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多樣藝術空間豐富文化生活(藝術為城市添彩)

靜下心,到美術館看一場展覽;放緩步,在藝術街區度過一個愜意的午後;來到劇院,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在街頭巷尾,遇見一座藝術雕塑、聽一場即興音樂會……如今,在城市裏,多樣的藝術空間、多彩的藝術活動日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涵養城市的文化氣息。

空間類型多樣

營造文藝氛圍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湖南長沙,梅溪湖大劇院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觀眾。大型史詩文藝晚會《百年正青春》、話劇《白鹿原》、舞蹈詩劇《只此青綠》……5年多的時間裏,超過1355場國內外優質劇目在這裡上演,100多萬名觀眾走入劇場,這座劇院已成為長沙一座重要的文化地標。

文化藝術體現著一座城市的精神品質,藝術空間則是城市藝術氣息的重要載體。截至2021年末,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3093個,全年藝術表演場館共演映107.04萬場,藝術演出觀眾人次2066.54萬,全國共有美術館682個,全年共舉辦展覽7526次、參觀人次3515.84萬。從劇院、美術館,到文創園區、藝術街區,再到文化綜合體、沉浸式演藝空間,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藝術空間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文藝需求,帶來差異化體驗。

在北京,中間藝術區內集合了劇場、影院、美術館、藝術家工作坊,798藝術區是藝術展覽和時尚活動的集散地,隆福寺文創園體現著現代與古老的交融;在江蘇南京,漫步外秦淮河邊的南藝後街·鼓樓水岸藝術街區,廣場上默劇演員的表演贏得滿堂彩,文創市集裏非遺藝術品琳瑯滿目,詩歌會、電音節等活動讓遊船變身水上藝術空間……各具特色的藝術空間讓一批批熱愛文藝的市民徜徉其中,享受高品質文化大餐。

可欣賞、可遊玩、可親近、可分享的藝術,為城市增添文化趣味。“藝術在具體實踐中提升著城市公共空間和文化服務的品質,通過‘以美育人’,潤物無聲地塑造著城市文化品格,並在為城市居民提供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過程中,提升城市的內部凝聚力和對外競爭力。”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教授武定宇説。

活動豐富惠民

添彩日常生活

看戲、觀展、沉浸式體驗,豐富多彩的活動,在為城市樹立文化形象的同時,也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授、設計系主任程雪松表示,審美生活化、生活審美化,是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題中之義。如今,文藝惠民、藝術普及等活動深入市民生活,惠及更廣泛人群。

邀請1200余位藝術家參與藝術普及公益性活動、組織超過1.1萬場次公益性演出及活動、惠及230余萬觀眾……15年來,國家大劇院開展藝術普及,讓高雅藝術與人們離得更近。“週末音樂會”堅持低票價、高品質、經典作品的定位,與國內外70余個優秀樂團合作,為觀眾帶來600余場精彩演出;“經典藝術講堂”邀請上千位藝術家,舉辦超過2400場精彩講座;“美育芳草”“春華秋實”等品牌項目與全國百餘個大、中、小學開展合作,為廣大學子提供藝術實踐與展示的舞臺;“百場公益演出”每年將超過100場的高雅藝術演出送到街道社區、科研院所、農村學校……與藝術約會日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著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

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市民也日益成為城市中藝術的創作者與傳播者。在北京地鐵8號線南鑼鼓巷站廳,有一件名為《北京·記憶》的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家團隊走訪居民,徵集與北京記憶有關的“老物件”與相關故事,將其製作成二維碼封存在4000多個琉璃塊中,拼接成再現老北京生活場景的畫面。藝術家與市民的集體創作將生動鮮活的個體記憶轉化為城市共同記憶,通過人們的廣泛參與,打造出一個保存、創造、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在武定宇看來,藝術要以更高效、更科學的方式與市民生活相結合,“不僅要用藝術激活城市空間,還要讓城市生活本身也成為藝術,讓城市成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詩意棲居地’。”

走出特定空間

藝術觸手可及

在廣東深圳,華強北900多米的步行街上錯落擺放著8台公益鋼琴,供人們免費彈奏。熱愛彈琴的老爺爺、下班的年輕醫生、路過的裝修工人,愛樂人敲擊琴鍵,行人靜靜聆聽……88個黑白琴鍵,匯成一條紐帶,連接著城市裏素不相識的人們。

2022年首屆蛇口戲劇節將戲劇表演與公共空間結合,工業遺跡、商城、藝術中心、創意園區、自然景觀等都成為舞臺,青年表演藝術創作者共同探索“戲劇與新空間”的無限可能……

現如今,從室內到戶外,從劇院、展覽館到街區、公園、商場,藝術的邊界正不斷拓寬,與市民生活深度交融。

互動影像裝置、雕塑作品等現代藝術的“鑲嵌”讓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如同一座開放共用的博物館,經過改造的上海百禧公園成為文創集市、藝術長廊、裝置藝術、公共活動舞臺等的匯集地,一些餐廳融入藝術設計變身新型美術館,各類主題展覽走進大型商場,公共座椅、路牌標識、垃圾箱、照明燈等設計得越來越美觀……藝術日漸“走出”傳統的固定空間,“進駐”煙火氣十足的生活場景,使城市成為“開放的美術館”。

街頭轉角便可與藝術相遇,融入城市的藝術,在更新空間的同時連接生活,傳遞溫暖。程雪松表示,傳統的生産型空間,或者為生産服務的空間,轉型為文化消費空間,不僅提升了空間的附加值,也增強了城市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涵養人文氣質。

“一架鐵藝欄杆,可能讓人感到愉悅,一方街角花園,可以讓人得到慰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展演,能夠開啟人們的想像,一場以建築為背景的燈光秀,可以讓冰冷的建材成為有溫度的媒介。藝術是文化的顯影劑,通過一定的創意表達為文化塑形,讓城市更美好。”程雪松説。

逐步深入城市生活,與市民産生緊密聯結,藝術不再曲高和寡,潤物無聲地為人們提供更加高品質的文化服務,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綻放獨特魅力。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多樣藝術空間豐富文化生活(藝術為城市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