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來 向“數字”而來
2020年春季,那是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清華大學基於自主研發的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應用數字孿生理念,將教學場景在數字世界重建,就可以建立一個個並行于校內實體班級的雨課堂“克隆班”。在“克隆班”中,學習者可以線上加入清華大學的實時課堂,實現了校內外學習者同步上課、同步做題、同樣教材、同一位授課教師,實現了同步的師生課堂數字化交互。
據了解,那段時間,“克隆班”不僅受到學生歡迎,也受到了教師的特別歡迎,學校開放了101門課程,邀請全國4400余位一線教師加入清華課堂同步學習,中西部參與進修教師基本穩定在70%,中青年教師的比例也佔到了85%。
“‘克隆班’向兄弟院校同步實時開放優質本研課程200余門,約2.5萬名兄弟院校師生參與學習,其中大部分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對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更加迫切的院校。”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説。
從一塊螢幕可能改變命運的“直播班”,在到疫情期間多地區共上一堂“雲上課”……近年來,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一場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的教育革命也隨之而來。2月13日,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開幕,面對教育的未來,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專家與學者等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熱烈討論、共同展望。
“教育何為、教育應該往何處去”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行動,把數字教育作為應對危機挑戰、開啟光明未來的重要途徑和舉措。聯合國教育變革峰會提出,數字革命應當惠及所有學習者。不少國家應時而動,紛紛出臺數字化發展戰略,並將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其中,中國的教育數字化有一份優秀的成績單。
2022年年初,中國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成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匯聚4.4萬條基礎教育課程資源、6757門職業教育精品課程、2.7萬門高等教育優質慕課和實驗課,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率先開啟了邁向智慧教育之路。截至2月23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總瀏覽量已超過72億次,訪客量超過10億人次,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其中,中小學平臺利用優質資源服務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幫助農村地區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規定課程;高教平臺上,東部高校的優質資源與西部高校共用,已幫助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378.5萬門次;職教平臺裏,1173個國家級省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6757門國家級省級精品線上課程,正幫助職業教育向數字化、智慧教育階段轉型……
當人們感嘆數字化的教育時代真的到來時,挑戰也隨之而來。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技術愈發成為驅動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領力量,為我們創新路徑、重塑形態、推動發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機遇,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教育何為、教育應該往何處去’也成為世界各國共同思考的命題。”教育部部長懷進鵬説。
最近,ChatGPT火遍了網路,這引起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姚期智的注意。他表示,數字科技為教育賦予了極大的改進升級的機會。同時也會給我們的高等教育,甚至小學中學的教育帶來一些新的挑戰。
姚期智表示,人們發現,一些傳統的學生作業ChatGPT都可以完成,這將會對傳統的教學帶來衝擊。“這件事情已經在國際的教育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家在關注和討論,到底我們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怎樣應對這類挑戰。這個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需要積極探討的問題。”
數字技術正在打破“象牙塔的圍墻”
當數字技術進入教育領域,帶來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打破了校園之間“象牙塔的圍墻”。
在這其中,清華大學深有體會,並作出了探索。
楊斌説:“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們認識到,全人類仍然面臨著諸多共同的挑戰與潛在的威脅,大學唯有同舟而共濟,建立更為緊密和更為牢固的夥伴關係,才能化挑戰為機遇。”
“疫情給予我們全新的視角來看待全球高等教育,使得我們必須將所有世界大學視為一個學習社群或一個整體,依託網際網路與資訊技術,我們能夠與其他的高等教育機構共用知識和經驗,共建世界大學生態圈或學習社群;同時,我們的學生不管在什麼國家、什麼地區,都能夠使用教育資源。他們會擁有更多元化的教育機會,他們可以在全球的資源當中選擇這樣的機會。”楊斌説。
據楊斌介紹,當前,該校的“學堂線上”匯聚了全球6200余門優質慕課,課程覆蓋幾乎所有學科門類,註冊用戶數已超1億,服務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共用。“通過技術手段將數字化教學資源以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方式廣泛實時共用,實現了區域、校際的教育協作,助力線上學習共同體構建,教育公平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打破圍墻後,老師和學生也即將面臨新的考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主張非常明確,就是在數字創新的過程中,大學教師的能力和技能必須得到提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表示,培養大學教師的數字素養和支援教師有效使用技術,是實現包容和高品質線上混合教學的關鍵步驟。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觀察到,“碎片化”是學生即將面對的一項挑戰。“學生從網路等各個渠道可以學到很多資訊。然而資訊不一定是知識。這導致了學習的過程變得碎片化,知識的體系也不復存在了。”
此外,張翔表示,儘管學生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學習,但是他們的分析能力是不是增強了,這一點也很重要,需要學生提高辨別網路資訊真偽的素養。“另外,目前學生在網路上通常也是被動學習,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數字科技如何重塑教育的未來
每一次科技重大發展與創新,都影響乃至改變著教育。當數字技術進入教育這一人類最古老且最崇高的事業,教育應當秉持怎樣的價值導向?
以大學為例,姚期智表示,數字科技將重塑高等教育的未來。
“首先,數字科技能夠大幅度提升學習的效率和人才培養的結果。它為目前急需的交叉學科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另外,數字科技,包括電腦科學以及人工智慧,要‘從娃娃抓起’,應該把數字科技當成一種基礎科學,至少從中學的時候就讓我們的青年學生開始接觸數字科技。”姚期智説。
而在懷進鵬看來,數字教育應當是更加公平包容、更有品質的教育。
“數字教育應是公平包容的教育。推行全納教育,實現學有所教、有教無類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數字技術具有互聯互通、即時高效、動態共用的特徵,能夠快速高效地把分散的優質資源聚合起來,突破時空限制,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家傳播分享,讓那些身處不同環境的人都能夠平等地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和渠道。同時,我們也要避免數字技術加劇教育的不公,從而讓‘世界範圍內所有人都能獲得優質教育’的願景加速成為現實。”懷進鵬説。
“品質是教育的生命線,數字技術是提高教育品質的階梯。”懷進鵬表示,發展數字教育,能夠豐富智慧教室、自適應學習、學情智慧診斷、智慧課堂評價等場景應用,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互動,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教學過程的創造性、體驗性和啟發性,撬動課堂教學發生深層次變革,創新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以教育的智慧化支撐提高教育管理和評價效能,提高人類學習與認知效能,為實現更加優質的教育提供強大動力。
如今,全球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和學習危機,迫切需要教育變革,這也要求國際社會充分發掘數字變革的力量,加強對話交流、深化務實合作。在這樣的背景下,世界數字教育大會提出了世界數字教育發展合作倡議。倡議內容包括加強政策對話溝通、推動基礎設施聯通、推進數字資源共用等。
“發展數字教育,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改革所向,更是教育工作者應有之志、應盡之責、應立之功。”懷進鵬説。(記者 葉雨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教育的未來 向“數字”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