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文明》特刊丨“曲江新生活”系列報道之五 百年易俗社遇上“網紅”新街區
從2021年9月14日開始,西安夜經濟已不再局限于大唐不夜城、西安城墻等熱門地帶。這一天,由曲江新區提升改造的易俗社文化街區呱呱墜地、開街迎客。
作為中國首個以戲曲為主題的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承載著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讓古老的戲曲與年輕消費力産生前所未有的交集。
然而,一週年過去了,數百萬的遊客用他們流連忘返的腳步,在街區成績單上打滿高分。
夜西安的新名片
作為秦腔劇團的易俗社,從1912年誕生起,就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了一起。當年,魯迅到易俗社看戲,題寫下“古調獨彈”,戲曲作家田漢讚譽易俗社為“中華戲曲第一劇社”。
滄桑百餘載,易俗社堅持“移風易俗、啟迪民智、輔助教育、推陳出新”辦社宗旨,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保護單位”“陜西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近年來,易俗社創作了《柳河灣的新娘》《秦腔》等一大批藝術精湛、思想精深、製作精良的全新力作,斬獲多項國家級大獎。
易俗社文化街區露天戲臺上舉行惠民演出
街區設計之初,設計人員們感到喜憂參半。喜的是易俗社位於西安城市核心地段,距離鐘樓景區一二百米,而且發展成果顯著。憂的是戲曲文化日漸消沉的今天,圍繞一個劇團,似乎很難吸引年輕消費力的注意。
而易俗社南邊曾經的“西北第一金街”東大街,也不復往日榮光,很難給街區引流。而且街區規劃用地周邊,商業建築、歷史保護建築團團圍困,以至於沒有一個敞亮的出入口。
設計團隊被迫將傳統的外向型街區更改為內向型街區,並以內部的核心廣場為中心,進行發散式、立體式佈局,以老記憶吸引新客流等思路,于多方合圍中,營造出別有洞天的全新景象。同時,街區在包圍于周邊的建築群中尋找出入口、擺脫桎梏。
最終,坐落于鐘樓東北角、西安城市文化軸之上,東起案板街、西至北大街、南起東大街、北至西一路,佔地面積約58000平方米的街區拔地而起。
走入街區,“街、坊、巷、院”等元素,融秦腔藝術展演、中外戲劇交流、博物館展示、戲曲教育傳承、文化創意等為一體,構築起發揚秦腔藝術、彰顯陜西文化魅力的全新名片。
古戲臺作為一方文化展臺,每逢佳節便鑼鼓喧天、絲竹盈耳,無數波瀾壯闊、哀婉纏綿、忠孝節義的故事在這裡粉墨登場。坐落在易俗社街區廣場的倣古露天戲臺,已成為聚攬客流的重要載體。
開街以來,街區將著名秦腔選段、武打片段、秦腔絕活三類主題相結合,把秦腔戲曲搬上露天戲臺。同時,街區扶持西安本土音樂人,在這裡衍生出“易俗歌會”現場活動。
2022年9月是中秋佳節之時,也是易俗社文化街區開業週年慶典之際。圍繞中秋佳節和街區開業週年慶,街區連續多天,每到華燈初上之時,露天戲臺上的惠民演出便如約而至。大量遊客在此駐足,感受著夜西安的無限魅力。
8000平方米展區網羅戲曲歷史
以戲曲文化為依託的易俗社文化街區,除了復原傳統的露天戲臺,還著重形成了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百年易俗社博物館“兩館”。“兩館一台”,為街區注入了最為特色的靈魂。
在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內,一名56歲的周邊居民,在飯後散步進入館內。他從入口處開始,就拿出手機,在35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內,不停地拍攝著博物館裏的各類展陳,一直拍到展覽館展區的最後一角。
雖然家住易俗社旁邊,但他和同齡人不一樣,因為他以前不是戲迷。但令他沒想到的是,在資訊爆炸、娛樂形式層出不窮的今天,他會認真地研究起戲曲。一路拍下來,手機裏差不多有了近百張照片。照片不光有惟妙惟肖的生旦淨末丑模型,還有介紹戲曲歷史的文字。
此外,博物館內還出現了不少年輕身影,他們跟著博物館裏的展陳設施合影,積攢著朋友圈裏的“九宮格”。
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內展示的生旦凈醜模型
博物館內,從千年前的坐式、立式樂舞俑,到明清劇作刻本,再到老劇本、留聲機、老膠片、老式電影機,以及錄音機、錄影機DVD……從歷史演變到劇本創作,從臉譜服飾到各個時期的名家唱段,應有盡有、一覽無余。秦腔的歷史脈絡,在這裡完整再現。
作為秦腔博物館,該館運用數字化、智慧化手段,讓館內充滿“秦聲”:每個展位前都配有電子螢幕、耳機,對展位進行視聽介紹;在介紹梆子發展史的展廳內,12座袖珍戲樓內置電子屏,播放著12個地方的代表性戲曲;一邊墻上的投影,不停演繹著《秦王破陣樂》。
在戲曲形象展示區內,生旦淨末丑模型活靈活現,如同真實演員披掛上陣。
與中國秦腔藝術博物館比鄰的百年易俗社博物館,建築總面積達4500平方米,分前後兩樓、共計4層的陳列空間,訴説著易俗社的百年滄桑。該館與秦腔博物館構成了8000平方米的戲曲文化展示空間。
秦腔與泡饃的共鳴
羊肉泡饃有著悠久歷史。先秦時代祭祀宗廟、招待上賓時便有“獻羔祭韭”“朋酒斯饗,曰殺羔羊”等禮儀。1920年,同盛祥飯莊在西安建立。百年來,同盛祥飯莊守正創新,使牛羊肉泡饃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不斷提升,成為陜西最具清真風味的代表性飲食。
隨著易俗社文化街區的建立,同盛祥的傳承發展歷程中,迎來秦腔與泡饃的共鳴。
曾經的東大街,是老字號雲集的生活街區。後來,隨著整條街的多年改造,一些老字號漸漸淡出人們視線。自街區開業以來,包括同盛祥在內,隸屬於曲江新區西安飲食股份有限公司的十個西安老字號,集結于文化街區,重現老字號雲集景象。如今,老字號已經成為帶動街區經濟的新引擎。
“這些老字號部分是原址上重建,更多的則是全新引入,形成老字號集群。”
同盛祥易俗街區店經理王賽楠介紹。同盛祥因地制宜,在距離易俗社街區店幾百米外的鐘樓店,主打絲路文化展示,在北郊鳳城五路店,建立精品社區店。易俗社街區店就近取材,注重戲曲文化傳承。
和易俗社大劇場只有一院之隔的同盛祥,把秦腔元素融入牛羊肉泡饃各個環節:每個包廂名字都源自秦腔,例如“花亭相會”“龍鳳呈祥”“打金枝”;食具上印著“易俗社的戲,同盛祥的饃”等口號;餐桌上的折扇印著秦腔文化常識;飯店的背景音樂也是秦腔;坐在包廂裏,向窗外望去,街區內的露天戲臺盡收眼底,包廂變成看戲雅間……
王賽楠説:“以後,我們還要圍繞秦腔精心設計菜品,例如將秦腔的臉譜形象等跟菜品品相結合,並嘗試更多與顧客互動的方式,將後廚環節搬到桌面。”
素以“陜菜正宗”“陜西風味大全”聞名於世的西安飯莊,建於1929年,是國際餐飲名店、中華老字號,以及陜西省、西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保護單位。
2022年9月9日下午4點多,距離飯點還有幾小時。但西安飯莊易俗社店經理鄭艷花手機上的訂餐資訊已經紛至遝來。接聽顧客電話、給顧客拍包廂圖片和視頻……很快,店內百分之七八十的餐位已經預定出去。同樣,該店也將易俗社及秦腔元素融入包廂,並在裝修、佈置上融入清新文藝風,讓老字號和新潮流無縫融合。
除了“食領三秦”的西安飯莊、“陜西美食圈精神故鄉”的同盛祥,該街區還集中了五一飯店、聚豐園、白雲章、西安烤鴨店、大香港酒樓、新中華、德發長、春發生等老字號。10個老字號雲集一處,以全新姿態勾起城市老記憶。
跟東邦哥穿越到20世紀80年代
“小時候的很多記憶越來越淡,但到了這裡,記憶又清晰了。”流連在易俗社文化街區東邦哥情景式文化體驗區,王曉蘭感慨萬千。
王曉蘭是西安人,自小生活在碑林區城墻邊的一條背街小巷。趁著中秋假期,她跟著老朋友一道來到了易俗社文化街區的東邦哥地下風情街,尋找小時候的記憶。
20世紀80年代,對於很多人來説,是他們記憶中的流金歲月。易俗社文化街區以虛擬人物東邦哥的生活情景為軸線,復古還原20世紀80年代的西安城市風情。
易俗社文化街區的東邦哥地下體驗區,是西安人的大型“懷舊現場”,也是外地遊客了解西安歷史、記憶的窗口
當王曉蘭剛走進街區,80年代的音樂便迎面撲來。緊接著,東大街百貨批發商場、供銷合作社等招牌映入眼簾。隨後,穿過兩邊放著鳳凰牌自行車的“街道”,來到一路電車車站。“乘著”一路電車,就到了開通巷小學。學校教室內,墻壁上的名人挂像,黑板上的彩色板報,完全是80年代風格。學校周邊就有東邦哥的家。
東邦哥的家雖然不大,但是乾淨整潔。墻上的日曆定格在1988年。一旁掛鉤上的衣服,印著“萬元戶”字樣。床頭的《一代妖后》《上海灘》等海報和人物剪影,營造出原汁原味的年代感。東邦哥家門前,土特産供銷社、玩具店、西影放映室依次分佈。
王曉蘭走進土特産供銷社。“這裡賣的糖果,都是我們小時候吃過的,牌子、包裝也一樣。買東西滿20元,還能送糧票。糧票跟我們以前用的也一樣。”王曉蘭説,“小時候喜歡買零食,但是家裏不給多餘零花錢,偷偷買來了,恨不得連包裝都吃了。”
來到風情街的“西影放映室”門口,王曉蘭擺出買票的pose,跟售票窗口合影。售票窗口的小黑板上,預告著熱映影片《紅高粱》。走進影院,冰涼的木質板凳上,三三兩兩的觀眾,果然在看著大熒幕上的《紅高粱》,穿越感油然而生。
一些新西安人,也在這裡找到了久違的記憶。冀青老家在陜西農村,在西安工作多年。“剛才在一家玩具店裏看見了小時候玩過的滾鐵環,門前還有14寸黑白小電視,正在放著《西遊記》,跟我們家以前的一模一樣。那時候電視用的還是天線,有時候要使勁拍打它才能有信號。”她説。
亮眼的開街週年成績單
據易俗社文化街區運營部統計,開街一週年以來,易俗社文化街區內已表演秦腔近500場,再現了萬人齊吼弄秦腔的文化場景。
除了專業秦腔團體的秦腔公演外,街區挖掘培育了一批西安本地民間秦腔自樂班,打造真正意義上的“易俗小舞臺、群眾大舞臺”。一年間,街區培育自樂班40余個,開展演出440余場,易俗社的“移風易俗、弘揚正氣、全民寓樂”作用重新顯現。“雙館”一年中累計接待總量超15萬人次,成為群眾了解秦腔歷史背景與底蘊的絕佳場館。
老字號也重現光輝。不論是“皮薄餡多”的五一大包,還是有口皆碑的同盛祥泡饃,亦或是中華甜品店的元宵,都傳遞出西安古城的本真味道。自開街以來,老字號們累計銷售出6萬多碗泡饃,2萬多只西安烤鴨,5萬多盤白雲章餃子,近300萬個五一大包,30多萬個新中華元宵。“每一個數字,都是食客對老字號的肯定,每一份菜品,都是老西安人對美味的回溯。”街區工作人員介紹。
東邦哥街區一年間接待遊客量已近100萬人次,成為西安新晉的現象級網紅打卡地。2021年國慶黃金週期間,還在新生期的整個街區,就已創下了36萬餘名遊客的接待記錄。
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于2022年6月24日在西安落下帷幕。來自西北五省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33個劇團,攜73台優秀秦腔劇目薈聚古城西安及周邊城市。易俗社文化街區作為重要分會場,承擔了藝術節新聞發佈會、“名家走進群眾”活動等重要環節。在易俗社文化街區等平臺的重要支撐下,本次秦腔藝術節採用“線上+線下”的演出模式,帶動10萬名觀眾現場觀看、1400萬名網友收看直播。
2022年8月,街區進入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未來,提起西安的夜遊景區,將不再局限于西安城墻、西安鐘樓、大唐不夜城等,易俗社文化街區作為夜遊經濟新秀,正展示無限潛力,勢必為過夜旅遊提供條件,帶動周邊經濟增長。
如何將夜間經濟發揚光大,易俗社文化街區已經列出了清晰思路:將繼續以創建公共文化街區為契機,以秦腔方言廣場為核心,以中華老字號美食聚集區和東邦哥特色文化為軸,以青曲社、胡桃裏、光音全勝等為輻射點,引導商戶延長經營時間,增加特色公益文化演出和活動。打造特色秦腔經濟,提高街區經濟活躍度和便利度。同時將建成西演福星livehouse、光音全勝livehou-se等,豐富街區演出內容,吸引更多年齡層次遊客打卡,最終形成立足街區、輻射鐘鼓樓、帶動皇城裏的文化空間繁榮。(文 / 《絲路文明》 吳軍禮)
來源:《絲路文明》雜誌 責任編輯:石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