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絲路文明》獨家專訪:茶馬古道後裔談今昔之變

千年前,在北緯26°的一條古道,“馬鍋頭”帶領著一群漢子在崎嶇的山路上走著,身後是長長的馬隊和運輸的茶葉,而這條古道,被後人稱為茶馬古道。這條以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曾是我國西部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曾經的茶馬古道互通貿易、商賈雲集。現如今,經歷時光流轉,馬幫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很多茶馬古道已經失去了它的道路功能和運輸價值。那麼,現在的茶馬古道還能做什麼?生活在其中的茶馬後人生活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絲路文明》通過對話茶馬古道後人,從曾經茶馬古道重鎮,麗江古城原住民的生活變遷中,探尋當年茶馬古道的繁華與故事。

茶馬古道上的絲綢商

茶馬古道的繁榮,是由眾多沿途集鎮的繁華拼接來的。麗江古城不僅地處滇、川、藏交通要衝,而且還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地,從而成為了茶馬古道上獨具特色的貨物産地和轉机集散地。

李君興,是土生土長的麗江納西族,李氏家族第十三代傳人,在家裏排行老六,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阿六叔。

阿六叔與妻女合影

阿六叔與妻女合影

阿六叔告訴《絲路文明》,李氏家族原籍江蘇南京,因其先祖知識淵博,故被當時的木府土司聘請擔任木府的編制、鐫刻、國學及漢語的老師,並監管木府萬卷樓。自此,李家就世代紮根在了麗江,家族中總共出了四個舉人,並都從事教育工作,成為了麗江教育史上第一個“教育世家”,博得“一門四舉皆從教”的美譽。

“大清同治七年,曾祖父就抓住了茶馬古道轉机站這一有利時機開始經商,並於晚清創辦了‘恒裕公’商號。當時來麗江轉机或者從麗江出發的馬幫都是走滇藏線,曾祖父另辟蹊徑,走了不同於大眾的江南線,主要業務是絲綢。”談及家族經商史,阿六叔表示,曾祖父憑藉獨到的眼光,使家族漸漸累積了不菲的資産,成為了當時麗江古城的一大家族。

現如今,阿六叔是麗江古城一座私人博物館的館長、講解員。恒裕公民居博物館是一座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納西民居院落,古宅建於1875年,正值茶馬古道的興盛時期。阿六叔介紹,當時祖上為曾祖父單立門戶而興建了這宅院,後來,宅院被曾祖父傳給家中長子,也就是我(阿六叔)的祖父,一代又一代到他已經是第四代了。現在的“恒裕公”,僅是當年鼎盛時期李氏宅院的一隅。

“小時候我很愛聽爺爺和曾祖父的故事。”阿六叔告訴《絲路文明》,據父親講述,當時的麗江是印度至中國貿易和物資補給線的重要轉運站,各色人等川流不息。那時,家族在古城有不少茶樓和商鋪,爺爺經常騎著一匹白馬身著馬褂穿梭于其中。也因為家境優渥、熱心好客,家裏時常高朋滿座,茶馬古道上的藏區官員、俄國詩人顧彼得都曾光顧於此。

光緒年間,李氏家族賬本草底

光緒年間,李氏家族賬本草底

“現在,家裏還保留著一盞德國製造的馬燈,這是當時顧彼得留下來的。顧彼得特別喜歡我們家做的衝菜,因其味道辛辣,經常捏著鼻子也要吃。”阿六叔介紹,家族的這些資産,在歷經了土地改革、“破四舊”運動後,費盡財力心力保存也只留下了如今的這座院子和部分物品,希望能好好保存,讓它發揮出更大價值,這也是成立這座私人博物館的初衷。

茶馬文化對阿六叔而言,是商品貿易、民族遷徙,更是文化交流。“當時的馬幫行走在滇藏線、與不同的民族進行交流貿易,這既是生存必須,也是民族文化、語言的融合。現如今,麗江古城依舊包容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遊客,從某種意義來説,也是茶馬文化的延續。”阿六叔介紹,作為土生土長的納西族,“恒裕公”老宅的建築風格、雕刻工藝、文化內涵,也處處也體現了漢文化與納西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茶馬古道上最後的馬幫人

谷榮桂,是“同心阜”馬幫第十七代“馬鍋頭”之孫,有著近十年馬幫生活。“如果現在馬幫還走的話,我就是第十八代傳人。”谷榮桂介紹,他4歲起,就跟著養父所在的馬幫走茶馬古道,一直到19歲,才從西藏回到麗江生活。

據了解,“同心阜”馬幫是走長途線路,從雲南麗江、奔子欄等地出發,翻越梅裏雪山,抵達西藏芒康,在亞東縣翻越喜馬拉雅山,抵達印度、尼泊爾等國家,而後將所馱的普洱茶,換成藏紅花、蟲草等物品馱回。“這就是行萬里路的馬幫精神,路途崎嶇坎坷,但一諾千金。不到目的地,別人給再高的價格也不會賣。在馬幫,先學做人後學做事。”谷榮桂説。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四合院的正房中堂堂屋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四合院的正房中堂堂屋

“當時我年紀小,就是跟著馬幫走,印象不深,但是冷和險是怎麼也忘不掉的。白天的時候期待晚上,因為晚上可以休息。晚上刺骨的寒風吹來,我卻怎麼也睡不著了。”谷榮桂説,趕馬人基本是一更睡,五更起。在冰天雪地的夜晚,睡太久很容易會被凍傷,甚至凍死。

“我有次去採草藥不慎摔倒,在雪地裏呼喊了許久‘馬鍋頭’名字,最後是頭騾過來並躺下,用肚子給我維持體溫,我也順勢爬到頭騾背上,這才撿回了一條命。”谷榮桂回憶當年的馬幫生活,溜過江、走過陡峭的山崖、七次翻越喜馬拉雅山。有時候到達目的地,馬匹傷亡一半已算是奇跡。

馬幫一天走多少路沒有標準,天氣好、路好走一天能走60公里,情況不好就十幾公里,甚至幾公里。“我最後一次翻越喜馬拉雅山是19歲,我記得是早上摸黑走的,因為我們必須在上午10點之前到達站點,否則淩冽的風夾雜著碩大的雪粒,就能讓人寸步難行。”谷榮桂介紹,從出發到歸來,5000多公里的路程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完的,最快的馬幫也要10個月。經常出去的時候是春天,回來就是冬天了。

“行走在茶馬古道,尤其是走長途,做飯基本是不可能的。西藏到尼泊爾這段路程,經常走幾天見不到一棵樹,每匹馬身上都是兩三百斤的貨物,且路艱險遙遠,食材、廚具等都不便攜帶。一般都是糌粑果腹,好一點就用野草,取雪化水煮一罐酥油茶,算是美味了。”谷榮桂説。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外觀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外觀

在茶馬古道上,極端的氣候和複雜的地形,隨時都會對馬幫的生存極限提出挑戰。馬幫人有個約定俗成的默契,那就是出發前都會帶上一把家鄉的泥土。“説實話,誰也不想帶這個。走馬幫是把命拴在褲腰帶上的活,萬一有不測,人不在了,也沒辦法帶回來,那就把家鄉的泥土灑在墳頭,代表著我們親人的掛念和生生不息的信念。”谷榮桂告訴《絲路文明》,除了泥土,馬幫回來的時候還會帶小石頭,一顆小石頭代表一匹騾馬。在茶馬古道,除了人,騾馬也是最親近的夥伴。

在沿途中,除了換取必要物資外,與各民族處好關係、尊重當地習俗也至關重要。“趕馬人都隨身攜帶藥袋子,一路上也會挖草藥以備不時之需。遇上重病的,馬幫人也會毫不猶豫伸出援手。”谷榮桂介紹,雖然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但大家心是團結和諧的。

新中國成立後修築的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大多地段是以茶馬古道為基礎。“當時我們走的一些較偏遠的路段,現在還是有馬幫進行短途運輸的。”谷榮桂表示,公路修成,汽車代替馱馬,馬幫人稱之為毛主席的“鐵牦牛”,是這些改變讓我們與外界聯繫更緊密,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現如今,谷榮桂自己動手設計,建成了麗江古城“同心阜”馬幫博物館。館內展示了他祖輩保留下來物件與蒐集到的一千余件馬幫老物件和圖片,免費向公眾開放,他親自擔任講解員,耐心地為每一位來參觀的人介紹它們的名稱及用途,講述曾經的馬幫故事。

馬幫“下火塘”

馬幫“下火塘”

“我是文盲,口才不太好,但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會盡我所能一直講。一物一個回憶,一物一個傳承。要是沒有展示,長途馬幫就真的消失了。”谷榮桂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曾是茶馬古道重鎮的麗江,保留更多的馬幫印記,讓大家了解和記住馬幫歷史和文化。

茶馬古道的消失與“活化”

茶馬古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兩千多年前的南方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綢、瓷器從雲南、四川等運到東南亞、南亞,最後到達歐洲。一千多年前出現的茶馬古道,則將中國的茶葉等商品,從雲南、四川、西藏運到南亞、西亞。兩條古道一路播撒文明、傳播和平,繁榮了沿途各國各地區的經濟文化。

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福泉給出了新解釋:南方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是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路線,茶馬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延續,是繼南方絲綢之路之後發展起來的滇藏印之間的一條商貿、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流的古道,是對“一帶一路”的豐富和具體化。

滇藏茶馬路,則促進了茶馬文化的繁盛。

馬幫取火用具和藥用用具展示

馬幫取火用具和藥用用具展示

2019年,為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在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麗江市文物部門對全市茶馬古道路段進行重新調查和梳理,補充和完善了茶馬古道的線路,對古道走向及其歷史年代,古道遺跡及沿線文物點的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據了解,麗江市境內可尋古道路段總里程逾900公里。

現如今,茶馬古道多數早已被廢棄,多數遺址遺跡消失在山野荒草中。而茶馬文化,卻正在被重新“活化”。早在2014年,普洱市就以顯茶馬文化為背景,規劃建立了集休閒商業、旅遊目的為一體的普洱茶馬古城旅遊小鎮,從建築景觀、民俗展現、情景演繹等多個方面對茶馬古道進行整體的復原和活化,讓遊客在景區追溯茶馬古道的歷史、感受及體驗茶馬文化的精髓。

大理州將茶馬古道旅遊開發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利用茶馬古道文化底蘊搭臺、項目多位落點唱戲,全面保護和發展茶馬古道文化資源。麗江則將茶馬古道厚重的文化資源注入麗江旅遊的靈魂,至今,成為麗江旅遊的一塊文化品牌。如《印象麗江》《宋城:麗江千古情》《麗水金沙》《木府風雲》等國內知名的旅遊演藝節目無不注入了茶馬古道的文化元素,無不體現了古道興,則文化興。

像谷榮桂與阿六叔這樣的茶馬古道後人,也正通過各自的方式講述茶馬古道的故事,守住茶馬文化。在迪慶藏族自治州,馬鍋頭後人江楚春評、拉茸達清倆兄弟花費十多年時間,建立了一座記錄著迪慶茶馬古道文化的“雲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展示有2000余件古今中外各類茶馬古道的文化展品,為探尋茶馬古道文化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麗江古城篇)下集《古城的守望者》之谷榮桂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 (麗江古城篇)下集《古城的守望者》之谷榮桂

茶馬古道作為中華民族形成過程的一個歷史見證,主要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主要有青藏線、滇藏線和川藏線。茶馬古道沿途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是極大的文化寶庫。現如今,這條延續千年的茶馬古道雖已喪失昔日的地位,但它作為中華多民族歷史文化遺産卻依舊栩栩生輝,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日益凸顯其意義和價值。

(文/《絲路文明》孫夢瑤 圖由受訪者提供,部分圖片由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提供)

來源:絲路文明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絲路文明》獨家專訪:茶馬古道後裔談今昔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