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尼雅遺址:這是“五星錦”出土的地方

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當枯死的胡楊林消失殆盡時,淡黃色的沙海上,豁然出現一個高高聳起的臺地。樹榦、殘垣斷壁以及成行排列的枯朽木柱直插蒼穹,隨著車輛的劇烈晃動,臺地像是從千年前駛來的航船,只剩龍骨桅桿,依然乘風破浪。

這是尼雅遺址中保護最為完整的N3和N4居址,曾經是精絕人居住的地方。條帶狀的尼雅遺址,高聳的佛塔居於中心,庭院、果園和羊圈依稀可見。昔日繁華不再,但歷史的遺存,卻用另一種方式頑強展示著人類歷史的文明。

2月1日11時,記者跟隨“2022—2023跨年橫穿塔克拉瑪幹沙漠探險隊”一行40人,從民豐縣尼雅東路出發,來到100公里外的紅旗村。這裡是距離尼雅遺址最近的村莊。

去尼雅有多難?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探訪尼雅遺址必須經過當地文旅部門的審批,並嚴格控制進入人數。去尼雅有多遠?從烏魯木齊出發到達民豐縣後,沿沙漠公路直抵沙漠中心,至少需要兩天。去尼雅能看到什麼?黃沙掩埋了昔日的繁華,卻掩埋不住燦爛的文化遺存。

“越走植被越少,等看不到任何活物的時候,尼雅就到了。”新疆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説,這是他第十次進入尼雅遺址。

剛翻過一道沙丘,車輛高溫,油管爆裂!下車查看時,腳邊一根碗口粗的胡楊木倒在沙樑上,仔細端詳,樹榦因極度乾旱表面翹曲,從一指厚的裂隙看進去,年輪清晰可見,像一層層被壓實的紙張,“尼雅遺址出土的佉盧文、漢文木牘,都寫在這樣的胡楊木上。”張鐵男説。

現在尼雅遺址考古區域,用N打頭,劃分了40多個區域。“看,那就是N3,太壯觀了!”張鐵男説,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日頭下,一座沙漠瀚海中的大船出現在眼前,順著木棧道走進N3,精絕人木骨泥墻的建築依稀可見,胡楊木為房屋的基柱,紅柳枝編成籬笆做墻體,籬笆內外抹上草泥隔熱保暖。“臺地邊緣已經倒下的樹木,有可能是柳樹、桃樹。”張鐵男説,除了小麥,尼雅遺址出土了葡萄、梨和沙棗等多種水果的種子,在與沙漠的較量中,精絕人用勤勞、嚴謹和智慧獲得了豐饒的生活。

在尼雅遺址的中心地帶,是一座通體乳白色的佛塔。在周圍一片黃沙的映襯下,佛塔在陽光的斜照下,顯得那樣純潔、莊嚴和雄偉,令人肅然起敬。6米高的佛塔分3層,下面兩層是正方形的塔基,最上一層是圓柱形的塔身。

佛塔背後有巨大的紅柳沙包,“1995年中日聯合考古發掘時,我們把國旗插到紅柳沙包上,高高飄揚。”張鐵男説,再次進入尼雅遺址,一切都是熟悉的樣子。

佛塔西北數千米的地方,就是國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出土的地方。係著和田禮物五星出東方紋樣的絲巾,和田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局長吐送古麗·買托胡提語氣略帶神秘:“關於精絕古城消失有很多猜測,遺址內人們生活痕跡清晰可見,就連忠實的小狗還拴在院前,但人卻突然消失了,這些未解之謎,讓尼雅成為人們的嚮往之地。”

日頭偏西,狂風捲起漫天黃沙,拍打在臉上,縱有萬般不捨,我們也不得不在天黑前離開。再看一眼白色佛塔,恍惚間,我仿佛看到精絕人沿尼雅河而居,引水澆田,經營綠洲農業的景象,也看到天地之間,駝隊緩緩而來,馱架上裝載著織錦、銅鏡和茶葉,也有珊瑚、海貝和玻璃器皿。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王晶晶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尼雅遺址:這是“五星錦”出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