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走進“三秦街” 感受陜西非遺之美

2月16日-20日,以打造“實景式非遺商業街區”為主題的“非遺大集”活動在榆林古城1.5公里的老街精彩上演。本次非遺大集精心佈局了4800平方米的非遺精品展館,200余個非遺項目集中亮相,500多名非遺傳承人匯聚一堂,100多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攤鋪依次排開,匠心、手藝、美食、技藝薈萃,是一次獨具特色的非遺保護成果集中展示,市民可體驗各地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圖片7

其中,陜西三秦街區以“三秦文化”為背景,打造具有“秦風秦韻的沉浸式情景劇場體驗”。讓我們一起走進非遺大集精品館陜西展區“三秦街”,聽地道的秦腔、陜北民歌,看鳳翔木版年畫、西秦刺繡,品味定邊道情皮影戲、安塞腰鼓……沉浸式體驗陜北鄉音(秦音)、陜北鄉藝(秦藝)、陜北鄉美(秦美)。

圖片8

陜西皮影是陜西省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形式,皮影戲則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以獸皮或紙板做成人物剪影,在燈光照射下用隔亮布進行演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陜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秦人氣息。尤以陜西華縣皮影最為有名,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

圖片9

秦腔又稱“梆子腔”,是中國漢民族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秦腔裏,吼出的是細膩,吟出的是悲壯。每聽到秦腔,就能感覺到一種古老與悠遠、樸素與悲悵交雜的情緒,展現了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頑強力量。

陜北民歌是陜西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高亢嘹亮,自由豪放,體裁豐富,形式多樣。榆林是陜北民歌的誕生地,從這片土地上傳唱出許多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陜北民歌,比如《東方紅》《山丹丹開花紅艷艷》……近年來,陜北民歌無論是在傳承、傳播還是文化交流中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圖片10

西秦刺繡是流行于陜西省寶雞地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西秦刺繡題材豐富多樣,構思奇巧浪漫,造型簡潔誇張,色彩明快熱烈,其技藝自成體系,有平繡、懸繡和拼縫等各種繡法。西秦刺繡布藝是平面刺繡再做成各類工藝用品的通稱,具有濃郁的傳統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圖片11

綏德石雕歷史悠久,從距今4300多年前榆林神木石峁遺址出土大量的精美石器,到榆林境內出土大量的距今約2000年的漢畫像石,還有散落在榆林境內350多處石窟,無不體現出綏德石雕在中國石雕藝術中的獨特位置。綏德石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石獅文化,它的種類非常豐富,有橋頭石獅、廟宇石獅、鎮宅石獅,還有可愛精美的炕頭石獅子。

堪稱“西府一絕”的陜西鳳翔馬勺臉譜是陜西傳統特色手工藝品,由中國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馬勺大多選用上好的桐木、柳木、桃木為原材料,工藝師根據材料的大小,憑藉自身深厚紮實的畫工,以誇張的手法、定程式的圖案、變化的形體、鮮明對比的色彩,來表現人物的忠奸、善惡、美醜,並從中寓褒貶、別善惡、見氣質、寄託愛憎之情。

圖片12

鳳翔彩繪泥塑為陜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寶雞市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鳳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畫、剪紙和刺繡中的紋飾,造型誇張,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鳳翔泥塑中尤為典型的是虎的形象。

圖片13

漢中的非遺項目有羌族羊皮鼓、羌族刺繡、端公面具、和羊角花等。漢中以嘉陵江河谷、漢江源頭為主的區域,曾是羌人南遷的必經之地和繁衍生息之地。在漫長的歷史時期,羌族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形成了獨特而璀璨的羌族文化,映射在華夏文明的歷天長河中。2008年10月,漢中市的寧強、略陽兩縣被納入國家級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範圍,由此,羌文化保護掀開新的篇章。

“靖邊柳編”至今大約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其製作的材料為柳條,沙柳、杞柳、紅柳,樣樣皆可。“靖邊柳編”就地取材,極具陜北特色,一直是廣大民眾的主要生活器具和生産工具,凝聚著靖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歷史悠久、經久耐用、美觀實用、精巧玲瓏、編制精密、樣式新穎、編法多樣等特點,它的産生、發展、興盛始終與農耕文明的産生、發展、興盛同步,對研究陜北農業發展史和手工業文明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圖片14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位於陜西銅川市的黃堡鎮,唐代就是陶瓷燒制著名産地,宋代達到鼎盛,成為宋代六大窯係之一。耀州窯青瓷主要特點是紋飾雕刻清晰,刀刀見泥,裝飾手法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因特點鮮明,在北宋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

西鳳酒古稱“秦酒”“柳林酒”,産地位於陜西省寶雞市鳳翔區柳林鎮。西鳳酒起于殷商、興于秦漢,盛于唐宋,普及于明清,至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是“鳳香型”白酒的開山鼻祖和典型代表,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也是我國四大名酒之一。(陜西省文化和旅遊廳)

來源:中國網·絲路中國頻道  責任編輯:鄒鈺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