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億年前的一塊泥燒出千年民窯“黑珍珠”

近年來,澄城縣致力於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堯頭窯位於堯頭鎮堯頭村,就在澄城縣西南約11公里處的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內。2月15日,記者沿著蜿蜒綿長的道路,探訪歷經千年的堯頭窯。

1300餘年的傳承 留住燒造技藝

堯頭村西邊的老窯廠,曾是堯頭村最紅火的地方。一座座古窯錯落有致地分佈在臺地上,一口口貼滿紅底黑色福字的黑瓷大甕整齊地排列著。在堯頭周氏陶瓷傳承人周紅志的院落,窯裏擺放著許多已經燒制好的陶瓷成品,窯外還堆放著一些沒有燒制完成的大甕大缸。

周紅志已經是堯頭周氏陶瓷的第十一代傳承人,主要通過叔父的口傳心授來學習陶瓷燒制技藝。周紅志的叔父周鐵懷是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周紅志説:“堯頭陶瓷燒制技藝至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堯頭窯是古代北方較大的民窯之一。”

堯頭村旁的溝內有兩條小河,河兩邊的崖坡上至今還保留有採掘土礦的坑洞。“我們這裡三面環溝,耕地比較少,不適合種地,但是山上到處都有高嶺土、白鹼土,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周紅志拿起高嶺土樣品説。

據相關專家介紹,陜西省渭北石炭—二疊紀煤係共伴生高嶺岩資源豐富,形成時間距今上億年。渭北高嶺岩質純,結晶有序,廣泛用於陶瓷業。從古至今,堯頭村的人用智慧和汗水,將陶瓷燒制技藝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把堯頭窯鍛造成了黃河流域遠近聞名的民窯。

多年來,在澄城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共十多處。從發掘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澄城縣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燒造技藝。

明朝《澄城縣誌》記載的澄城“瓷砂始於唐”,是關於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堯頭窯既燒制黑瓷,又燒制青瓷,在北方瓷窯中極為罕見。明清時期,堯頭鎮陶瓷業發展到興盛階段,鼎盛之時有窯百餘處,年産陶瓷220多萬件。那時候,堯頭村的繁榮和富庶遠近聞名。

堯頭窯燒制的多為日常生活用品,民間需要什麼,這裡就燒制什麼。方圓幾百里內,家家戶戶盛水的缸、和面的盆、端飯的碗、放鹽的罐,多出自堯頭村民之手。陶瓷上的花紋、字樣、裝飾物,也在極力迎合著普通百姓的審美趣味。接地氣的定位、低廉的價格,讓堯頭陶瓷贏得了平民化的市場。

清末至民國初期,由於戰亂及匪患不止,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當地人口急劇減少,堯頭的陶瓷業也嚴重衰落。

時至今日,堯頭窯遺址仍存留古窯130余座、古民居75處、制瓷作坊78處、廟宇祠堂17處,是我國目前發現的保存較完整的原生態古窯遺址群之一,被譽為“中國原生態陶瓷活化石”和“中國現存最大的天然民窯博物館”,在考古學、陶瓷學、民俗學、建築學及民間藝術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200余度的燃燒 展現窯變魅力

“1270度、1280度、1283度……溫度越高,越要頻繁地查看這一窯瓷器窯變的程度,一般溫度不能超過1300度。”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劉忠陽説。

陶瓷燒制的傳統手工藝品與工業化生産的商品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的唯一性。堯頭瓷器燒制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沒有統一標準,均由匠人自己根據經驗把控,不同的溫度、厚薄不同的釉色、配比不同的漿泥,等等,都能産生不可預估的窯變反應,最終燒制出獨一無二的陶瓷成品。

劉忠陽自幼生長于陶瓷世家,15歲時便跟隨祖父、父親學習陶瓷燒制技藝。有一定基本功後,他又多方拜師學藝,學習甕窯、碗窯、黑窯方面知識及裝窯、燒窯、火候技巧等傳統古法技藝。堯頭陶瓷有碗窯、黑窯、甕窯、砂窯四個傳統窯係,劉忠陽掌握了前三係。

劉忠陽説:“製作泥漿時,先取坩土礦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數日,再攪拌成漿,分池沉澱。粗泥製成甕、盆等大件器皿,細泥做碗、碟等精細瓷器。”

劉忠陽介紹,燒制陶瓷的窯爐被當地人叫作“饅頭窯”,以煤為燒制燃料,大窯用6—8根木椽搭起來,上面放置磚塊砌成丁字形,有72個火眼,人需從地下通道鑽進去通火。窯門封閉後保留上面的觀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觀火孔開始燒時開啟,待火旺後封閉。封窯時,工匠用泥餅或未燒的缸底蓋住窯頂,再用石灰和泥封牢,並將觀火孔一起封堵起來。

“燒窯的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出錯,就沒法達到自己預期的效果。純手工燒制的過程神秘莫測,開窯有‘寶’,窯變過程可遇不可求。”劉忠陽説。

在器物的裝飾手法運用上,堯頭陶瓷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劃花、青釉刻花等。瓷釉色多為白、青、黑三色,以日常生活器皿為主,常見有瓷罐、瓷瓶、瓷碟、瓷壺、燈盞和蒜臼等,造型上多采用單柄形、雙耳形、三耳形、塔形、貓形等。

在裝飾過程中,工匠通常用工具在白釉或黑釉的瓷坯上,先劃出線條流暢、富於動感的簡單花紋,然後再用竹筆雕刻花紋,露出瓷坯的底色。圖案所表現的內容為常見的弦紋、人物、動物、原始圖騰等,使得整個器物傳遞出古樸、清透、凝重的氣息。

中國的書法、民謠也是堯頭陶瓷的重要裝飾內容之一。堯頭窯的工匠們常將“福”“壽”“花”“香”等字或民謠詞句“寫”在産品上,字體多為風格豪放的行書、草書。劉忠陽曾經燒制了一個“放大版”的“福”字碗,直徑1.05米、高0.6米。這個“福”字碗是他40多年來做過的最大的碗,號稱“堯頭第一大碗”。

作為歷史悠久的民間陶瓷,堯頭陶瓷充滿著濃重的泥土氣息。生動敦實的造型,自然逼真的形態刻畫,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陶瓷藝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10萬餘件的年産量 加速文旅融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塑膠製品和搪瓷製品大量上市,對傳統手工陶瓷製品的銷售帶來了很大衝擊,堯頭陶瓷製作技藝一度面臨斷代危機。

2006年,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國家、地方出臺的對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政策,無疑增強了堯頭陶瓷技藝傳承人發展堯頭制瓷業的信心與幹勁,使堯頭陶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堯頭窯遺址不僅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幾年,隨著堯頭窯景區的不斷提升和堯頭陶瓷的重新開發,當地成立了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管委會,致力於打造集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堯頭窯文化旅遊生態園區。

“我覺得製作陶瓷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這幾年,有很多外地遊客來我這兒買陶瓷,他們特別懂行,見過的同類型産品也多。我會根據他們的建議,做一些符合現代人審美的陶瓷産品。”劉忠陽説,“我們也通過網際網路研究年輕人喜歡的樣式,如筆筒、花瓶等,根據它們的尺寸、式樣做一些創新,朝著工藝品的方向進行改進,讓陶瓷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中。”

目前,堯頭窯可燒制的陶瓷種類有20多種,年可生産各類陶瓷産品已超過10萬件,暢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劉忠陽經常赴西安、北京、廣州、上海等地參加展銷會、博覽會,為堯頭陶瓷走向全國、走出國門作出了重大貢獻。

現在,澄城縣每年組織堯頭陶瓷專業技術培訓班4期,培訓學員200多名,多次聘請專業人士對全縣陶瓷傳承人、愛好者、從業者進行培訓輔導,不斷壯大傳承人隊伍。以重大節慶、節假日宣傳活動為載體,通過展板宣傳、展示展覽等方式,澄城縣多次組織堯頭陶瓷傳承人走進景區、學校,通過現場講解、觀摩體驗、實物展示、圖片展覽等方式,讓大家親身感受堯頭陶瓷燒制技藝的獨特魅力。

多年來,劉忠陽也陸續帶出了一些徒弟。劉忠陽説:“現在做陶瓷不只是為了銷售,更主要的是想把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這門老手藝。”

劉忠陽的兒子和女兒也在他的影響之下學習制陶、燒陶。為了更好地將這門手藝傳下去,劉忠陽送兒子到陜西師範大學非遺培訓班學習。女兒現在已經開始上手製作,經常代表父親參加行業的展覽。

“目前,堯頭鎮已經成立了陶瓷實體企業4家、個體作坊10個。近年來,澄城縣狠抓産業培育,設立了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構建了由非遺傳承人、鄉村振興幫扶對象和周邊閒置勞動力共同參與的開放式培訓就業體系,讓傳統工藝製作成為群眾致富創收的有效途徑。”澄城縣文化館館長權俊川説,“澄城縣在傳承發展非遺方面,突出文旅融合,大力培植旅遊産業,2022年,舉辦了首屆‘黃河·堯頭窯·黑瓷民俗文化藝術季’旅遊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堯頭陶瓷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非遺陶瓷為依託,讓堯頭鎮從産煤重鎮向文化旅遊古鎮轉變。”記者 李靜茹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億年前的一塊泥燒出千年民窯“黑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