治國理政。”趙勇説。他建立的大夏,對於後世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融合,起到了積極作用,也間接為之後亂世的終結做下鋪墊,乃至於間接促進了後來隋唐開放包容盛世圖景的形成。

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副院長席會東認為,赫連勃勃取“一統天下,君臨萬邦”之意命名統萬城及內城4門,體現了大夏國征服四方、一統天下的雄心,也説明大夏國繼承了華夏文化的天命觀、天下觀和王朝觀。

王城的“個性”

手執“大夏龍雀”、英武非凡的赫連勃勃,從劉裕手中奪取長安後,于西元418年,在長安灞上稱帝。

當時,群臣勸他定都長安,赫連勃勃説,他也知道長安是“累帝舊都,有山河四塞之固”,但北魏與大夏國接壤,距離統萬城只有幾百里,若定都長安,統萬城恐有不守之憂。“朕在統萬,彼終不敢濟河”,於是,赫連勃勃力排眾議,將都城定於統萬城。

趙勇介紹,五胡十六國時期,統萬城所在位置較為特殊。從地理方面看,這裡是山西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赫連勃勃的主要敵人是東邊的北魏。如果北魏在大夏國北部跨過黃河,跟西邊的北涼聯合起來,再由北向南長驅直入,長安也將不保。因此,定都北邊的統萬城,就遏制住了從北魏都城平城到北涼都城姑臧的必經之路。同時,統萬城處於河套地區,當時這裡水草豐美,除了適合牧業,也適合農業,對於漢化的遊牧民族而言是理想居所。

統萬城和長安城等都城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千年旱柳下拉馬頭琴的女孩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千年旱柳下拉馬頭琴的女孩

席會東介紹,從統萬城建城基礎來看,統萬城沿用了漢朝在此地修建的奢延城。城內出土的《駙馬都尉》和《西部尉印》兩方漢印,即是明證。據《晉書》所載赫連勃勃“遂乃法玄象以開宮,擬神京而建社,竊先王之徽號,備中國之禮容……”,也説明瞭他主要參照西漢長安城形制營建都城與宮室。

“統萬城與同時期的長安、洛陽、建康、平城等都城相比,相同之處在於都採用了矩形網格城市規劃模型,總體上都分為內城和外郭兩重城,宮殿都採用了高臺宮觀樣式,城墻也都以黃土夯築而成。”席會東説。例如,統萬城由外廓城和內城組成,內城又分為東城和西城,與漢長安城長樂宮和未央宮形成東西兩宮格局類似;統萬城宮城永安宮位於西城西南部,與未央宮位於漢長安城西南部格局類似。

但統萬城也在繼承中彰顯“個性”。席會東對統萬城相較于長安、洛陽、建康和平城的不同點,做了詳盡梳理:

首先,統萬城的總體佈局呈東西向延展,具有坐西朝東格局特徵。宮城所在的西城位於外郭城的西部,採用獨特的“祟臺秘室”結構。而同時期長安、洛陽、建康、平城總體佈局呈南北向延展,宮城位於外郭城北部地區,具有較為明顯的南北中軸線。

其次,統萬城的內城分為東西兩城,分別相當於後世的皇城和宮城,初步具有三重城的結構特徵,而同一時期的長安、洛陽和建康城都沒有將中央機構衙署所在的區域單獨修建城墻進行圍合。

再次,統萬城修築高厚的馬面,並利用馬面空間作戰備倉庫,城墻角上修築了高大的多層懸挑式角樓,在同時期的都城中也較為突出。

農牧交錯的見證

統萬城固若金湯,但終究敵不過北魏鐵蹄。

西元425年8月,45歲的赫連勃勃病死在統萬城永安殿,謚號武烈皇帝,葬于嘉平陵。427年,拓跋燾率領魏軍攻佔統萬城,赫連勃勃的繼任者赫連定逃到平涼,建立政權。431年,赫連定被吐谷渾所擒,大夏亡國。

大夏滅亡之後,統萬城有過統萬鎮、夏州 、朔方郡、平夏城等稱呼:

西元427年,北魏攻破統萬城後,在此設置統萬鎮。

487年,北魏孝文帝將統萬鎮易名為夏州。

534年,小名統萬突的北周明帝宇文毓出生於統萬城。

605年,隋煬帝在統萬城設朔方郡,隋末為軍閥梁師都所據,於此建立梁國。

628年,唐太宗討平梁師都,將統萬城改為夏州,置都督府。此後又被唐玄宗、唐肅宗改為朔方郡、夏州。

994年,西夏建立後,因為此地成為西夏與北宋互相拉鋸的地區,宋太宗下詔毀城。但此後仍被西夏佔據,關於統萬城的人類活動記載仍然不絕。

1227年,蒙古軍攻陷此地,統萬城所在的河套地區成為蒙古王公的遊牧地,與周圍地區在政治上融為一體,軍事戰略地位消失,未再設置州縣。統萬城在史籍中再也不見蹤影。

1845年,被沙塵掩埋600年後,清道光年間,時任陜西懷遠縣知夏何炳勳奉榆林太守徐松之命,于道光二十五年,在勘探後寫出稟稿,統萬城遺址才又重新為世人所知。

歷經滄桑,沿用600年左右的統萬城,存世1600多年,見證了匈奴、鮮卑、党項等北方族群與漢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歷史進程。因此,統萬城不僅是大夏國都,更是遊牧民族向農耕民族學習、由遊牧生活向定居生活過渡的見證,同時也是民族歷史融合的實證。

席會東表示,統萬城和合南北、融通東西,是中國北方地區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場域、十六國時期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時空架構。

陜西省藝術研究院院長丁科民也曾提出,統萬城的民族文化具有顯著特色,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前期呈現出匈奴、鮮卑文化與漢文化結合的特徵;中期呈現出隋、唐文化與前期的匈奴、鮮卑、漢文化疊加融合的特徵;後期呈現出黨項西夏文化與前期、中期文化再次疊加更生的特徵。

一座“熔爐”之城

席會東介紹,西元3世紀至5世紀,是亞歐大陸城市發展和文明演進的重要變革期。隨著全球性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亞歐大陸的漢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和貴霜帝國相繼解體,亞歐大陸北方的草原遊牧族群紛紛南下,入主農耕地區。匈奴、鮮卑、羯、氐、羌並稱五胡,相繼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立國定都、建章立制,推動了中國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交流。匈奴大夏國就是這一時期少數民族政權的典型代表。

大夏是十六國中最晚誕生的國家。其都城統萬城不僅是一座匈奴之都,還是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族群交流與多元文化匯聚融合的“熔爐”之城。

“統萬城體現了遊牧族群漢化的歷史進程、都城形制和建築藝術特徵,具有不可替代的都城考古和環境考古研究價值。它從大夏到元朝,積澱了厚重的多元族群文化遺存,包括石器、陶器、玉器、貝器、青銅器等多種器物。”席會東説。例如彰顯大夏國政治身份的“大夏真興”錢幣、代表絲綢之路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北朝粟特墓室壁畫、珍稀的唐代石棺和銅鏡、工藝精湛的五代定窯白釉碗。

席會東進一步表示,從亞歐大陸都城史角度來看,統萬城反映了草原遊牧族群進入農耕地區後如何接受農耕制度文化、逐漸實現漢化,以及如何建章立制、鞏固政權、治理國家的宏大歷史進程。從都城形制上看,統萬城為草原遊牧族群建立全新都城,而不是沿用長安、洛陽等古都提供了範例。統萬城外城、東城、西城三城東西並置的形制,也為中國中古時期都城由兩重城向三重城過渡提供了樣本。

同時,統萬城是遊牧族群主動融入絲綢之路商貿往來和文明交流的見證。四大帝國解體後,橫貫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並未中斷。入居農耕地區的遊牧族群,捲入了絲綢之路商貿交流體系,並進一步推動了絲路文明交融和文化傳播。

雪後的統萬城城垣蒼涼古樸

雪後的統萬城城垣蒼涼古樸

“統萬城建立之後,就成為鄂爾多斯沙漠南緣絲綢之路支線的樞紐,從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西行,經由今河曲、府谷、神木、橫山到統萬城,再西經靈州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西南)至姑藏涼州(今甘肅武威),進而通達西域。同時,統萬城也成為長安北上,通達河套和蒙古草原地區的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席會東説。

作為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赫連勃勃時期的統萬城四通八達,“九域貢以金銀,八方獻其瑰寶”,城中珍寶不可勝數。隋唐時期統萬城改稱夏州,仍是由關中北去河朔道上的重鎮。

這座“熔爐”之城的遺址,于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22年8月,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建成。2022年12月,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在新時代“一帶一路”建設征程中,1600多年曆史的統萬城遺址,將成為陜西文物新名片,重現絲路榮光。(文/《絲路文明》吳軍禮 記者周金柱 圖/沈繼軍)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