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區域走在前丨經濟引擎強勁 共用服務暖心——南京都市圈高品質發展見聞
産業創新融合協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便利共用……近兩年來,在跨越蘇皖兩省的南京都市圈,融合不斷加速,一體化程度持續提升,高品質發展蹄疾步穩。
強協同之舉、走融合之路、增共贏之效。2022年前三季度,南京都市圈10個地區共實現地區生産總值超3.5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4.1%。
産業融通,激活經濟強引擎
冬寒未消,蘇皖交界一河之隔,南京海天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與安徽遠嘉軌道車輛裝備有限公司的車間內,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産景象。
一家地處南京市江北新區頂山街道,一家位於安徽滁州市汊河鎮,兩家企業不僅産業鏈上下游協同,更同屬一個投資主體。頂山有中車浦鎮供應鏈優勢,汊河有人力成本優勢,兩家企業發展都很好。
這是南京都市圈跨省産業融通的縮影。依託“頂山—汊河”跨界一體化發展契機,南京和滁州在軌道交通、生物醫藥、電子資訊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浦口—南譙”“江寧—博望”等兩省毗鄰地區,也從“近鄰”成為“緊鄰”。
南京都市圈內的蕪湖、馬鞍山、滁州三市,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總和首度突破1萬億元大關。安徽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笪藝武説,將繼續強化省際協作,聚焦科技創新、産業發展等領域,搭建高水準區域分工協作體系。
跨省鉚合,城際共融。新年伊始,寧淮智慧製造産業園管委會副主任張崢嶸就忙碌在一線。“近期一家機器人企業快速落戶淮安,從第一次考察到簽約只用了3個工作日,讓大家對南京都市圈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張崢嶸説。
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長吳瑕介紹,南京一批優質的創新載體和研發平臺相繼在都市圈各兄弟城市落戶,初步形成了“研發在南京、生産在周邊”的産業格局。
南京市有關負責人説,南京將與兄弟城市一道,提升南京都市圈在區域及全球體系中的地位,打造長三角綠色發展增長軸和跨省合作示範新樣本。
交通互聯,助力區域一體化
8日,鎮江句容市的陳阿姨乘坐寧句城際線去南京,只花了40多分鐘。“我在南京做家政,原來坐車要一個多小時。”陳阿姨説。
連點成線、接線成網、結網成環,“軌道上的南京都市圈”建設提速。4日,寧淮城際鐵路開工,建成後南京、淮安兩地間將實現1小時直達。
交通互聯,更大範圍的“一小時通勤圈”“一日生活圈”正在加速走進現實,讓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間聯繫越來越緊密。
句容特色鄉鎮如今成為南京市民週末休閒、體驗田園生活的好去處。南京至安徽宣城等高速公路開通讓蘇皖合作更加緊密,産業轉移、旅遊開發不斷開花結果。
展望遠景,南京都市圈城市將統籌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建設,構建互聯互通、便捷通勤的軌道交通運輸體系,打造成為長三角向內輻射中西部、向外連接全世界的樞紐型都市圈。
共建共用,打造民生“幸福圈”
“現在看病方便,在南京就可以刷醫保卡,而且還能自動結算。”在南京鼓樓醫院,從安徽來看病的群眾感嘆道。2021年11月,南京市兒童醫院和縣分院正式掛牌,讓安徽和縣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
組建醫療集團、醫聯體、專科聯盟……南京都市圈內各城市廣泛開展醫院間的技術合作與學術交流,目前南京都市圈預約掛號平臺已接入8個城市89家醫院。
合力建設宜居宜業的幸福都市圈。常住南京市六合區、戶籍在安徽的雷先生,通過六合區市民中心“跨省通辦”服務專窗,成功辦理了南京市首張外省新生兒社保卡。目前,公安、人社、醫保等多領域的服務事項,均納入“跨省通辦”和“南京都市圈通辦”。
好生態是民生福祉。南京都市圈城市共抓長江大保護,協同立法保護長江江豚;啟動聯合河湖長制,從“分段治”“各管各”變為“全域治”“聯合治”。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説,長江生態顯著改善,觀測到的長江江豚越來越多。
銜接長江淮河兩大流域、連通東部中部兩大板塊的南京都市圈正加速融合發展,都市圈成員已擴展到3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和16個縣,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國家發展改革委推進城鎮化工作辦公室綜合組組長吳越濤表示,南京都市圈要在更好發揮南京輻射周邊城市作用、帶動區域協調發展上走出新路子,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展現新作為。新華社記者沈汝發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優勢區域走在前丨經濟引擎強勁 共用服務暖心——南京都市圈高品質發展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