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是過年的畫,更是生活裏的畫

正月十五,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古鎮,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民俗節目輪番上演,掌聲、歡笑聲不時傳來。沿著青磚小巷,走進衚同深處,一座門楣上挂著“玉成號畫莊”牌匾的四合院便映入眼簾。踏進房間,陽光落在伏案的霍慶順身上。只見他用棕刷在畫版上反覆拂拭後,再附上宣紙,先輕撫、再重按、後揭開,木板年畫的輪廓躍然紙上。

“楊柳青年畫的勾、刻、印、繪、裱5道工序傳承至今,從創作、雕版、印刷、彩繪到裝裱,每一步都要下足功夫。”反覆檢查後,霍慶順小心翼翼地將畫紙放在“畫門子”上等待風乾,又拿起顏料和扁筆,給另一側“畫門子”上的年畫人物臉部上色。

“這幅年畫上有10個人物,每個人物的臉部彩繪就有20多道精細工序。”作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今年74歲的霍慶順説,即使是一絲不茍地作畫,年畫成品率也只在70%左右。

在霍慶順工作室不遠處的另一處老宅中,張宏正指導小朋友體驗年畫拓印。隨著推、拉、揭等動作一氣呵成,一隻騎著老虎、手揮玉如意、頭戴潛水鏡、憨態可掬的“鈔集兔”,在孩子們的笑聲中悄然誕生。

張宏是霍慶順的大兒媳,也是徒弟。“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了解年畫、喜歡年畫,年畫元素也出現在充電寶、手機殼等衍生品上。在延續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楊柳青木版年畫,是我最想突破的。”張宏説。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楊柳青木版年畫已有數百年曆史,楊柳青古鎮“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的歷史風貌,也在歲月長河中逐漸形成、延續。“年畫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傳承和創新,與時俱進賦予楊柳青年畫更多精神內核。”霍慶順表示,“楊柳青年畫源於‘過年的畫’,但更應該是生活裏的畫,是世世代代傳承的畫,要能把這幅‘畫’傳下去。”

近年來,為讓傳統技藝“活”起來、“火”起來,西青區盤活年畫産業資源,實施年畫振興工程,提供場地、出臺政策,鼓勵和扶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成立楊柳青年畫工作室,設立年畫博物館、民俗文化館等文化空間,為年畫傳播和年畫産業化發展奠定基礎。截至2022年底,楊柳青鎮已開設近80家年畫作坊、60多家年畫店舖。楊柳青鎮建成了以年畫為特色的文旅小鎮,圍繞年畫特色發展上下游産業,實現年畫全産業鏈協同發展和文旅跨界融合。今年春節假期,西青區接待遊客139.45萬人次,綜合收入1.25億元。

夜幕低垂,不遠處升騰起璀璨的煙火,照亮了這座千年古鎮,也讓一幅幅寄寓美好祝福的年畫熠熠生輝,煥發別樣光彩。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是過年的畫,更是生活裏的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