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直擊陜西考古博物館聲名遠播的北宋“橄欖綠”刻印花青瓷

編者按

在陜西考古博物館欣賞耀瓷,宋代耀瓷的展示部分可謂是重點中的核心部分。在耀瓷北宋展區開始部分展出的裝飾有折枝牡丹紋、纏枝菊、蓮紋、鹿紋、水波紋、貫錢套花等紋樣的盞、碗、碟、盤、尊、爐、器蓋等皆是宋代耀瓷中的精品之作,可讓觀眾先一飽眼福。

據悉,宋代的耀州窯青瓷工藝達到鼎盛,“橄欖綠”釉刻印花青瓷聞名遐邇,其産品供禦皇家,遠銷海外,被譽為北方青瓷刻花之冠,冠絕一時而影響深遠。耀瓷的燒造水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方圓大小,皆中規矩”,“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因此西元1084年北宋皇帝宋神宗賜封耀州窯所在地黃堡鎮的土地神為德應侯,這也是中國考古至今發現全國唯一皇封的“窯神”,可見宋代耀瓷在當時的輝煌!

本期,我們將圍繞宋代古耀瓷冠絕一時的刻印花工藝、具有代表性的宋代古耀瓷珍品,以及近年來新出土重要古耀瓷文物珍品的長安孟氏家族墓地考古等諸多精彩內容,特邀當代陶瓷考古專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小蒙進行精彩解讀。一起直擊宋代古耀瓷之美,走進古耀瓷最為輝煌的第二個藝術高峰。

中國歷史上唯一被皇帝敕封的窯神

中國現存最早的窯神廟碑德應侯碑

耀州窯在宋代青瓷生産達到鼎盛,窯址分佈于漆水河兩岸臺地,規模宏大,氣勢壯闊,有“十里窯場”之稱。開創“橄欖綠”釉刻印花青瓷,“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堪稱北方青瓷的翹楚。

制瓷工藝的全面提升和改進是宋代耀州窯鼎盛發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宋代耀州窯在泥料製備、轉輪成型、釉料配置、窯爐結構、裝燒工藝及燃料的改進等方面的工藝水準在當時國內都是最先進的。宋代,耀州窯刻花印花青瓷是耀州窯最有標識性特徵、最被熟知的産品。但上溯一二百年的清代民國年間,人們卻並不認識它。曾經在修築鐵路、公路時出土的耀州窯瓷,古董商以“北麗水”“白龍泉”稱之。1953年北京廣安門工地出土了裝飾有龍鳳紋的青瓷標本,不是越窯,也非龍泉窯,不能確定是哪個窯口的産品。次年,著名古陶瓷專家學者陳萬里、馮先銘、李輝柄先生專程來耀州窯遺址考察,撿到一些青瓷碎片標本,其造型、胎釉、工藝與廣安門出土青瓷均一樣,確定了廣安門出土青瓷的産地,並對以北宋青瓷為中心的耀州窯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當他們到銅川市第四中學調查窯神廟故址,不經意間,在食堂前空地上發現了一處教師們吃飯用的石桌,仔細看去,石桌臺面刻有文字,碑首赫然刻著“德應侯碑”四個蒼勁有力的楷書大字,誰都沒想到,這竟然是中國迄今最早的窯神廟碑。

德應侯碑鐫刻于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三秦張隆撰並書及題額”。高201釐米,寬62釐米,圓首、碑座及碑身邊沿皆飾有花紋,現陳列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館第三室。碑文記載了耀州太守閻充國奏以黃堡鎮土山神封“德應侯”,祀以“傳居人陶術者”柏林配享一事,並將宋代耀州窯燒瓷的盛況、地理位置、生産工藝的流程及精湛的工藝水準都作了詳細記述,稱讚耀瓷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德應侯碑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窯神廟碑,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皇帝敕封的窯神。在耀州窯之後,祭拜窯神的傳統才影響到河南、山西、河北、山東、江西、福建、廣東各地。

正如耀州窯德應侯碑所記,宋代耀州窯迎來了青瓷生産的鼎盛期,考古發掘也證實,宋代窯場規模空前擴大,遍佈漆水河兩岸,産量提高,産品遠銷南北。尤其是北宋中晚期,越窯青瓷一度低迷,龍泉窯尚未興起,耀州窯開創“橄欖綠”釉刻印花青瓷,引領了全國刻花印花青瓷的風潮,“擊其聲鏗鏗如也,視其色溫溫如也”,堪稱北方青瓷的翹楚。泥料製備、轉輪成型、釉料配置、窯爐結構、裝燒工藝及燃料的改進等方面的工藝水準在當時國內都是最先進的。

被美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

“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橄欖綠釉刻印花青瓷

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展廳,宋代耀州窯青瓷觸目可及,從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墓、長安孟氏家族墓出土的耀州窯瓷,到耀州窯遺址出土的瓷器,宋代青瓷數量多,器類豐富裝飾多樣,佔據了很大的展示空間。觀眾很容易發現,與前面唐五代耀瓷展區作比較,宋代耀瓷的器類有了極大的豐富,幾乎佔據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碗、瓶、罐、爐、壺、盒、香爐、缽等應有盡有。

王小蒙介紹,陶瓷展區的不同展示區,主旨會各不相同。首先,窯址展示區會先讓參觀者認識瓷器之美:視覺的釉色釉質美,剛勁犀利的紋樣美,韻律感的造型美。其次,呂氏、孟氏家族墓等代表性的青瓷展示則可以揭示北宋士大夫的雅好習俗及各種瓷器的相應使用功能。

首先,宋代古耀瓷的釉色之美寧靜致遠、別具風格。北宋耀州窯青瓷釉色呈現出一種青綠略泛黃的顏色,與橄欖果非常像,號稱“橄欖綠”。常有細心的觀眾會思考,橄欖産自南方,為什麼用一種南方果子來形容北方瓷器的釉色特徵呢?其實,這正反映了耀州窯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美不只在當地,也不僅僅在宋元,而是遠近聞名,深駐人心。 “橄欖綠”青綠微黃,不似翠綠色濃艷,又比褐黃色鮮亮,呈現出寧靜雅致的味道,與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風尚非常契合。

其次,宋代古耀瓷的刻花工藝之美,可謂獨樹一幟,被譽為“宋代青瓷刻花之冠”。古耀瓷的橄欖綠青瓷不僅釉色雅致,更重要的是,其釉質與獨特的刻印花工藝結合也堪稱絕配。釉面澄澈通透,富有玻璃質感,又有一定的流動性,使得釉下的刻花花紋風骨畢現。刻花工藝是指使用直刀與斜刀相配合的方法,先用直刀深刻,在半幹的坯胎上勾刻出紋樣的輪廓,再在深刻後的花紋輪廓外,用斜刀廣削的手法剔泥,刻去紋樣外的部分背襯,花紋既遒勁犀利,頗具有浮雕感,又圓活流暢,瀟灑舒展。襯于“橄欖綠”透明釉下,熔融流動的釉子在深刻痕處積釉,形成濃綠的陰影,花紋和刻痕明暗對比,頗有中國畫的渲染意趣,更顯花紋枝葉層次豐富。酣暢淋漓的韻調凝聚了北方人的豪放,雅致嚴謹的構圖又深受士大夫階層的青睞,所以,耀州窯刻花一時廣受追捧。市場的旺盛需求,又進一步促生了印花青瓷的誕生。印花瓷使用印花范製作,更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耀瓷生産效率。且印花紋樣設計規整、嚴謹、主次分明、搭配得當,符合北宋文人的風尚。總之,疏密得當的紋樣映襯于青綠泛黃的透明釉下,無處不雅致,無處不浪漫。

最後,宋代古耀瓷的裝飾題材極大豐富,蘊含了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和民俗傳統。據悉,古耀瓷的裝飾題材可達上百種,既有牡丹、菊、蓮、魚、鴨、鹿、鶴、雁、孔雀、鳳、嬰戲、母子蹴鞠等植物、動物、人物紋樣,還有飛天、維摩詰、化生人物、鶴馭仙遊等佛、道宗教題材和相貌迥異的外域胡人。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展區有花紋標本的專題展櫃,可以一眼千年,了解耀州窯唐到明代的裝飾發展歷史。從中可以看出,北宋時代的瓷器紋樣最為豐富多樣,是耀州窯歷史上花紋工藝最為精湛的時期。

如此高水準的陶瓷産品,自然引起宮廷皇家的關注。因此,北宋中期至晚期耀州都有向宮廷貢瓷的文獻記載。刊行于宋神宗元豐八年的《元豐九域志》中就記載有“耀州華原郡土貢瓷器五十事”,當為北宋中期神宗熙寧至元豐年間(西元1068-1085年)耀瓷貢于宮廷的明證。且正史《宋史·地理志三》中也有北宋晚期徽宗崇寧年間(西元1102-1106年)耀州向宮廷貢瓷的記載:“耀州,緊,華原郡。開寶五年,為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改感德軍。崇寧戶一十萬二千六百六十七,口三十四萬七千五百三十五。貢瓷器。”宋代中晚期的牡丹紋樣的花蕊中,出現了以長方框出的“熙寧”、“大觀”、“政和”等年號,有推測這應為宋神宗、徽宗所燒貢瓷的淘汰品,首創國內燒制紀年貢瓷的先例,耀州窯是名副其實的貢窯。

“狻猊香薰”與北宋士大夫的雅好

震撼:宋代孟氏家族墓地的古耀瓷之美

北宋晚期的孟氏家族墓葬,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北宋藍田呂氏家族墓葬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發現。陜西考古博物館耀州窯北宋展區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陳列了2021年剛剛發掘的北宋孟氏家族墓出土耀州窯青瓷器16件代表性器物(組):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青釉刻花牡丹紋梅瓶、青釉刻花牡丹紋圓套盒、青釉狻猊香爐、青釉刻花牡丹紋大盤等。

王小蒙介紹,北宋孟氏家族墓地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杜回村,共有5座墓葬,形制相同,平面略呈“甲”字形,規模也都比較小,甚至很不起眼。如果不是出土了一批罕見的耀州窯瓷器,這幾座墓連同墓主永遠淹沒在西安南郊海量的墓群中了。孟氏家族的5座墓葬大致呈南北兩排分佈,已知其中兩位是親兄弟,兩人去世相差4年;另兩位墓主是母子關係,母親名張九娘。還有一位未出墓誌,身份不明,推測是上述兩兄弟中一位的妻子。4位墓主生年均未超過三十歲,最年輕22歲,最年長29歲。雖然去世時間先後參差,但皆為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九月二十三日遷葬於此地。主持遷葬的人是誰呢?是兩兄弟的父親、陜府閿鄉縣主簿孟輗?並不是,而是主簿的弟弟、張九娘的丈夫孟軏,他為妻子、兒子和兩位侄子撰寫的墓誌,並且訂制了幾乎一模一樣的隨葬品——耀州窯青瓷器,于1123年將他們同時遷葬於此處墓地。

孟氏家族墓共計出土耀州窯瓷器60余件(套),主要為茶具、酒具、生活用器和禮器,是近年來墓葬中出土耀瓷最多,也是一座有明確紀年且出土耀瓷的北宋末年墓葬。訂制的隨葬品,生産時間非常接近1123年。因此,墓中這批時間點精確的耀瓷隨葬品展現了宋末、宋金之交時古耀瓷的面貌特徵,具有標型器的重要意義。其中,出土耀瓷最為豐富精彩且價值高的當屬兩兄弟之一的孟珪墓,如:狻猊出香香爐、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青釉刻花牡丹紋花口曲腹溫碗、兩件青釉鼎式爐、兩件青釉刻花牡丹紋大盤等,均為北宋耀瓷中的精品,這些文物精品也均在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

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耀州窯北宋展區,一件端坐在蓮花臺上的耀州窯青瓷小獅子造型別致,格外精美。“這就是青釉狻猊香爐,‘香裊狻猊雜瑞煙’説的就是這件器物,它還有一個文人墨客所贈的雅名,那就是‘狻猊吐香’。王小蒙介紹,狻猊出香蓋為一隻端坐的獅子形象,口部大張,獅身中空,底座飾仰蓮裝飾,使用時青煙穿過獅身從獅口中吐出嫋嫋升起。狻猊為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喜靜好坐,尤好煙火,因此被安排蹲坐在香爐上司職。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以來,獅子從中亞、西亞傳入中土。當時獅子是異域貢品,只有高等級權貴才能一窺其真容,口耳相傳獅子便成為了神獸“狻猊”。再加之佛教的傳入,獅子的形象更加普及,便和人們生活中常用的器物結合了起來。狻猊香薰在耀州窯窯址曾有出土,不過都是殘破的標本,未見完整器,因此陜西考古博物館展出的這件北宋末年完整的狻猊香薰便更顯彌足珍貴。

展臺陳列的2件青釉刻花交枝牡丹紋大盤是孟氏家族墓展區體量最大的2件展品,牡丹花葉細痩、釉色翠綠、圈足二次削的特徵多見於金代的耀瓷,如今這兩件器物的出土説明這些特徵在北宋晚期就已經出現了。此外,展出的青釉刻花牡丹紋執壺和青釉刻花牡丹紋花口曲腹溫碗,同時出土于孟氏家族墓地孟珪墓,説明這2件器物是配套使用的,這種樣式的小執壺在耀州窯窯址上並未發現過。此外,展臺所展示的2件青釉鼎式爐之前在窯址上也未發現過,這兩件青瓷鼎式爐與藍田宋代呂氏家族墓出土的青瓷瓦棱紋簋均為北宋時期的瓷質倣古禮器,而青瓷瓦棱紋簋出土于呂氏家族墓呂英墓,紀年為1093年,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瓷質倣古禮器。迄今為止,只有耀州窯、汝窯和南宋官窯發現有倣古瓷器,其他窯口還未發現。北宋時期好古之風盛行,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圖》,加之關中盛行張載“關學”,提倡禮制、崇尚古禮,喪祭冠婚的儀式也追求恢復三代之禮。因此,孟氏家族墓以2件青瓷鼎式爐倣古瓷器隨葬真實體現了北宋士大夫生前身後追慕三代之禮的踐行,可謂士人墓葬之禮。

聲名遠播 遠銷海外

器成走天下:漂洋過海只此一片青

據記載,唐宋時期,陜西古耀瓷通過海陸絲綢之路,遠銷東亞、西亞、東南亞、東非等地,這在許多國家的考古發掘中已獲得了印證。我國古陶瓷研究泰斗禚振西先生説:“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明珠,耀州瓷沿著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國門。現在西邊中東的阿曼、北非的埃及、東非的坦尚尼亞,東邊的朝鮮半島、日本,南邊的越南、斯里蘭卡,均有耀州瓷文物出土。前幾年南宋南海一號沉船的發掘人發現,船上有兩隻口徑20公分北宋晚期的刻花青瓷碗,非常漂亮。”

王小蒙介紹,耀州窯發展到宋代已經成為北方地區最重要的青瓷生産窯場,是北方青瓷的源頭與翹楚。其開創的“橄欖綠”釉刻印花青瓷引領了宋代北方地區青瓷生産的主流風格,帶動了河南中西部地區的眾多窯場長時間、大規模地仿製。倣燒耀州窯青瓷的有河南的臨汝窯、宜陽窯等,甚至還有遠在千里之外的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和興安窯、浙江吉州窯,其仿製的範圍幾遍全國,從而形成了北宋六大窯係之一的“耀州窯係”。

耀州窯臨近地區窯口倣燒耀瓷是受到耀瓷生産的輻射帶動,而廣東、廣西等沿海港口地區的窯口倣燒耀瓷則是為了外銷。宋代海上貿易發達,在泉州、寧波、廣州等地官府都設置有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宋代耀瓷自然也是要參與海外運銷,但耀州窯是所有參與外銷的陶瓷窯場中,距出境口距離最遠的一個陶瓷窯場。高成本的長途運輸,不如實現就地生産。因此,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等倣燒的沿海港口便應運而生。

目前國內山東登州港和東營墾利港、上海青龍鎮遺址、浙江寧波港、福建泉州港、廣東廣州港等港口遺址都出土有耀瓷標本。國外出土耀瓷最多的國家朝鮮和南韓,有近60件(片),主要收藏在南韓國立中央博物館。其次是日本,也有二十多件(片)。此外,越南、斯里蘭卡、阿曼、伊朗、以色列、埃及、坦尚尼亞、肯亞等地也都有出土一定數量的耀瓷。最令人驚訝的是地中海西岸的西班牙薩拉戈薩省的伊斯蘭宮殿遺址出土了一片北宋時期的青釉雙面刻花牡丹紋的耀瓷,這是目前所知出土耀瓷最遠的遺址。此外,南海1號、爪哇沉船、沙巴州丹絨新邦孟阿瑤沉船也都陸續出水了耀瓷。耀州窯這個深居中國西北內陸的窯場,其精美的産品遠渡重洋,輸出海外,其影響也穿越千年,影響至今。(李燕 李梅)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直擊陜西考古博物館聲名遠播的北宋“橄欖綠”刻印花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