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奔走田野探索者,千古名窯解謎人

——“三秦楷模”禚振西小記

在陶瓷界,禚振西是一位聲望很高的人物,也是我國考古界為數不多的“鏗鏘玫瑰”。她主持考古發掘的耀州窯遺址,榮獲全國首屆田野考古獎,被列入“20世紀中國百大考古發現”“陜西省十大考古發現”。她本人成為首位獲得英國東方古陶瓷學會“希爾金獎”的華人學者。

1961年秋,禚振西從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被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工作。剛參加工作的她,在資料室整理標本時,有幸上手觸摸、整理從耀州窯首次考古發掘出的8萬多片瓷片。

1973年5月,銅川燈泡廠搞基建,挖出大量的耀瓷碎片。銅川市文化館派人將瓷片背到西安鑒定。已對耀瓷有了解和研究的禚振西將瓷片按年代碼放整齊,展現了優秀的研究能力。研究所決定,由禚振西任領隊組成3人考古隊,前往銅川黃堡進行耀州窯考古工作。

禚振西把自己兩個年幼的孩子託付給鄰居照顧,從省城西安來到銅川黃堡。眼前的漆水之濱、黃土溝峁一片荒涼,但她絲毫沒有退縮。這一來,她就紮下了根,與耀州窯終生結緣。

“當時,我們既當技工又當民工,白天現場發掘,連夜清洗、整理瓷片,做好標注,寫發掘日記。深夜到女工宿舍找空位睡覺,若遇到工人下班回來,我們就得從床上爬起來再找床位。”禚振西回憶道。

這次考古發現了並排的3座宋代窯爐,出土了2萬多片(件)瓷片和窯具,促成了耀州青瓷復倣燒制,也讓禚振西發現了耀州窯的豐富內涵,為日後大規模考古發掘和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1976年,我以陜西編寫組組長的身份,參加了國家組織的首部關於古代陶瓷發展史的專著——《中國陶瓷史》的編寫,向全國頂級專家學習,考察各大古瓷窯,對陶瓷美學、陶瓷科技、陶瓷工藝等領域有了全新認識,開始意識到耀州窯還有很多沒有揭示出來的秘密。”禚振西説,這是她學術生涯的一次重要契機和昇華。

1984年至1998年,是耀州窯黃堡窯址考古發掘的興盛期。在這15年中,禚振西夜以繼日撲在耀州窯的發掘、整理、研究之中。1998年,禚振西退休後,接受耀州窯博物館聘任,擔任耀州窯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員,繼續主持耀州窯遺址發掘與研究工作。2002年開始,她帶隊用5年時間完成上店、陳爐、立地坡等窯址考古,每天沿著山路步行15至40公里,盡心盡力指導科學發掘,發掘出30多處燒造區、20多座窯爐、20多萬件陶瓷標本。經過考古隊深入紮實地工作,唐至元明各時期耀瓷的特徵被揭示出來,系統解決了其時代區分問題,填補了北方地區該段制瓷史的空白。

同時,禚振西對耀州窯與柴窯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促成耀州青瓷復倣燒制。她主持編寫了《唐代黃堡窯址》《五代黃堡窯址》《宋代耀州窯》等考古報告和《陳爐耀州瓷精萃》《中國耀州窯》圖錄以及《耀州窯瓷鑒定與鑒賞》等8部專著,發表專業論文近200篇。這些學術著作,已成為當今研究耀州窯文化、考古發掘、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産、指導文物工作開展的重要參考,成為文博人才培養的寶典。

禚振西“蹲在考古坑裏”研究,站在中國陶瓷史甚至世界陶瓷史的“肩膀”上看耀州窯,用她的話來説,“下有根基,上能拔高”。如今,她堅定匠心鑽研、薪火相傳的信心,致力於培育更多人才。

“相識20多年,我覺得禚老師是學術上的巨人、指點迷津的老師,更是我們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榜樣。通過老師的指點,我的業務技能逐漸提升。”耀州窯博物館業務研究科工作人員石琳娜説。

“我時刻感恩耀州窯,是耀州窯成就了我,耀州窯的博大精深讓我今生唸唸不忘。作為一名文物工作者,我要堅守初心,努力為耀州窯發展竭盡所能,不斷傳承和弘揚耀瓷文化,讓耀州窯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禚振西説。本報記者 楊鵬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奔走田野探索者,千古名窯解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