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路上,這些“黑科技”護您平安
腳步匆匆,兔年春節將至,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已經拉開。
這個春運,是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的第一個春運。在此期間,數以億計的旅客將借助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踏上歸鄉之旅。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數據顯示,今年春運客流總量預計約為20.95億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
無論選擇何種方式出行,平安始終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在本次春運中,有多種高科技被應用於安保環節,如毫米波、人臉識別等。它們在保障旅客安全的同時,也大大改善了人們的出行體驗,守護著億萬人的回家路。
各類防爆裝置:
利用特殊結構,巧妙化解危險
在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交通站點的角落裏,通常會看到一個圓滾滾的深色球體,這個“胖傢夥”是站點應對突發情況的排爆“神器”——防爆球。
防爆球通常是旅客最容易識別出的防爆裝置,其一般採用球形、封閉式結構。在處置爆炸物時,首先將爆炸物通過機械手臂和排爆桿遞送到球體內,然後封閉球體。當爆炸物在球形罐體內爆炸時,由高強度結構鋼構成的罐體便能夠將爆轟産物封閉在球內,使其不産生更大危害。
北京理工艾爾安全科技有限公司防爆裝備部部長、高級工程師卞曉兵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防爆球的防爆能力一般在2至3千克TNT(三硝基甲苯)當量。其自身重量通常在1噸以上,因此通常需要配合拖車使用。
與防爆球類似的防爆裝置還有防爆罐,桶狀外形的它其貌不揚,要“低調”許多。
與防爆球不同的是,防爆罐通常是上方敞開的非封閉式結構。當爆炸物在其中爆炸時,高強度金屬結構構成的罐體底部和壁面會將衝擊波向上導出,使爆炸能量從頂部泄出,保護周邊人員安全。防爆罐的防爆能力一般為0.5至2千克TNT當量,其自身重量在300千克以上,使用時通常也需拖車配合。
除了大當量、大重量的防爆裝置,卞曉兵表示,如今防爆裝置的一大發展方向為結構輕量化。如當下已經被廣泛運用的防爆毯,便通常採用多層複合材料製成,由內週邊欄和蓋毯組成,能夠有效攔截爆炸破片,並引導爆炸能量向頂部泄出,其防爆當量約為一顆手雷,自身重量通常在30千克以內,便於移動。
除此之外,卞曉兵介紹,目前最新的輕量化防爆産品還有柔性防爆罐、剛柔複合防爆罐等,能夠結合多種不同排爆場景使用。例如,柔性防爆罐內有多孔吸能泡沫和防爆阻燃液體,同時它採用了高性能纖維結構設計。在爆炸時,通過其內部的多孔吸能泡沫和防爆阻燃液體,實現對衝擊波能量的高效吸收和轉化,再通過高性能纖維結構實現對破片的全部攔截。
毫米波人體檢查設備:
無接觸精準檢測,為出行提速
不超過2分鐘,這是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試行無接觸安檢後旅客通行的速度。
2021年9月,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成為首家試行“無接觸自助安檢”模式的國內機場。採用該安檢模式,旅客不用與安檢人員接觸,只需自主脫下腰帶和鞋,進入毫米波人體檢查設備,並將隨身攜帶的物品、行李放入CT安檢設備,且筆記型電腦、雨傘等物品無需單獨取出。檢查完成後,如果機器未報警,旅客即可快速通行。正常情況下,整個安檢用時不超過2分鐘。
在無接觸安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毫米波人體檢查設備以及CT安檢設備,它們也是近年來安檢領域科技創新的最新成果。
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梁步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雖然毫米波在安檢領域的應用並不多見,但其此前已經在雷達探測、無線通信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比如,現在許多擁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智慧汽車,通常就配有毫米波雷達。”梁步閣介紹,毫米波屬於電磁波的一種,其波長為1至10毫米,因此被稱為毫米波,且毫米波頻率非常高,通常在30到300赫茲之間。
梁步閣表示,正是由於毫米波波長短、頻率高、頻寬大,使得其具有較高的解析度,能夠被廣泛應用於物體探測。而且毫米波較短的波長使得設備天線的尺寸得以縮小,由此毫米波設備的體積就可以縮小,重量也隨之降低。
除此之外,梁步閣表示,毫米波設備的生産製造十分便於晶片化,即能夠將多種元器件整合在晶片上進行批量生産,進而可快速降低成本。“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這些特點都使得毫米波設備能夠走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他補充道。
不過,毫米波並非沒有缺點,探測距離短就是它的“硬傷”。
梁步閣表示,相較于傳統雷達數百乃至數千公里的探測範圍,民用的毫米波探測設備,其工作距離一般僅為幾百米,只能被應用於近距離的目標探測。而人員安檢正是毫米波“揚長避短”,發揮本領的絕佳場景之一。
同時,與在安檢領域被廣泛應用的金屬探測儀相比,毫米波人體檢查設備的精準度更高。
“金屬探測儀通常是利用金屬自身會引起電磁感應或者霍爾效應的原理來探測金屬物品,屬於無源探測器。而毫米波設備則是通過主動發射毫米波,再分析物品反射回的電磁波來進行探測,屬於有源探測器,後者檢測更加精準。”梁步閣介紹道。
因此,被應用於安檢領域的毫米波設備,不僅能夠檢驗金屬物品,就連如陶瓷刀、塑膠刀等非金屬物品也可以檢測。
同時,梁步閣補充道,雖然精度高,但毫米波設備對人體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毫米波産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並且功率較小,其影響大致相當於手機對人體的影響,因此不需要過多擔心。”他説。
如果説在安檢領域,毫米波人體檢查設備還只是“新人”,那麼CT安檢設備應該算得上是“老人”了。
CT安檢設備與醫院中使用的CT成像儀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即利用X射線、γ射線等重射線的強穿透性來實現對物體的內部成像。
X射線等重射線的頻率不僅遠遠大於毫米波,也更在可見光之上。“頻率越高,單個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因此能夠穿過物體,進行精準的穿透成像。”同時,梁步閣表示,CT安檢設備在工作時通常會分層進行成像,最後層層疊加,形成物體的三維圖像。在此基礎上,安檢員可運用360度旋轉判圖、切片等功能,更為準確地判斷識別層層堆疊、形狀複雜的行李物品,提高開包準確率,縮短開檢時間。
人臉識別系統:
可實現人包對應,便於行李提取
除了“硬核”的安保設備,得益於多种先進科技手段的應用,為春運出行保駕護航的還有軟體系統。
此前,國內多家機場宣佈在值機、安檢等環節中採用智慧人臉採集比對技術。旅客可以自助完成人、證合一檢驗,從而大大加快登機速度。
同時,人臉識別系統還可以與安檢資訊管理系統、旅客隨身行李處理系統實現無縫銜接,將採集到的人臉資訊、旅客安檢資訊、旅客行包資訊進行綁定,實現人包對應,既方便旅客托運、提取行李,同時也便於對違規物品進行登記、追溯,提高安檢準確度,實現快速倒查。
此外,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當工作人員佩戴應用了AR(增強現實)技術的眼鏡後,也可以利用其人臉識別功能,識別旅客的登機資訊,快速尋找待登機旅客併為旅客提供便捷服務。
北京理工大學網路與安全研究所所長閆懷志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人臉識別作為當下一種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其主要基於人的臉部特徵資訊來進行身份識別。具體流程包括人臉圖像採集、圖像檢測、資訊預處理、人臉特徵點提取和人臉匹配/識別等。而無論是固定設備還是移動設備,其所採用的人臉識別技術在原理上都是類似的,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不同設備所採集的圖像品質不同。
“比如説取景範圍、圖像像素、圖像格式等,而圖像品質的不同則會對圖像匹配精確度和準確度造成一定的影響。”閆懷志表示。
提及人臉識別,資訊安全始終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
對此,閆懷志認為,目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廣泛,由此必然會帶來一定的資訊洩露風險。
“這種個人資訊洩露的風險主要來自於後臺數據庫以及識別後的資訊存儲系統。”閆懷志認為,管控人臉識別資訊洩露風險,主要應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來加強保障。相關企業單位必須按照《網路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防護體系,並遵從相應的標準規範。在技術層面上,應著重在物理環境、主機系統、應用系統以及業務數據等層面構建縱深防禦體系。在管理方面,則應從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建設、安全運維等多個角度來強化安全管理。記者 都 芃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歸鄉路上,這些“黑科技”護您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