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沉甸甸的精品——陜西9部作品獲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

多年來,陜西文藝工作者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用富有鮮明時代精神和濃郁生活氣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豐富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要。電影《美麗的大腳》《錢學森》,電視劇《號角》《保衛延安》,秦腔《西京故事》,歌劇《大漢蘇武》,話劇《麻醉師》《平凡的世界》,動畫片《衝鋒號》等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作為不同時期陜西文藝作品的優秀代表,不僅反映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人民需求和時代精神,更以文藝的力量觀照著現實、溫潤著心靈、涵養著精神。

近日,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名單公佈,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柳青》《秀美人生》,電視劇《功勳》《裝臺》,戲劇《驕楊之戀》《路遙》,廣播劇《黑色沃土》,圖書《國家至上》等陜西作品獲獎,刷新陜西在該獎項上單次獲獎數量的歷史記錄。陜西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

向著社會生活和時代精神深入開掘

“《國家至上》這本書,是講述坐落于陜西的航太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克服種種艱難困苦,付出巨大的犧牲和心血,為國家研製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艱辛歷程。我覺得,這個獎不僅是頒發給《國家至上》這本書的,更是頒發給航太四院以及全國數十萬名航太科技工作者和技術工人的,是表彰他們自1956年中國航太事業成立以來,踐行‘國家至上,爭創一流’的堅定信念;表彰他們數十年間默默無聞為國奉獻,‘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實幹精神。”在得知所著長篇紀實文學《國家至上》獲獎後,作家趙韋滿是欣慰。

作為陜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項目,《國家至上》是趙韋繼《中國動力》之後推出的第二部以中國航太動力為題材的紀實作品。該書一經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業界的盛讚。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認為《國家至上》“是陜西近年來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陜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齊雅麗撰文評價該書“是一部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好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為某些領域和題材的紀實寫作樹立起了新的標桿”。2021 年,該書同名廣播劇也作為“開年大戲”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欄目播出。

面對眾多讚譽,趙韋坦言,《國家至上》的創作完成得益於陜西省委、省政府對於文學的重視和“陜西百名優秀中青年作家資助計劃”工程的扶持,“可以説,沒有‘百優計劃’就沒有《國家至上》這本書的面世。”

同《國家至上》一樣,以一百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自強不息、改天換地的奮鬥史為背景,講述我國各領域工作者攻堅克難、為共和國發展建設而默默奮鬥的優秀文藝作品不在少數。電視劇《功勳》便是其中的代表。

由陜西省委宣傳部、西安市委宣傳部等聯合攝製,曲江影視等聯合出品的《功勳》,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紀蘭、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的真實故事。該劇在《能文能武李延年》《無名英雄于敏》《默默無聞張富清》《黃旭華的深潛》《申紀蘭的提案》《孫家棟的天路》《屠呦呦的禮物》《袁隆平的夢》8個單元中,用不同的敘事風格講述8位功勳人物人生中最精彩的故事,詮釋他們崇高的人生品格和獻身祖國、服務人民的無私境界。

“創作拍攝《功勳》的過程中,我真真切切被這些功勳人物的故事和精神感動著,努力通過故事、情節、人物的塑造去感動人,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傳遞思想和價值,讓觀眾讀懂功勳人物的卓越所在,讀懂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和時代價值。”《功勳》總導演鄭曉龍説,功勳人物的事跡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他們不僅有偉大的事跡,還有著鮮為人知的感人細節。該劇堪稱極致的真實挖掘和細緻還原,為其贏得了觀眾的口碑,並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展播活動劇目為建黨百年獻禮。

一部電視劇能不能打動觀眾、有沒有“靈魂”,與作品是否從現實生活出發、是否真誠表達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有很大關聯。電視劇《裝臺》的成功,真切地揭示和印證了“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於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

改編自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同名小説的電視劇《裝臺》,講述了以主人公刁大順為代表的一群舞臺搭建者用雙手和汗水改變命運的故事,深度還原了古城西安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寫實的生活工作狀態透露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市民底色,把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鏡頭下被放大的“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不僅透視出底層勞動者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的生存狀態,也用積極的方式展現了小人物不屈服不妥協、永遠向陽而生的生活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展示的陜西特色美食、方言習俗和地方戲曲代表秦腔、陜派説唱等文化元素,不僅為這出人間溫情大戲增添了熱氣騰騰的煙火氣、市井味,也讓該劇被觀眾戲稱為“西安文旅的宣傳片”。今年5月,《裝臺》入選中國藝術研究院發佈的在“講話”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藝作品榜單。在此前揭曉的第33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和第3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中,《裝臺》包攬了兩個獎項的優秀電視劇獎。

奮力寫好藝術為人民的新時代篇章

碗碗腔是繼秦腔、眉戶之後,在“五個一工程”國家級平臺實現零的突破的又一陜西地方戲曲劇種。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創演的碗碗腔現代戲《驕楊之戀》,取材于楊開慧烈士的真實故事,以獨特視角展示了楊開慧“用生命擁抱死亡,用死亡禮讚生命”的心路歷程,彰顯了共産黨人堅守理想與信念的崇高品格和面臨生死抉擇時體現出來的信仰力量與人性光輝。

《驕楊之戀》自創排開始,就著眼於民族氣象的現代創造、紅色題材的詩性表達、戲曲音樂的創新發展以及非遺劇種的薪火相傳,上演後更是堅持邊演邊改,不斷打磨提升藝術品質,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先後入選中宣部、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獲評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演出“特別推薦劇目”。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戲曲團體,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做好革命歷史題材戲曲的創作。”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楊開慧的扮演者李梅對戲曲藝術和院團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思考,“劇院的光榮歷史告訴我們:‘我從延安來’‘我從老百姓中來,到老百姓中去’。新時代是人民的時代,也是人民正在創造的時代。在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探索中國戲曲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新路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話劇《路遙》便是對這句話更真切更生動的詮釋。

作為文學陜軍的代表人物,路遙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繞不開的存在。為了創作出那部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鴻篇巨制——長篇小説《平凡的世界》,他身體力行走入礦井體驗生活,執著地遵從和選擇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深深紮根陜北,從廣大底層民眾中汲取營養,熾熱地燃燒自己的創作生命,把“以人民為中心”落到了文學創作的實處。“活著,像牛一樣勞動,倒下,像土地一樣奉獻;只要沒有倒下,就該繼續出發!”話劇《路遙》將這位“人民作家”短暫卻奮鬥不息的人生故事搬上了舞臺,也將路遙精神傳播向更廣闊的空間。

“今年11月17日是路遙逝世30週年。在這個時間節點,話劇《路遙》獲得‘五個一工程’獎既是對我們陜西文藝工作者的支援和鼓勵,也是對路遙最好的致敬。”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説,“我們將學習路遙,用優秀的文藝作品鼓舞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努力拼搏,用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傳遞堅強的生命意志。此次獲獎更堅定了我們堅守現實主義創作道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決心和信心,未來,西安話劇院將一如既往,創作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人民喜愛的藝術作品,以服務人民、培根鑄魂的創作方向,追求藝術、勇攀高峰的奮鬥目標,不斷提升藝術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一部關於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主題的重大農村現實題材廣播劇《黑色沃土》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色。

由陜西、吉林、上海三地聯合製作的《黑色沃土》,取材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對用玉米秸稈還田的“梨樹模式”的探索,聚焦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創新實踐,藝術地再現了吉林廣大基層幹部和人民群眾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大力開展黑土地保護的生動故事。劇中所講述的“梨樹模式”不是一枝獨秀,而是數百個新時代吉林鄉村新風貌的交相輝映,其所體現的社會變遷、時代進步並非吉林一地的動人圖景,而是中華大地上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恢宏畫卷。

作為此次陜西獲獎作品中唯一一部廣播劇,這部源於中國農村火熱發展實踐的現實主義題材文藝精品再一次證明: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

以家國情懷托舉復興使命凝聚奮進力量

在陜西省榮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9部作品中,最為亮眼的成績莫過於陜西電影。電影《柳青》《秀美人生》《我和我的祖國》3部作品同時獲獎充分彰顯了陜西電影不俗的創作實力。

“陜西是文化大省,以西安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陜西電影是中國民族電影的標誌,在中國電影發展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柳青》《秀美人生》《我和我的祖國》等電影作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密把握時代脈搏,充分凸顯了陜西電影傳統中的現實主義美學特質,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得知喜訊後,陜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張阿利很是欣喜,他表示,深入分析這三部作品的美學特點,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與學理價值。

人物傳記電影《柳青》從1952年作家柳青辭去北京的職務申請落戶西安市長安縣皇甫村講起,直至1978年柳青病逝結束,以時間刻度為線索,講述他放棄城市優渥生活條件,紮根皇甫村14年創作出經典長篇小説《創業史》的故事,再現柳青波瀾壯闊的人生畫卷,以及他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藝術成就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一代知識分子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和赤子之心。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什麼是正業?身為一個作家,對老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整天待在屋裏悶頭瞎編?那才是不務正業。我的創作就是要把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寫下來,這就是我的正業。”電影所塑造的不僅是作家柳青,更是一名熱愛人民、為人民奉獻的共産黨員、人民公僕,講述的不僅是一個作家的生命故事,更是一種為國為民的精神象徵。

像柳青一樣,自覺把個人事業與黨和人民的事業統一起來,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共産黨員不在少數,黃文秀便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你問我為什麼回到鄉村來,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總得在遙遠的鄉村秀一秀,年輕人的態度就是鄉村的未來……” 以“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時代楷模”、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為原型創作的電影《秀美人生》,真情講述了她研究生畢業之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熱血奉獻,用青春芳華詮釋共産黨人初心使命,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的動人故事。

影片以優雅文藝的電影語言和詩意深情的電影故事,將黃文秀這一典型人物自然和諧地融入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的時代背景之中,凝聚成為一種代表全國近300萬投身鄉村扶貧事業的年輕人的精神象徵。正如導演苗月所説,《秀美人生》想要告訴觀眾,是哪些人為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和努力,他們如何用辛勤的工作甚至是付出生命代價,來幫助農村的貧困人口,為農村的振興作出貢獻。這些年輕人是社會的希望,是國家的希望,是鄉村的希望。

為了祖國、為了人民而奉獻、犧牲、奮鬥、前行的何止是這些被大眾所熟知的人們,還有無數奮鬥在祖國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和崗位上的工作者。在宏闊的歷史背景中,將目光聚焦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你我他,在一份最樸素的情感中再現新中國70年的崢嶸歲月,彰顯“我”與祖國的血脈相連,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激發了每個人內心最樸素的愛國情懷。

影片中,無論是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設計師、香港回歸儀式升旗手、原子彈研究人員、捨己扶貧基層幹部、備飛護航女飛行員等取材史實的真實人物,還是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計程車司機、迷途知返的失足青年等大膽創設的藝術形象,這些將“小我”的人生篇章無私地融入共和國的“大我”華章中的小人物,他們所承載的奉獻、犧牲、拼搏、捍衛、堅守的時代精神,是“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堅強信念的生動表達,更是“歷史是人民寫就的”價值主題的鮮明抒寫。

“電影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小人物的樸素情感具有特殊的審美效果,于細微處見真情,蘊藏著蕩滌人心的情感力量。3部影片中所蘊含的濃濃的家國情懷,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合力繪就的團結就是力量的時代畫卷。期待陜西電影創作者能夠認真學習3部影片的成功經驗,為時代明德,為人民立傳,讓電影事業獲得新的發展與提升。”張阿利説。

來源:群眾新聞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沉甸甸的精品——陜西9部作品獲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