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網路中國節·元宵·世相|“花燈”奶奶王蒲芳: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剪花、染色、搓紙繩、綁骨架、裱糊……臨近正月十五,77歲的花燈藝人王蒲芳越來越忙碌。從農曆臘月開始,她製作的手工花燈就供不應求,每天加班加點的趕製成了她這段時間的常態。

王蒲芳是“長安砲裏年節花燈習俗”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花燈製作的第四代傳人。走進王蒲芳的家,記者被眼前的花燈世界吸引,蓮花燈、盆盆燈、兔子燈、老虎燈、獅子燈……大大小小的手工花燈挂滿了屋子,形態各異、色彩鮮艷,展現出濃濃的年味兒。

“從年前開始就訂單不斷,手上的活也挺重,這段時間製作的100多個花燈早早就被訂購完了。”王蒲芳和記者聊著,手上的活一刻沒停,還在忙著給一個“兔子燈”粘貼裝飾。

王蒲芳從8歲開始跟著爺爺奶奶學著做花燈,到13歲已經熟悉花燈製作的整個流程。近70年的漫長時光裏,製作手工花燈、傳承手工花燈技藝,早已融入到王蒲芳的骨子裏,從未中斷。

王蒲芳告訴記者,做燈送燈在她父輩手裏,都還十分興盛。那時候的關中地區,人們十分注重民俗習俗禮節。娘家給出嫁的女兒送燈寓意“送丁”,祝福女兒多子多福、人丁興旺。

女兒生了孩子後,娘家人開始給孩子送燈,之後每年都送,叫“追燈”,一直送到孩子12周歲,叫“完燈”。農曆正月十五,當孩子們一窩蜂似的跑到街上打燈,各自炫完自家花燈的奇巧,撞完花燈,把花燈燒掉,熱鬧的春節就算正式落幕了。

手工花燈的製作工序複雜,從扎燈的紙捻子到綁扎骨架、滲染彩紙、鉸花、鑿燈圍子、裱糊燈,都要遵循傳統工藝,有時候一個人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組裝好一盞花燈。“製作花燈的每道工序都是一門學問,一點都馬虎不得。簡單的花燈得30多道工序。像蓮花燈更複雜,得50多道工序。”王蒲芳説。

除了對製作工藝的精益求精,王蒲芳還對花燈所用的“紙”進行了創新。王蒲芳説,之前做花燈的紙多為“標語紙”,色彩單一也不結實,做出來的花燈顏色單調。現在改用吸水性更強的宣紙,色彩暈染起來更到位,效果也更好。

王蒲芳認為,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見到的很多元素是她製作花燈的創作靈感源泉。她做的十二生肖花燈惟妙惟肖,兔子燈還安裝輪子,可以提著它,也可以放在地上拉著它“跑”。“做兔子燈就要看起來像只兔子,雖然在某些地方進行了誇張,但還是要讓人能一眼認出來,這樣才達到了做燈的目的。”

近年來,王蒲芳帶著自己製作的花燈參加過西安城墻燈會、中國民間花燈精品展等多個活動,其製作的蓮花燈、盆盆燈、獅子燈等手工花燈還被中國綵燈博物館收藏。除此之外,她還致力於“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為感興趣的學生們講解花燈的歷史文化,傳授花燈製作技藝。

王蒲芳表示,只要有人想學製作花燈,她一定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但遺憾的是,她至今沒有找到“接班人”。“製作花燈耗時巨大,工費較高,無法與價格實惠、做工規整的電子燈籠相抗衡。每年只能賣一個月的收入無法維持生計,僅靠興趣難以持久。”王蒲芳説。

在感慨之餘,王蒲芳每年仍會利用業餘時間做花燈,並積極參加相關非遺展示活動。“現在年齡大了,容易忘東忘西,我把手工花燈的製作方法都一一記錄在紙上,為的就是讓手工花燈製作技藝得以傳承。”

“再艱難,再不掙錢,我也要把這門手藝傳下去,不能讓它在我手裏斷了。”王蒲芳表示,只要身體允許,她還會繼續做花燈,儘自己所能去傳承花燈技藝及花燈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項非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

世相,鏡頭裏的陜西人。

文/李卓然圖/賀桐視頻/杜鵬


來源:西部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網路中國節·元宵·世相|“花燈”奶奶王蒲芳:手藝人更是“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