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馬背上的時尚運動

本報記者 趙茁軼

20余位馬球球手正在爭打馬球,或蓄勢待發,或策馬奔騰……在他們背後,山丘連綿起伏,古樹蒼翠林立。

站在這組壁畫長卷前,球手矯健靈動的身姿仿佛將我們帶回那個妙趣橫生的馬球賽場。這組壁畫便是繪製于章懷太子墓墓道西壁的《馬球圖》,原圖全長8.9米,因畫幅過於巨大,在揭取時被分割為5幅。這是我國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記錄。該圖也以其場面之宏偉、構圖之絕妙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保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共藏有14座唐墓中出土的壁畫。唐墓壁畫通過展現與眾不同的建築設計、生動簡潔的人物形象、精巧實用的器物用具、簡潔雅致的山水繪畫與栩栩如生的動植物等內容,描繪了當時的禮儀規範、民風民俗、服裝飾物、娛樂方式、日常生活與建築風格,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馬球圖》

名稱:《馬球圖》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年齡:1300余歲

籍貫:章懷太子墓

戶籍登記時間:1971年

現住址:陜西歷史博物館

壹 極高的歷史價值

《馬球圖》所在的章懷太子墓是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陵園規模宏大,陪葬墓眾多,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陪葬墓中出土了100多幅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是唐代繪畫藝術的傑出體現,更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資料。

1971年,章懷太子墓開始進行考古發掘,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及眾多彩色壁畫。

章懷太子李賢(655年—684年),字明允,是唐高宗的第六子,武則天的次子。西元680年,李賢因謀反被廢為庶人。西元684年,李賢在巴州逝世。有人認為李賢流放巴州後抑鬱身亡,也有人認為是武則天派人前往巴州,逼殺了李賢。

西元705年,太子李顯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西元706年,唐中宗李顯為哥哥李賢平冤昭雪,將李賢的遺骨由巴州遷到乾陵,以雍王身份陪葬。西元711年,唐睿宗李旦追封李賢為“章懷太子”,彰其身份。

儘管章懷太子的一生有榮有辱,但樂觀的唐人還是把一些快樂的事件和場面用壁畫的形式留在他的墓道裏。《馬球圖》描繪的正是在唐朝貴族中盛行的馬球運動。

《馬球圖》將李賢這位命運多舛的皇子化為沉默的永恒,讓遊客在為他的身世唏噓不已的同時,感受到這件精美的藝術品所帶來的文化魅力。《馬球圖》既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也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貳 高超的藝術手法

《馬球圖》的畫面中有20余名騎馬者,均著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在被分割成5幅的壁畫中,前兩幅壁畫所描繪的場景最為精彩。

《馬球圖》之一描繪了騎馬者擊球的場面。圖中人物雖然不多但彼此間競爭相當激烈。球手身穿不同顏色的服飾,有的雙手握桿反身擊球,有的揚起球桿準備擊球,有的手握韁繩直奔馬球,有的馳騁騰空,各顯絕技。尤其是最左側的球手最為有趣,他手持月牙鞠杖,坐在馬上側身向後看,呈反身擊球狀,仿佛是在做馬戲中的高難度動作,馬球似乎正在他身後的空中飛旋,讓人聯想到“牽韁絕尾施新巧,背打星毬一點飛”所描繪的場景。畫面中有一名騎手身著淡綠色長袍,未持球杖,可能是比賽中的裁判。

《馬球圖》之二畫面裏的人物與之一中的球手保持一段距離,騎馬佇立觀望,可能是觀眾或等待上場的隊員。這幅畫中的馬尾垂向地面,騎馬者頭上的幞頭呈現出靜態,與《馬球圖》之一中馬尾高揚、幞頭飄動的場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馬球圖》後面幾幅的畫面中,出現了人物策馬奔騰的動態場景和古樹蔥蘢、重巒疊嶂的靜態景物。這些畫面疏密有致、錯落有序,呈現出一種人物、動物和景物秩序井然的美感。《馬球圖》依次展示了馬球賽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充分體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繪畫特色,表現出唐朝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術和獨具匠心的構思設計。

《馬球圖》整幅壁畫用筆細膩生動,線條簡潔明快,塑造出的人物動作自然、造型流暢,馬匹栩栩如生、矯健靈動,景物設色考究、粗獷自然,呈現出粗中有細、動靜結合的藝術特色。

《馬球圖》的與眾不同之處有兩點。“其一在於經專家考察評定,壁畫很可能繪製過兩次。在揭取壁畫的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相關痕跡。現在我們看到的《馬球圖》應該是第二次繪製的,在它的底層還有一層圖像。這樣的‘雙面壁畫’在壁畫中是非常少見的。其二在於《馬球圖》壁畫的整體保存狀況較好,繪製的精度很高。”陜西歷史博物館社會教育部講解員徐大衛説。

參 唐朝的運動風尚

馬球即擊鞠,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體育項目之一。它原稱波羅球,起源於波斯(今伊朗),隋唐時期,從波斯經由吐蕃傳入。

據史料記載,唐代的馬球運動興起于唐太宗時期。《封氏聞見記》中記載:“太宗常禦安福門,謂侍臣曰:聞西蕃人好為打球,比亦令習……”馬球首先在宮廷流行,成為唐代宮廷體育的主要內容。據文獻記載,許多唐朝皇帝都是馬球的愛好者和推廣者,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等。天寶六年,唐玄宗專門頒詔,將馬球作為軍隊訓練的課目之一。在唐代,由於皇家的推崇,馬球很快得以盛行。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明末清初,之後馬球這一歷史悠久的舶來運動才逐漸退出中國競技運動的舞臺。

馬球之所以在唐代深受人們推崇,是因為它是一項高雅、高規格和高強度的運動,有助於參與者鍛鍊身體、訓練騎術、增加團隊配合能力,同時彰顯強健氣魄。

隨著馬球運動盛行,馬球場的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唐朝前期,以梨園球場最為有名,後期則以含光殿球場為盛。1956年,在唐大明宮含光殿遺址出土了一塊刻有“含光殿及毬場等大唐大和辛亥歲乙未月建”銘文的石碑。這表明唐文宗李昂在位時,在修建含光殿的同時,修建了馬球場。唐朝宮廷打馬球多在宮內、裏坊或軍中的正式球場,在章懷太子墓的壁畫中,打馬球卻是在野外進行。

“由此可見,《馬球圖》中繪製的畫面並非正規比賽,可能是人們在出行途中或打獵之餘幾人隨意組合,正在練習馬球。這説明唐朝打馬球風靡一時,可以不擇場地進行運動。”陜西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劉一涵介紹。

唐代,打馬球的風尚不僅使馬球成為上流階層人人喜愛的體育運動,而且在外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文獻記載,渤海、高麗、日本等國都曾與唐王朝進行馬球競技。西元709年,吐蕃使者前往長安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吐蕃的隨親使團中有一支馬球隊,與唐宮馬球隊進行了馬球比賽,吐蕃連連取勝,唐中宗令李隆基等人迎戰,最終大勝吐蕃球隊,揚眉吐氣。據《封氏聞見記》記載,玄宗東西驅突,風回電激,所向無前。

作為貴族喜愛的運動,唐代不僅男子會進行馬球比賽,女子也會打馬球。王建在《宮詞》中寫道:“對禦難爭第一籌,殿前不打背身球。內人唱好龜茲急,天子鞘回過玉樓。”

《馬球圖》以寫實的風格和高超的藝術水準,真實詳盡地重現了昔日馬球運動的激烈場景,是研究唐代馬球運動的重要資料。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馬背上的時尚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