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以服揚善 守正創新 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這樣“跨年”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位於浙江嘉善的古鎮西塘,在跨年夜迎來了五湖四海的數萬名漢服愛好者,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用這種復古而又時尚的方式,告別舊歲迎新年。

“小古鎮”濃縮“大市場”。已走過十屆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帶動年輕群體漢服消費的重要縮影。服飾、文創、非遺、手工藝、古風周邊……漢服撬動百億市場的背後,是國人日益彰顯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歲末年初的古鎮西塘,猶如回溯了千百年的模樣。寬袍大袖、環佩叮噹,身著各種朝代制式漢服的身影,穿行在巷月橋影之中。花車駛入朝代嘉年華,水鄉舞臺上禮樂交響……

以服揚善、華夏有禮。“漢服,是在我國古代漢族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不斷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説,漢服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服飾一起,構成了中國絢麗多彩的傳統服飾文化。

微信科普公眾號“漢服新語”負責人天天説,漢服特徵明顯,包括交領右衽、繫帶、寬衣大袖等。很多人最初是被漢服的“形制美”所吸引,而隨著慢慢深入了解,漢服的“內核美”更令人癡迷。

有意思的是,漢服愛好者之間喜歡互稱“同袍”,其意源自《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同袍”兩字,有著同穿一類服飾的字面之意,更有分享共同愛好的親密感和深刻的文化同根性。

不同於過往“小眾”“另類”的印象,近年來,漢服文化不斷“破圈”“擴圈”。圍繞漢服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由共青團中央發起、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中國華服日”,是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的盛宴。而包括浙江嘉善西塘在內的全國各地,更是積極推動著“漢服+目的地”的服務消費與文化傳播。

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西塘漢服文化周已累計吸引了上百萬漢服“同袍”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其中,帶動相關産業收入超3億元。

“漢服文化周已成為西塘古鎮乃至整個浙江靚麗的文旅名片,帶動了不少當地人致富,也給古鎮帶來新的人氣和産值。”嘉善西塘旅遊休閒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海斌説。

漢服消費撐起百億市場

由中國服裝協會、艾瑞諮詢等機構聯合發佈的《2022年中國新漢服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漢服市場規模已由2015年的1.5億元飆升至2021年的101億元,漢服消費者規模破千萬。

隨著消費者傳統文化知識儲備的日益提升,涌入市場的眾多漢服品牌也在激烈的優勝劣汰中,品質越做越好,價格更趨親民。記者調查發現,較為熱銷的唐、宋、明制漢服成衣現貨大都在500元左右,部分打折成衣100元左右,同時還會推出婚服、親子款、內搭、配飾等。

在西塘漢服文化周的“中國風傳統市集”,記者看到了許多與古風相關的文創周邊産品,大大增加了漢服文化消費的多元性。網易遊戲行銷部門負責人李倩説,近年來,國風端遊《逆水寒》引發年輕群體中的“宋文化”熱,結合北宋年代劇《清平樂》推出的多款宋制漢服熱賣,“古裝劇+遊戲+漢服品牌”的多方聯動頗受年輕人喜愛。

與此同時,與日常生活融合更密切的“新漢服”正在日益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2022年漢服日常化趨勢初露端倪,‘通勤漢元素風格’入圍淘寶天貓秋冬九大風格趨勢。”天貓女裝總經理孫蘇説。

“越來越多人從傳統文化資源寶庫中發現了‘商機’,並加以發掘和利用。這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上海大學民俗學研究專家黃景春説。

為年輕人而“變”

“走入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是漢服文化進一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楊曉東説。

為了迎合年輕消費群體的喜好,漢服産業鏈的各個細分市場都在向更專業化、內涵化的方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漢服熱帶動了一批傳統服裝加工廠的轉型升級。“一件漢服的加工毛利率是普通襯衫的3至4倍,不少服裝廠接單漢服訂單以後發現‘真香’。”漢服品牌“西子問”的創始人許鍇説。

據了解,漢服對刺繡的高要求推動提花工藝升級,不少服裝加工廠以前做窗簾布,現在做漢服衣料。有的加工廠以前只能代工普通服裝,現在因為工藝明顯提高,甚至能接到一些國際時裝訂單。

漢服熱衍生出的漢服粧造市場,成為年輕人就業的“新賽道”。“這兩年,體驗漢服文化的小朋友明顯變多,照漢服‘全家福’也成為很多家庭的‘打卡’項目。”“90後”漢服攝影師海棠説。“漢服搭配特定粧造才更精美,催生了‘粧娘’‘簪娘’等新職業,既是愛好又能賺錢。”西塘魚裏粧造工作室創始人張興宇説。

“漢服消費客觀上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不過我們更應該關注服飾呈現的‘禮’以及穿著服飾的‘人’。以服揚善、守正創新,這是傳統文化社團肩負的新使命。”“吳門漢韻”傳統文化社社長朱軍説。

西塘跨年夜,華燈初上。來自黑龍江的“95後”大學生張瑩,身著一襲紅白相間的襦裙,與朋友們留下了珍貴的合影。“我們來自7個不同的地方,都是漢服‘同袍’。我覺得‘善’,就是對傳統禮儀的一種尊重。一個尊重傳統禮儀的社會,一定是一個‘善’的社會。”(記者俞菀、張璇、尹思源)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以服揚善 守正創新 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這樣“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