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四代相傳,風箏伴著夢想飛

正在製作風箏骨架的張天偉。 本報記者 王熙攝

手畫齒軸,屈伸竹木紙板。匠心獨運,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皆能騰空而起。

目及遠方,儘是浩瀚蒼穹。胸懷廣闊,航空報國牢記於心,不負藍天之志。

85歲的張天偉將畢生精力融入動態風箏的製作與創新中。他對夢想的堅持,深刻影響了他的孩子們。

■ “風箏世家”的創新者

2022年11月14日,記者來到張天偉的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工作室裏靠窗擺放的半張乒乓球桌,這就是張天偉的工作臺。

工作臺上擺放著酒精燈、膠水、絲線、鑽頭、鑷子、刻刀等工具,這些工具已伴隨張天偉數年。雖已八旬有餘,張天偉對風箏的熱愛依然不減,經常在這個工作臺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拉鋸的時候不要用蠻勁,而是要順勢取巧勁。”張天偉回憶起十幾歲時,父親一邊做著風箏一邊告訴他的話,“做任何事情,不要看別人做起來簡單,就覺得自己也可以,而是要親手去做,才能得到經驗。”

張天偉與風箏結緣已久。父親張煥江畢業于上海藝術專科師範學校,精通音樂、繪畫,尤喜製作風箏。正是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天偉開始學習風箏製作技藝。

20世紀50年代,張天偉最喜歡去西安市和平門外的麥田裏放風箏。天空中,風在歌唱,風箏隨之起舞。張天偉的風箏近兩米長,圖案是照著家門上的年畫畫的,中間的竹骨選取了家裏掃帚上的竹枝。“要是風箏能自己動起來就好了。”張天偉想。

這個念頭自那時起就深埋在了張天偉的心底。每次看到有人放風箏,他總能想起自己的動態風箏夢,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實現。

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節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前往濰坊進行風箏表演。看到這些精彩的表演,張天偉深埋在心底的夢想像煙花一樣“嘭”地炸開了,他下決心以後也要去參加國際風箏節。

彼時,47歲的張天偉已經是西安互感廠技術科的一名機械師。他不斷問自己:“何不將機械和風箏結合,讓風箏真正動起來?”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經過仔細研究和不斷探索,張天偉終於設計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動態風箏:“仙鶴”造型的動態風箏會轉動脖頸,發出叫聲;“豬八戒”造型的動態風箏會張開嘴巴吃西瓜;“螃蟹”造型的動態風箏會伸出眼睛、揮舞鉗子。1987年,張天偉設計的一隻眼珠會左右轉、下巴會開闔、舌頭會伸縮的動態龍風箏被加拿大友人收藏。

■ 精益求精的探索者

張天偉將齒輪、曲軸、連桿等機械傳動裝置與竹扎紙糊、絲線相連的傳統手藝巧妙結合,進而製成了各式各樣的動態風箏。

“做手藝活的時候,首先你不能欺騙自己。風的動力經過齒輪傳導會變得很小,而且所有的機關都是聯動的,一個機關出現故障會導致整個風箏動不起來,所以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張天偉告訴記者。他正在製作一個古代士兵駕駛馬車的動態風箏。

為了讓馬走動的形態更加逼真,張天偉經常觀察小區裏小貓小狗走路的姿態。“設計和創造都需要生活的加持。”張天偉説。

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內,陳列著張天偉于2009年耗時3個月製作而成的中華動態巨龍風箏。色彩艷麗的龍頭參考了中國傳統繪畫,龍身長達60米,通上電源後,龍的頭部有9個部位可以活動,並且可以播放《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等歌曲。

正是憑藉細緻入微的研究和“吹毛求疵”的態度,張天偉被譽為“中國動態風箏第一人”。作為陜西省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天偉獲得陜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張天偉對天空的嚮往遠不止于做風箏,他始終關心著我國航空航太事業的發展。在他家中的一個角落,堆滿了《科學畫報》《航空知識》《太空探索》等雜誌,有些雜誌從創刊起他就開始訂閱了。

20世紀60年代,張天偉曾在圖紙上精心設計了一個人力飛機,並將圖紙寄到《航空知識》編輯部,期望能用所學知識為我國航空事業作出貢獻。也許因為設計存在缺陷,這件事後來就不了了之了。但張天偉依然關注我國航空航太事業的發展,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張天偉立即製作出了一個“衛星風箏”,用自己的方式為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喝彩。

■ 逐夢藍天的傳承者

那份寄出的圖紙雖然沒有下文,張天偉的愛國精神和對藍天的嚮往卻深深影響了兒子張輝。張輝現在是航空工業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的研究員,參與了我國多個重點型號軍用直升機的研製工作。

張輝從小學習非常出色,20世紀80年代初,張輝拿著優異的高考成績單問父親選什麼專業。張天偉建議兒子報西北工業大學航陀螺儀設計專業,理由是“輪船、飛機、火箭上都離不開陀螺儀,而且我們國家急需這方面的人才”。帶著父親的期望,張輝踏上了為我國航空事業作貢獻的光榮之路。

“我小的時候,西安永寧門外是一個廣場,爺爺常帶我來這裡放風箏。因為爺爺的風箏很特別,經常會有很多人圍著看,這讓我很自豪。”2022年11月9日,張天偉的孫子張翔對記者説。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張翔也成了一名航空人,與父親張輝一樣就職于航空工業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沒有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我可能不會從事這個行業。”他説。

除了家人,張天偉還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並將動態風箏製作技藝寫成論文進行發表,從科學的角度闡述了風力、風輪、曲軸、連桿之間的原理和設計。常有高校邀請張天偉前去講課,曾經,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去中央美術學院和天津美術學院講課,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結束後還有人向他仔細詢問動態風箏的製作知識。

“風箏能代替我離開地面,離藍天白雲更近。”張天偉説,“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實現觸摸天空的夢想,是我最想看到的。”

張煥江做傳統風箏、張天偉做動態風箏、張輝投身航空事業,張家人的冀望又在張翔身上得以傳承……

張家人的故事遠沒有結束。渴望藍天的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將夢想和希望帶入廣袤無垠的碧空……

本報記者 王熙 趙茁軼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四代相傳,風箏伴著夢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