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 書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
大漠綿延八百里,駝城歲月三千年。榆林古稱“上郡”,是黃土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的接壤區,是北方地區重要的關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22年12月29日,榆林的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順利獲批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榆林再添一張國字號金名片。
近年來,依託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榆林市全方位加強文旅融合,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優化産業佈局、塑造品牌活動等各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有效促進了文旅産業的融合創新發展,為榆林的高品質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希望。
文藝精品層出不窮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句誇讚陜北女子漂亮、男子陽剛的民諺,如今已經成為綏德縣與米脂縣極具代表性的人文符號,家喻戶曉。陜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是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之一,自2008年正式演出以來,在我國戲劇界和社會各界引起熱烈反響,曾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上獲得中國舞臺藝術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特別獎”。2022年,榆林全新復排《米脂婆姨綏德漢》,並實現常態化演出。
在復排過程中,該劇從音樂角度,重新挖掘了很多優秀的陜北音樂元素注入進去;服裝方面,把非遺傳承的很多優秀剪紙作品和布堆花圖案都加入其中,具有很好的文化符號。通過這部作品,弘揚黃土文化、黃河文化和傳統文化,讓廣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文化帶來的魅力。同時,將原生態陜北民歌從原來只佔比15%增加到55%,劇長由130多分鐘濃縮打造成80分鐘,具有榆林本土文化特色的精品演藝品牌,成為撬動榆林市文旅轉型的第一杠桿。
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榆林,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音樂話劇《播火者》入選陜西省2021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陜北民歌劇《歲月韶華》獲邀參加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全市有9個縣(區)、鄉鎮(街道)入選2021—2023年度“陜西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其中榆陽區、綏德縣四十里鋪鎮還成功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2022年,榆林市兩件文藝作品入圍第十九屆群星獎決賽,其中表演唱《歌從黃河岸邊邊來》榮獲群星獎。指導創排群眾文藝作品備戰全國“十三屆藝術節”群星獎評選。開展了2021年度“榆林廣播電視獎”評審會議,全市共223件作品參與了評選,其中廣播作品97件,電視作品126件,推薦了其中34件優秀廣播電視作品參加“陜西廣播影視獎”的評選。文藝精品力作層出不窮。
在不斷推動文藝創作走向高峰的同時,榆林市也在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作為全市重點民生工程,榆林“三館”(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項目于2018年開工建設,目前已接近完工。項目的建設是補齊榆林城區公共文化建設短板的重要舉措,也是榆林城市發展史和市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其建成投運將構建起一個展示城市歷史文化風貌、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綜合平臺,打造出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榆林城市魅力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金名片”,為建成陜甘寧蒙晉交界最具影響力的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2022年,榆林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級圖書館、博物館、東沙文體館等重大文化基礎設施項目主體及室外建設均已完成,正在加緊推進室內裝修和陳列布展等建設。
文旅産業蓬勃發展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推進文旅融合,榆林有條件、有優勢,更有故事。
位於神木市的碧麟灣景區、石峁遺址文化旅遊區和綏德縣的名州古城景區、榆陽區的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景區一直是榆林人節假日的熱門“打卡地”。2021年12月,這4家景區同時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也使榆林成為2021年度全省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最多的市。
2022年,榆林啟動石峁遺址文化旅遊區5A級景區創建,向省文旅廳申報榆陽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靖邊波浪谷、米脂楊家溝等9家4A級旅遊景區。榆陽區趙家峁村被文旅部評定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佳縣赤牛坬村亮相央視CCTV-1與文旅部聯合攝製的大型文旅探訪節目《山水間的家》。曼喬紅棗科技園景區張亮、赤牛坬景區高根強獲文旅部“全國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稱號。同時,深度整合全市旅遊資源,圍繞“黃河、黃土、沙地、長城、紅色”主題推出5條精品旅遊線路産品。
2022年,榆林聯合多部門印發《榆林市貫徹落實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實施方案》,提出了11條旅遊業紓困扶持措施,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開展“我愛我的家鄉·榆林人遊榆林”旅遊惠民月活動,促進旅遊消費,滿足廣大市民的出遊需求。參與2022年第六屆絲博會文化旅遊推介活動,與延安一起合辦了“陜北好風光·延安—榆林文化旅遊推介會”。榆林市政府辦印發《榆林市支援旅遊業發展若干政策》,榆林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召開“穩住經濟大盤——榆林市文化旅遊行業助企紓困暨銀企對接會”,進一步加深銀企合作。同時,全力打造品牌景區,著眼提質擴容、昇華內涵,不斷細化産品供給,推動文化遊、民俗遊、生態遊、紅色遊等業態蓬勃發展。
文化遺産煥發活力
榆林歷史悠久,文化遺産豐厚。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是榆林市文旅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石峁遺址位於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禿尾河北側的山峁上,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根據碳14測年及大量器物標本顯示,石峁城址興盛時代不晚于西元前2300年,大致廢棄于西元前1800年前後,面積達400多萬平方米,係國內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期至夏階段城址。十年來,石峁遺址作為“中國文明的前夜”,接連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2012)”“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2011—2020)”“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二十一世紀世界重大考古發現”。
統萬城遺址位於榆林市靖邊縣,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遺留下來的唯一一座都城遺址,距今已有 1600多年的歷史。因其城墻呈白色,所以當地人又稱之為“白城子”。城內遺存的墩臺、馬面、城垣、甕城、城壕等,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築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傑出智慧,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在我國歷史文化遺産中,統萬城遺址具有唯一性、真實性、至高性。
1996年,統萬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 年 11 月,統萬城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2013年12月,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1年11月,統萬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統萬城遺址公園預計將於2023年開園。
2022年12月29日,榆林的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復,成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迎來了它們的高光時刻。這也是榆林首次有考古遺址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方面,這是國家層面對榆林這兩處重要遺址公園建設水準的認可;另一方面,也是這兩個遺址獨特價值的體現。
榆林作為九邊重鎮,境界長城遺址眾多,近年來,榆林市也在不斷加快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目前,鎮北臺長城文旅融合區已經進入規劃編制階段;紅石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一期工程)已經開工建設;定邊縣鹽場堡長城遺址公園設計方案已經完成,部分項目開始施工。
在博物館建設方面,榆林市加快推進榆林市博物館陳列布展、機構編制、管理運營等工作,成立了石刻文物拓印管理工作小組,對館藏、田野等碑刻石刻文物拓印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清查,加強館藏、田野等碑刻石刻文物拓印管理工作;制定了《博物館藏品徵集業務管理辦法》,向市民發出了文物捐贈倡議書;開展了“民間藏品公益鑒定諮詢服務活動”,滿足了市民對文物鑒定諮詢的需求;完成榆陽區陶器博物館、神木錦界紅色記憶博物館備案。目前,榆林市已備案博物館、紀念館達到36家。
歲月更疊,華章日新。厚重的文化滋養著這片黃土地。鎮北臺上,昔日大漠孤煙,邊塞雄關上的萬丈豪情猶在;紅鹼淖旁,遺鷗怡然自得,繁衍生息;楊家溝的紅色故事講到了全國各地;高西溝人的不屈不撓讓黃土高原有了“小江南”;悠揚的信天遊唱出了黃土高原的蝶變;熱鬧的陜北大秧歌跳出了今昔陜北人的紅火日子……這些無不訴説著榆林獨一無二的美。記者 劉美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榆林 書寫文旅融合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