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這座“百億園區”是怎樣煉成的?
區域年財政收入突破100億元!近日,上海紫竹高新區公佈的數字顯示,其首次實現“百億園區”的目標。從2002年開工至今,20年來紫竹高新區的年財政收入從不足1000萬元躍升至超百億元,入駐企業數量從4家增長到6100家,實現畝均利潤總額1079萬元……
從一片荒蕪到滿眼繁華,作為以民營經濟為主體運作的高新區,上海紫竹高新區探索了一條獨特的科技園區創新發展之路,實現了建園時“給我二十年,給你一座科技城”的承諾。
民營經濟為主體
政企校三方通力合作
日前,在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官網發佈的相關通知中,紫竹高新區被評為“國家級智慧財産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
智慧財産權是一個縮影。近十年來,紫竹在全國高新區中的綜合排名實現“九連跳”,目前在全國169家國家高新區中位列第九。
紫竹高新區開發主體由政府、民營企業、高校共同投資,其中上海紫江集團出資55%,其他出資股東包括國企上海聯和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市閔行區、閔行區吳涇鎮和上海交大等。這種民營企業、高校、政府“三結合”的運營模式,在尊重市場化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會經濟資源的運營效率。
紫竹高新區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駱山鷹表示:“作為以民營企業為投資主體的高新區,我們的決策效率非常快,比如一個3萬至5萬平方米、投資額10億元左右的項目,我們這裡一年半就投入運營了,搶佔了市場的先機。”
20年來,從無到有,紫竹高新區累計吸引內資註冊資本820億元,外資投資總額85億美元。6100家入駐企業中,既有微軟、英特爾、可口可樂等知名外企,也有中國商飛、中航工業等國內著名企業,還有至純股份、柏楚電子、申聯生物等科技型中小企業。
雲軸資訊是一家基礎軟體公司,他們從紫竹創業孵化基地30平方米的辦公室起步,七年時間快速發展至約4200平方米辦公場地。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紮根紫竹,看中的是這裡的辦事效率和創新生態。”雲軸資訊創始人張鑫説,“在紫竹,創業企業和高科技園區實現了共同成長。”
伴名校而生
將“硬科技”寫進基因
至純科技2022年下半年完成首臺單晶槽式制絨清洗設備下線,從公司決策到拿到訂單且交付僅用了60天,這是為客戶定制的非標設備,後續還有近60台制絨設備的訂單,已在陸續交付中。
“我們瞄準了半導體濕法清洗設備領域,持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至純科技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宋瑩瑛説,公司代表了一批在紫竹高新區從零起步的科技公司,“入駐18年,我們從只有7個人的初創團隊,成長為年營收超過20億元的細分行業冠軍,創下了園區企業第一家在國內主機板上市的紀錄。”
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在於堅定不移將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在紫竹附近還有兩所著名高校,20年前,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從上海市中心整建制搬至紫竹高新區旁。如今,這兩所高校在微電子、軟體、奈米、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優勢,逐步轉化成為紫竹最成功的六大主導産業。
不止于引來源頭活水,更致力於打造産業生態集群。紫竹高新區搭建的企業試驗(儀器)設備和實驗室共用平臺服務企業超過550家,為企業節約設備採購成本超1億元,成立的基金累計投資企業近百家,帶動社會資本投資金額超100億元。
“從和金融機構接觸到授信放貸,只用了20多天。”張鑫説,公司曾于2018年申請銀行貸款,但作為初創期的科技型輕資産企業,難以滿足貸款要求。得益於紫竹推出的“投貸聯動+零成本信用背書”服務,公司獲得300萬元額度的零成本信用背書支援,由上海農商行快速完成了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
從“閔大荒”
邁向“産城融合新城區”
水體清澈見底,水下植被錯落有致;湖泊陸域步道貫通,護岸、欄杆、綠化景觀等層次分明、錯落有致……
俯瞰紫竹高新區,一個獨特的“鑰匙形”湖面格外顯眼,它就是蘭香湖。其位於黃浦江大拐彎處的腹地,水面積近40萬平方米,自黃浦江轉角向內縱深一公里,極大地擴展了浦江第一灣生態通廊的延展性和開放性。
在紫竹高新區最新的規劃中,社區商業、米其林餐廳、賽艇俱樂部都將圍湖而建,不斷優化生活配套環境,提升品質格調。
紫竹所在的區域,因為距上海中心城區較遠,原來是上海人口中的“閔大荒”,隨著科創地標的崛起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紫竹正在加快邁向産城融合新城區。近年來,紫竹高新區先後迎來了地鐵5號線開通、虹梅南路高架通車、地鐵15號線建成通車、地鐵23號線項目順利開工等,對外交通環境不斷改善。
此外,紫竹高新區還依託華東師大教育資源優勢以及海外優質高校合作辦學模式,打造基礎教育園區和國際教育園區,攜手上海交大和華東師大加快建設接軌世界的産學研集聚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20年,這座“百億園區”是怎樣煉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