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燒龍”:國家級非遺火龍燈舞的精髓
春節將至,煙花爆竹的“禁”與“放”又成了大家熱議的焦點。有人説,燃放煙花爆竹是自古以來我國的傳統習俗,有祈福消災的寓意。也有人擔心,煙花爆竹造成的空氣污染過於嚴重,尤其在冬季,呼吸道疾病高發,污染會加重疾病。而對於舞龍人謝鑫來説,缺少煙花的年份,總是少了些味道。
火紅的鐵花四濺,龍行其中。癸卯兔年即將到來,成都黃龍溪火龍燈舞技藝傳承人謝鑫又忙了起來。1月6日,他忙著準備演出、聯絡參與表演的人員,也為火龍燈舞表演準備材料。繁忙的工作間隙,他接受了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
遊走于鐵花之間
勇氣是舞火龍的特質
謝鑫從1998年開始學習火龍燈舞表演,至今已有20餘年。現在,大眾通常所知的火龍燈舞表演,分為舞火龍、打鐵花兩個環節。先將生鐵熬成鐵水,達到150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兩人配合,一人舀起鐵水,拋灑在空中。另一人手持木板擊打鐵水,形成璀璨奪目的鐵花。舞龍隊伍則手持龍把手,以穿騰舞動的姿態遊走于鐵花之間,場面震撼,美不勝收。
其實,火龍燈舞遠不只是一場表演,它具有濃郁的川西地方特色,代表了一方的民俗風情和鄉土文化。
謝鑫介紹,在成為一場表演之前,火龍燈舞有更多的程式和含義。舞火龍是一種民俗活動,百姓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幸福美滿。龍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舞火龍象徵的是勇往直前、相互協作的一種精神。“勇氣是舞火龍的特質。用本地的説法來講,就是燒得再燙,也不能扔龍把手。”謝鑫説。
大年三十的時候,要“請龍”,請長輩為提前製作好的“龍”點睛。大年初一早上是上街“遊龍”環節。而大年初一的晚上,則是整個過程的高潮——“燒龍”。謝鑫介紹,觀看舞龍的人,會手拿煙花上前燒“龍”。而舞龍的人,要拿“龍”來保護自己的身體和皮膚,以防被煙花燒傷。這是觀眾參與度最高的環節,也是黃龍溪火龍燈舞最有特色的環節。“舞龍那麼多,全國都有,為什麼我們的舞龍能夠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這就是原因之一。”謝鑫説。
而舞火龍最後的環節,則是“送龍過江”。正月十五的時候,將“龍”拿到河邊焚燒,將灰送到河裏,寓意著送龍順江入海回宮。
以前,周邊鄉鎮的人都會來黃龍溪觀看舞火龍,“收費的話,也有上千人來看。”謝鑫説。
“燒龍”的煙花有講究
加入中草藥防灼傷皮膚
在謝鑫看來,對於舞龍人來説,燒龍才是最有挑戰性、互動性的一個環節。觀眾成群結隊拿著煙花,一邊舞煙花,一邊湊到紙龍跟前燒龍。舞龍人需要左右跳動、舞動、比劃,以躲避觀眾的煙花,正是在這“攻防格擋”之間,舞龍人和觀眾一起完成燒龍的過程,達到全民參與的效果。“觀眾也是表演的一部分”,謝鑫這樣介紹“燒龍”。
“燒龍”所用的煙花,也凝結了先人的智慧。因為“燒龍”可能會灼燒舞龍人的皮膚,因此在長期的實踐中,黃龍溪的舞龍人研製了一種獨特的煙花,加入了中草藥材進行科學配比,能夠讓煙花在保持絢麗的同時,極大程度減少對人體皮膚的傷害。
近年來,龍舞表演中“燒龍”的環節被取消了。謝鑫感覺有些遺憾,“現在沒法燒龍,打鐵花的表演因為要和觀眾保持安全距離,所以隔得比較遠,互動性也差了很多。”
距離謝鑫上一次參與有煙花表演的龍舞,至少已有5年,他記得那一次人山人海,哪怕是收費表演也有非常多的人參與。
舞火龍代表的精神,以及對這項傳統技藝的熱愛,讓謝鑫堅持到了現在,“對我來説,它最大的魅力在於能夠把一群不認識的人團結在一起,傳承祖先留下來的東西,再將它展示給還沒有見過的人。”記者 劉可欣 徐語楊
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消失的“燒龍”:國家級非遺火龍燈舞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