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傾聽唐朝墩古城“講述”絲路傳奇

穿越千年時光,新疆唐朝墩古城被考古工作者重新“開啟”。豐富而絢爛的歷史文化遺存讓人驚艷驚嘆,目不暇接。它們匯聚在一起,娓娓“講述”著鮮活生動的絲路傳奇。

中央王朝有效管轄的實證

唐朝墩古城遺址位於奇臺縣城東北角,現存面積約16萬平方米。1962年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至2022年,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連續5年對唐朝墩古城遺址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基本厘清了古城遺址的形制佈局、使用年代和不同時期遺存的文化面貌,確認唐朝墩古城遺址就是唐代庭州蒲類縣縣城,始建於唐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年),沿用於高昌回鶻、西遼和元代,至14世紀中葉廢棄。

站在唐朝墩古城遺址,白雪皚皚的天山仿佛近在咫尺。得益於天山北麓豐沛的降水和融雪水,天山北麓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形成了一條南北寬約60公里的綠洲廊道,自然環境優越,唐朝墩古城就坐落於此。絲綢之路新北道自伊吾越天山後一路西行,唐朝墩古城遺址恰是其重要節點。

2019年,考古隊發掘出一處大型地穴式院落遺址。根據院落佈局,推測其為唐代蒲類縣城內一處規格較高的建築。院址內出土的唐代風格遺物,反映出中原王朝與西域邊疆地區的緊密聯繫。

唐朝墩古城遺址西距唐北庭故城遺址約30千米,南距漢代疏勒城遺址約40千米,它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東西交通要衝,更是唐代國家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魏堅認為:“唐代在天山北麓構建的軍政體系以北庭為中心,輪臺縣和蒲類縣(唐朝墩古城)拱衛左右,是中央王朝對西域實行有效經營的實證。”

古浴場中的東西交融

2019年,考古隊在唐朝墩古城遺址東北部發現了一座“迷宮”似的地下建築,當它完全顯現出來,人們更加驚奇:它竟是一座國內罕見的羅馬式浴場遺址。

400平方米的浴場分上下兩層,上層的洗浴空間已被千年歲月夷平,所謂“迷宮”其實是地表之下的煙道和供熱系統。紅磚砌成的一根根方形支撐柱,把地下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區域。再用方磚鋪成的地板,與上層分隔開來。

整個浴場由門廳、工作區和中心洗浴區三部分構成,不僅有更衣室和熱水室,還有溫水室、冷水室,甚至有桑拿蒸汽浴室。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係講師任冠介紹,這座浴場建於西元10世紀的高昌回鶻時期,在三四百年間歷經多次修繕,很可能是城市的公共浴場,“既滿足了當地百姓需求,也為過往商旅、僧侶提供了沐浴休閒的場所。”

有意思的是,在浴場中出土的各類遺物、墻面的裝飾彩繪上具有鮮明的中原和本地特徵,生動反映出東西方建築傳統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新。

站在這座羅馬式浴場遺址前,讓人不禁對10世紀至13世紀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浮想聯翩:商旅雲集,街市繁華,東西方文化薈萃;人們沿著絲綢之路,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

佛寺與景教寺院比鄰數百年

佛寺與景教寺院比鄰而立,這是唐朝墩古城遺址的又一道獨特風景線。

2020年,考古隊首先發掘的佛寺遺址位於古城的中心位置。長方形的佛寺遺址由外墻、回廊、塔基地宮、佛殿、前庭和前院6個部分構成。目前基本可以確定它始建於唐代,是和唐朝墩古城同一時期的建築。任冠説:“這座前殿後塔的回廊式佛寺,規模宏大,位於唐朝墩古城中心,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在天山北麓的盛行。”

2021年,考古隊在古城遺址北部中央位置發現了一座罕見的景教寺院,這是目前國內考古發掘的第一處景教寺院遺址。任冠介紹,經研究確認,這座景教寺院遺址建於西元8世紀中葉,比佛寺“年輕”百歲,高昌回鶻時期歷經多次修繕、擴建,到14世紀由於人為破壞而廢棄。

2022年,考古隊從景教寺院遺址中清理出400余塊壁畫遺存。“壁畫中的人物豐腴飽滿、筆觸圓潤柔和,充滿了濃郁的唐代風韻,體現出高昌回鶻對唐代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壁畫的題材既有與佛教相似的供養人、祥瑞紋樣等內容,也有獨具景教特色的元素,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互鑒、融匯與創新的生動寫照。”任冠説。

規模宏大的佛寺坐西朝東,居古城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景教寺院坐東朝西,位於北部中心位置;兩者在古城南北向中軸線上“相遇”。雖然始建年代相差百年,但在唐朝墩古城七八百年的歷史中,它們比鄰而立,共存了五六百年。這一發現成為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的生動注腳。

魏堅説:“唐朝墩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印證了唐代至元代民族融合、宗教共存、文化相容的歷史事實,對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張海峰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傾聽唐朝墩古城“講述”絲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