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家口蔚縣北方城村:古堡裏的寧靜時光
河北張家口蔚縣歷史悠久,這裡的古村堡獨樹一幟,歷史上有“八百莊堡”之説,至今可考證的有425座。從崇山峻嶺到平地河川,有村便有堡,見堡則有村。其中,北方城村的古堡是保存完整、規劃設計成功的代表。2012年,北方城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行車進入北方城村,穿過一小片新民居,抵達古堡的東南角外,就邂逅了北方城村的柳園。園內4棵樹齡200餘年的古楊柳樹,靜靜佇立,而古堡則被高聳連綿的黃土城墻圍繞,遮擋了外來者的視線,讓人愈發渴望一探究竟。
歷經數百年變遷,如今一部分北方城村村民已從古堡內搬到了古堡周邊居住,北方城村的面積有所擴大,但那城墻中的古堡仍是全村最核心、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古村古道方正齊整
北方城村因古堡而造型獨特:黃土夯築的城墻,圍出一個邊長約200米的正方形“城池”。城墻上薄下厚,上部厚約1.5米,下部厚度可達4米,高度則有4至6米。村子因平面呈方形,故被稱為“方城”,而又因位於縣城之北,故名“北方城”。
如今,在很多遊客眼中,北方城村遠離鬧市,是一處寧靜之地。然而,幾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迥異的景象。
據村內現存石碑記載,北方城村始建於明朝,歷經明清兩代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北方城村以南,有一條古道,是明清時期蔚縣縣城通往西北五岔關口的交通要道。”蔚縣文物事業管理所所長、縣博物館館長李新威説,“古時,這條古道上騾幫、駝隊穿梭往來,熱鬧非凡。”
據傳,位於北方城村東北100米處的小堡,是北方城村的前身。建堡之初,小堡居住著明初從山西遷來的白、趙、鄧三姓人家。後經世代繁衍,小堡已無法容納越來越多的人口。於是,經三姓戶首、堡長商議,決定於舊堡之西南擇地另辟新堡一座,取名“北方城”。
“北方城村的選址非常講究,將村堡建在一個交通便利、平坦但又稍有緩坡之地,北高南低,不僅方便車行人往,又利於排水,不存在雨澇積水之患,凝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李新威説。
初到這裡,會驚訝于北方城村的古堡竟只有一門可供出入,即位於南側的南堡門。南堡門的門樓為磚石拱券結構,高大的堡門上方鑲扇形石匾,上浮雕楷書“北方城”,典雅大方。兩扇木質城堡門,雖經400餘年風雨,卻依舊保持原貌。
從南堡門步入的街道,是堡內的主街道,縱貫南北,為古堡之中軸線。東西方向則有3條巷道與主街道垂直相交。整個街巷佈局呈現“豐”字形。而環繞城墻內側還有一條更道,是專門為更夫繞城打更而鋪設的,環繞一圈大約需要半小時。
照壁瓦當雅致靈動
北方城村的古堡內現存33處歷史民居院落遺存。以中軸線為界,以東民居多為兩進院,以西民居多為一進院,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築群。
據蔚縣家譜文化研究會會長周滿介紹,白、趙、鄧三姓人家在此已傳承至17、18世。如今,北方城村的村民仍以這三大姓為主。
在古堡的東南部,有一處白玉龍宅院,門樓造型高大講究,前後兩進院落,前院由東西廂房、角門組成,3間正房兩側有耳房。村民白金貴介紹:“這間大院早先有24間房,最多時住過30多個人。過去我也住在這裡,秋收時一院子的親戚鄰里互相幫著打穀子,過年時相互拜年,熱鬧得很。”
村民鄧發和他年近百歲的母親王枝梅,住在古堡西南部的鄧家大院中。院子裏舖地的青磚,歷經數百年,已磨損得凹凸不平。院裏有地窖,過去曾用於盛放蘿蔔、白菜等蔬菜,糧食、腌菜等則存放于院內的大甕中。院內有正房4間,兩側有東西房各4間。屋內為方磚鋪地,年代久遠,青磚已成烏黑色,且十分光滑。院內各房間窗戶均為木質雕花窗框,散發著古雅氣息。
鄧發年輕時曾是北方城村小有名氣的木匠。鄧家大院屋裏做工精細的榆木箱子和打磨光滑的槐木扁擔,都是出自他手,雖已有50餘年,但仍堅固耐用。
行走于古堡內,隨處可見靈動活潑的磚雕、木雕、石雕、匾額等裝飾。獸首花草、祈福圖案等被用在建築的墻脊、照壁、瓦當等顯眼部位。窗戶、門框上有獅子滾繡球、福字等木雕,個個不同。連古民居的煙囪,也用磚雕成有門有窗的閣樓狀,十分雅致。
近些年,文物部門加強了對北方城村古堡的保護,堡門外修建了遊客中心,古堡也成了2A級景區。遠道而來的遊客,品味著這裡獨特的歷史文化,也為古堡帶來新的生機。
社火跳動歲月悠悠
北方城村享有無與倫比的寧靜,不過也有喧鬧的時候。
民間社火隊總能讓北方城村熱鬧起來。北方城村社火隊的表演者全是本村村民,男女老少齊上陣,表演隊伍浩浩蕩蕩,所到之處,喜慶洋溢。即便不上場的村民,也會與表演者互動。
在眾多社火表演中,尤以跑旱船最為地道。蔚縣旱船2012年被列為張家口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所謂跑旱船,即與水中行船相對,是一種在陸地上“行船”的民間舞蹈。表演者將一木質船身挎于身上,通過步伐和身體的配合,做出前進、後退、左擺、右擺的連貫動作,模擬出一種似在水中行船的盪漾感,十分有趣。
每年進入臘月之後,北方城村村民就開始張羅起跑旱船的各項準備了。先是由村裏的資深木匠搭建起一個木製船身的框架,將白紙或白紗布裱糊在船架上,船身就有了外表面。
然後村裏的畫匠就要上場了,為船身“披彩”。船幫四週通常會繪製出藍色的水面,飾以蓮葉、荷花、魚蝦等,充分營造“水環境”。船幫下部和船身轎頂四週,都粘有百褶布或流蘇,風一吹或船身動起來,便有水波律動之感。
跑旱船時,會有鑼鼓相伴。鑼鼓聲不斷變化,表演者也隨之變化。“鼓點時緩時急,對應著不同的劇情。起始時通常風平浪靜,船體也相對平穩,後來遇到大浪急流,鼓點也越來越快,船體擺幅就明顯增大。有時還會遇到漩渦,這時跑船者就得繞圈表演。”蔚縣文旅局退休幹部田維忠説。
表演者肢體忙著移動,臉上也做著表情引逗觀眾。村民們也借此聚攏圍上來互動,跑船者則擺動船體,惹得觀眾連連後退,過一會又圍上來,如此反覆,越鬧越歡喜。
田維忠説,跑旱船是蔚縣現存的20余種傳統民間社火之一,在當地已有300多年曆史了。它是節日慶典的古老習俗,展現了旺盛的生命力,飽含著當地百姓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悠悠數百年。凝固的民居和城墻,外加跳動的民間社火,把北方城村的歷史文化,釀成了一杯芳香的美酒,等待著更多人來發現和品嘗。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河北張家口蔚縣北方城村:古堡裏的寧靜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