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生願景變成幸福實景
地鐵六號線二期工程開通運營,軌道交通高品質發展,助力群眾便捷出行;330千伏電纜隧道建成,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輸送強勁動力……
聚焦民生,承載建設,西安市委、市政府把一個個民生項目當作“頭等大事”來辦,把一份份民生願景變成一幅幅幸福實景。
1月18日,“聚焦高品質發展 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網路媒體採訪活動一行成員,先後走訪了地鐵六號線二期工程、330千伏中心變電站配套電纜隧道(紅廟坡路-北二環路西段)工程。
地鐵6號線二期開通運營
用民生“溫度”標注幸福“刻度”
去年12月29日,西安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正式開通初期運營,至此,西安地鐵運營總里程達到279公里。
6號線二期起于西北工業大學站(不含),止于紡織城站,線路全長約19.5公里,設車站17座,均為地下站(其中換乘站6座),是西安地鐵線網中東西方向的骨幹線,也是換乘站點最多的一條線路。
6號線二期開通後,全線共設換乘站6座,分別為紡織城站、咸寧路站、大差市站、鐘樓站、西北工業大學站、科技路站,可與地鐵1、2、3、4、5、9號線實現換乘。紡織城站實現1、6、9三條地鐵線路在同一站廳同一站臺平行換乘功能,極大地方便了乘客出行,這也是線網首座三線同廳同臺換乘的車站。
值得一提的是,6號線二期是首條結合文物保護設置文創展區的線路,選取大唐西市站、鐘樓站、交通大學·興慶宮站,分別通過數字影片、圖文展示、3D展陳等形式打造了融合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時代精神的主題文創展區。尤其在鐘樓站文創展區,結合既有條件展示了在車站建設過程中對文物古跡的保護工作。
地鐵6號線全線以“古今長安”作為設計主題,採取功能優先、風格簡潔、明快大方的設計原則。鐘樓站作為線路重點裝修站,結合“西安地鐵+西安故事”特色語音廣播,展示古城濃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風采。
鐘樓站換乘通道內還設置了文物本體保護展示區——將施工過程中發掘出土的兩口古井進行就地保護展示。此舉在展現西安悠久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加強了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在國內尚屬首例。
6號線二期工程穿越老城區,施工條件複雜、文物保護要求高,徵地拆遷、管線遷改等控制性因素較多。市軌道集團在文物保護方面,吸收了既有線路文物保護經驗,採用大埋深、側繞、盾構施工等方法,有效保護了文物安全。
針對老城區管線遷改困難、道路資源緊張等情況,市軌道集團在鐘樓站採用半幅鋪蓋施工等措施,緩解了圍擋佔道問題,並且首次在廣濟街站採用“暗挖”施工法,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用民生“溫度”標注幸福“刻度”!
6號線二期的建成,將西南方向的高新板塊與東北方向的紡織城板塊有機連接,進一步優化線網交通結構、適應城市空間轉移,帶動沿線區域的開發建設,引導城區人口和城市功能向新區疏散,對完善西安軌道交通網路功能、提升區域性交通樞紐配套能力、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具有重要作用。
330千伏電纜隧道建成
書寫高品質發展新時代“答卷”
330千伏中心變電站配套電纜隧道(紅廟坡路-北二環路西段)工程沿朱宏路、星火路東側人行道及規劃綠化帶布設,北起北二環與朱宏路十字東北角,南接星火路與紅廟坡路十字東南角330千伏中心變電站。
項目全長2.8公里,主體隧道採用外徑6米圓形盾構施工,隧道埋深18-27米,主要穿越土質為粉質黏土、中砂層和古土壤。在施工中,西安城投市政道橋集團不斷創新思路,採取新的管理和施工方法,確保項目順利推進,提前完工。
面對工期緊、中間工作井拆遷與盾構進度不匹配的問題,西安城投市政道橋集團在西北首家採用“先盾後井”的施工組織,縮短建設工期。該項目地下水豐富、最大處15米水位、周邊建築物距離近,針對這些情況,西安城投市政道橋集團首次在工藝井採用鑽孔咬合樁止水帷幕技術,最大程度減小外部環境影響。
2.8公里的超長距離一次性盾構,是擺在工作人員面前的又一道“難題”。對此,西安城投市政道橋集團採用雙導線及陀螺儀進行定向測量,精準定位,將出洞偏差控制在10毫米內。
面對項目全線平行于在建地鐵8號線,穿越北二環高架立交、紫郡華宸高層、鴕鳥王大廈等建築物的外部環境,工作人員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監測,及時分析掘進數據,調整盾構姿態,操作“市政先鋒號”盾構機進行了9處350°極限轉彎,刷新西安城投市政道橋集團盾構雙線最小平行距離紀錄至3.49米、月進度最高至450米、日進度最高至27米,以高效的“城投速度”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掘進任務。
330千伏電纜隧道的建成,進一步強化了西安電網主網架結構,將有力保障電力負荷快速增長的需求,對提升西安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改善人居和城市立體空間環境,對促進西安中心城區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近年來,西安市委、市政府用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回應著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新嚮往,書寫高品質發展的新時代“答卷”。
■記者 康喬娜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把民生願景變成幸福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