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

針灸是中醫藥學服務全球腦病患者的“排頭兵”

當前,全世界腦病患者對“健康醫學”有著巨大的需求,中醫藥對腦病有著切實的療效。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榮培晶在新華健康直播的第十期岐黃學者論壇上指出,針灸因其“可激活人體自我調節能力”的優勢及國際價值認同,是中醫藥學服務全球腦病患者的“排頭兵”。

岐黃學者論壇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十四五”期間學術影響力提升計劃的重要主題學術活動之一。

針灸學是中醫學科體系中最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學科,目前已有193個國家和地區在運用針灸。“針灸與中藥不一樣,針灸是一種體表刺激。扎一個最好的穴位比扎一個一般的穴位和非穴位,能更好地激活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這就是經穴效應存在相對特異性。針灸的治療效果總的來説就是針刺刺激産生的安慰效果再加上刺激經穴産生的特異性治療效果。通過我們的前期研究發現,經穴效應特異性具有循經性、持續性還有疾病相關性等規律,充分把握這些規律,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們針灸治療的效果。”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副主席、成都中醫藥大學原校長梁繁榮指出。

偏頭痛是一種反覆發作的原發性頭痛,是世界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之一。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偏頭痛年平均患病率約為14.4%,女性終生患病率可高達33%。其由於疼痛和環境敏感性,極大地增加了個人和社會的負擔。據估計,僅在2016年,偏頭痛就導致了4500萬年的健康壽命損失。“偏頭痛患者存在腦結構和腦功能間接性損傷,特別是在前扣帶回、腦島、腦幹這些區域,這些區域有可能是我們針灸治療的作用靶點。”據梁繁榮介紹,針灸治療偏頭痛療效確切,特別是循少陽經取特定穴。關於針灸治療偏頭痛的不少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全球知名學術雜誌上,促進了中醫針灸的國際化和現代化發展。

人類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當外部環境或身體內部發生變化時,大腦的功能會隨之産生變化和重組。尤其是當由於疾病導致人體外周感覺和運動出現異常後,就會引起感覺運動皮層的重組。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針灸研究中心主任許能貴認為,中風病作為我國致殘的首要病因,我們應該抓住腦功能重組的黃金時間,越早介入針灸治療,卒中後的功能就可能恢復得越好。具體來説,當患者度過疾病早期的高風險期,且生命體徵如血壓、呼吸、心率穩定後,就可以選擇開展針灸康復治療,爭取最大化促進病人功能的恢復。

針灸對失眠等疾病的治療效果也很不錯。失眠,在中醫中稱為“不寐”,主要與思慮憂愁、操勞太過、房勞傷腎、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許能貴説,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于體表的特殊部位,它既是疾病的反應點,又是針灸治療的部位。適當的針灸刺激,既可以改善臟腑功能,又可以調節人體情志,日常用於失眠保健的穴位有百會、印堂、內關等,對其進行適量按壓或艾灸大多效果不錯。“目前很多年輕人的失眠與睡前過度的應激有很大關係,我們應該避免在睡前過度使用手機以及情緒的大起大落。玩手機、刷短視頻後人們很難從興奮的狀態下一下子安靜下來從而導致失眠,所以睡前最好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看一看紙質的圖書。”他還説,中醫的治療需要辨證論治,假如是輕型失眠可以通過穴位按壓、食療和運動等方式自我調節緩解,但如果是嚴重的失眠還是需要尋求專業中西醫醫生進行正規的診治。

“針灸獲得國際認可的研究與成果轉化,還遠遠不能滿足全球腦部疾病患者的需求。”榮培晶認為,未來需要不斷提高腦病中醫針灸防治的機制研究與臨床研究的水準,在全球更大範圍內獲得認可;加強與國際腦病防治組織及機構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拿出具有高品質的研究成果。立足腦病防治關鍵科學問題以及中醫針灸産學研融合發展的需要,整合國內外不同學科高水準專業人才,建設多學科聯合作戰團隊,共同攻關及研發。立足中醫藥學科、針灸學科長遠發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視野,積極開闢諸如“醫工結合”等新型學科,大力培養多學科交叉型、創新型人才,帶動産學研融合與協同發展。記者 曾亮亮 鄧林如 方悅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針灸是中醫藥學服務全球腦病患者的“排頭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