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攻關五年,圖紙變為現實

——大尺寸鈦合金噴管的研製之路

2027年前後,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將具備把中國人送上月球的能力;未來,我國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將承擔起火星探測、木星探測、小行星探測等任務……

2022年12月13日,帶著憧憬,記者走進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六院。在這裡,記者獲悉:2022年10月,我國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二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累計完成3次650S研製試車,為推動中國航太實現載人登月計劃邁出了一大步。這3次650S研製試車成功最核心的技術支援,便是來自西安航太發動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發公司)全新研製的大尺寸鈦合金噴管。

看似簡單的錐形結構鈦合金噴管,科研人員卻用了5年時間才將它從圖紙變為現實。5年來,西發公司不斷攻克技術難題,最終突破了大尺寸鈦合金噴管全部關鍵製造技術,為中國航太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 從零開始,破解大尺寸鈦合金噴管製造難題

記者在西發公司5車間看到,技術人員正在仔細測量直徑2米多的鈦合金噴管。液氧煤油發動機型號總工藝師張和平告訴記者:“我們研發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二級發動機直徑達到2米多,在未來將執行載人登月任務。為了降低發動機重量,提高火箭有效運載能力,我們于2017年啟動研發大尺寸鈦合金噴管。相比于不銹鋼噴管方案,發動機推力室噴管選用鈦合金材料,重量可減輕約25%。”

我國現役主動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再生冷卻噴管均選用不銹鋼材料,國內尚無大尺寸鈦合金噴管研製生産經驗。工藝處型號主管胥棟衡告訴記者:“自研製任務立項以來,科研團隊遇到了鈦合金噴管內外壁成型難、鈦合金薄壁銑槽加工難、鈦合金噴管中間層製備難、鈦合金噴管釬焊難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這些難題一遍遍考驗著科研人員,而科研團隊只能“從零開始”研究。

鈦合金噴管具有尺寸大、曲面不規則等特點,且鈦合金屈強比高,比鋼材輕,使用傳統工藝加工後容易破裂,很難在常溫下成型。要得到型面精密貼合的噴管內、外壁難度極大,考驗著西發公司3車間鈑金成形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崔珊珊説:“2017年,我們一直停留在論證探索階段,研究工藝方案的可行性。2018年我們開始零件試製,逐步確定工藝參數。為保證內、外壁釬焊時的型面尺寸一致,必須採用同步成形的方案,完成零件型面加工。我們遇到的工藝控制難點是熱成形與整體熱校形。”攻關團隊充分調研外部資源,深入分析試驗結果,最後總結出了最佳的製造工藝,解決了大尺寸鈦合金噴管內外壁成型難題。然而,破解鈦合金噴管成形難題,只是攻克任務的開始。之後,科研人員又開始攻克鈦合金“銑槽”加工難題。

火箭發動機噴管內壁的外表面分佈著數千條槽深均勻的燃料通道。航太人把加工燃料通道的加工過程稱為“銑槽”。由於鈦合金噴管存在材料切削加工性差、結構尺寸超出現有設備的能力、型面不規範等難點,鈦合金薄壁大噴管“銑槽”技術在我國尚屬空白。

科研人員李紅麗帶隊鈦合金噴管“銑槽”課題組,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工件太大、工裝太重、機床無法承載。課題組與工裝設計成員齊心協力給工裝瘦身之後,又遇到鈦合金的切削難等問題。李紅麗回憶説:“當第一台鈦合金內壁交來‘銑槽’時,工件與工裝之間貼合的間隙達到數毫米,嚴重不貼胎。原本一對銑刀在不銹鋼産品上可以‘銑槽’50多條,但鈦合金噴管銑一條槽就得報廢10多對刀,這讓我們最頭痛。沒有可借鑒的技術,‘銑槽’品質更無從談起。”

為解決難題,李紅麗查閱了大量資料,從鈦合金材料性能開始研究,又與多家刀具廠聯合研製多種刀具,進行了大量的銑削試驗以摸索切削參數。面對首件産品帶來的新困難,技術人員集思廣益研製新的刀具、摸索新的切削參數,操作工王寶恒累到生病仍在配合研發。課題組成員擰成一股繩,針對不同的切削狀況,優化刀具及切削方案。當第十種刀具能夠完整銑一條槽、兩條槽、數十條槽時,大家終於松了一口氣。

經過長達3年的攻關,鈦合金大型薄壁件“銑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也為實現鈦合金噴管釬焊奠定了技術基礎。

■ 填補空白,攻克鈦合金釬焊技術

研製任務立項之初,大尺寸鈦合金噴管涉及銅—鋼—鈦3種金屬的連接。鈦合金無法通過熔焊方法直接與銅合金、不銹鋼實現連接,而鈦—銅、鈦—鋼、鈦—鈦的釬焊技術是製造液氧煤油發動機的最關鍵一步。

西發公司14車間科研人員權琳琳説:“在産品釬焊過程中,我們要找像‘膠水’一樣的中間層,相當於釬料。把它們均勻鍍在鈦合金噴管零件上,才能把多種金屬釬焊在一起。釬焊中間層是不可或缺的,且中間層的品質直接影響著産品的釬焊品質。釬焊中間層製備技術的研究始於2017年初,當時國內、國外還沒有大尺寸薄壁鈦合金電鍍成功的報道,想要製備出品質合格的中間層難度非常大。”

面對行業性難題和技術壁壘,車間技術工人迎難而上,積極組織開展鈦合金噴管釬焊中間層製備的工藝攻關。在攻關過程中,由於能夠查閱的文獻較少,研發人員只能通過一遍遍試驗摸索配方和參數。

新配溶液,摸索參數,再改進溶液配方……這樣的迴圈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次,他們依然未能獲得理想的溶液配方。

車間組織開展多種技術同時論證。“噴塗的涂層不緻密、電鍍鍍覆層無法實現”“這麼大的尺寸、這麼厚的鍍層,真空鍍覆怎麼實現”……“像這樣的討論與爭執,那個時候每天都能聽到。”權琳琳説,大家堅信失敗只是暫時的,終有撥雲見日之時。最終,在2022年3月,科研人員共突破3項關鍵技術,終於研製出品質合格的釬焊中間層,掌握了國內首個大尺寸、薄壁鈦合金電鍍銅核心技術,為釬焊作好充足準備。

西發公司5車間推力室研製團隊責任人吳振中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了解到大尺寸鈦合金噴管釬焊研製極為困難。“首先是鈦合金材料在高溫下性能變化較大、釬焊後較難成型,其次是鈦合金、銅合金、不銹鋼的材料特性差異較大,較難實現釬焊連接。”吳振中説。

“團隊從2017年開始攻關課題,直到2021年才突破鈦合金噴管中間層製備及釬焊難題。那時已逼近發動機總體研製節點,時間緊、任務重。”吳振中回憶道。為了趕進度,研製團隊在半年時間內完成了百餘次釬焊試驗,快速分析、快速迭代,以獲得最優方案。

吳振中告訴記者:“在研發過程中,我們成功完成了多臺模擬件釬焊,但在正式産品生産時,連續兩台産品釬焊品質未能達到要求,造成研製進度受阻。那時離交付産品的時間不到1個月。”

面對國家重大任務的迫切需要,西發公司研製團隊開展發生問題再分析、專業技術再研究、確定方案再驗證工作。研製隊伍靜下心來重新思考“來時的路”,創新性地提出“在保證結構強度的前提下避開接頭不成型區間”,採用此方案在短時間內完成了2件模擬件試驗,試驗件接頭成型、結構強度滿足要求。在僅剩下1件鈦合金噴管産品的情況下,研製團隊對提出的方案編制了專題評審報告,組織專家對産品工藝方案“號脈”。最終,科研人員採用新方案釬焊的鈦合金噴管成型良好,結構強度滿足使用要求,研製團隊快馬加鞭完成推力室生産,並交付試車考核。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指引下,在全體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科研人員完全掌握了大尺寸鈦合金噴管全部關鍵製造技術,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後掌握此技術的第二個國家,為我國進一步開展深空探測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援。(記者 杜瑋文/圖)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攻關五年,圖紙變為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