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金融安全網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能力
“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壓實各方責任,防止形成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體現的是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好地堅持底線思維、更好地聚焦風險防控,反映的是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總要求,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通過發展尤其是推動高品質發展,解決前進中問題的方法論,注重從根本上防範化解風險,形成金融和經濟的良性迴圈。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成果豐碩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切實維護金融穩定,已成為我國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有關部門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基本方針,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持續推動健全金融穩定長效機制,有效應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新冠疫情的衝擊考驗,維護了金融穩定安全發展大局,為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安全穩定的良好環境。
果斷處置高風險企業集團和高風險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對“明天係”“安邦係”“華信係”、海航集團等資産負債規模大的高風險企業集團進行“精準拆彈”。果斷接管包括包商銀行在內的10家“明天係”金融機構,目前均已順利結束接管。穩妥處置錦州銀行並推動其改革重組,及時阻斷其風險跨機構、跨市場蔓延。順利完成恒豐銀行等重點金融機構風險處置。穩妥推進華融公司風險處置,順利完成增資引戰並推動其聚焦主責主業、瘦身化險。支援配合相關地方政府推動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的數量總體下降。
有效壓降影子銀行風險。按照“防風險、治亂象、補短板”的要求,出台資管新規及配套實施細則,統一資管産品監管標準,重點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和交叉性金融産品。2022年6月末,資管産品凈值化比例為87%,較2018年末提高41個百分點。資管業務逐步回歸直接融資本源,影子銀行風險持續收斂,行業轉型發展取得實效。
全面清理整頓金融秩序。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近5000家P2P網貸機構已經全部停業。持續打擊境內虛擬貨幣交易炒作,中國境內比特幣交易量在全球佔比大幅下降。金融資産類交易場所清理整頓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無序擴張和野蠻生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數量、業務規模和涉眾人數均大幅壓降,風險明顯收斂。深入推進“偽金交所”專項整治工作,消除監管真空。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過去5年累計立案查處非法集資案件2.5萬起。
“只有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聚焦重點安全領域、兜牢民生底線、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才能有效管控重點領域風險,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穩妥處置重大金融風險事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仲量聯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監龐溟表示。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需要推動經濟運作整體好轉。其中需要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保經濟安全發展,守住築牢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是底線。
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水準顯著提高,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金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推進。同時也要看到,當前金融服務高品質發展任務艱巨,金融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一系列新課題新挑戰,國內依然存在金融風險隱患,防範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
“新冠疫情導致政府債務大幅增加,企業和家庭部門的資産負債表受到損害,全球杠桿率高企,金融市場容易受到情緒和宏觀政策因素等的影響,債務較重的部分經濟體對全球融資緊縮更加敏感,一些脆弱國家的經濟金融走向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近日,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表示,從國內看,近期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恢復企穩,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總體運作在合理區間。但也要看到,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時期,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
在此背景下,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以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為主線的金融監管改革持續推進,我國系統性風險防範能力進一步提高。一方面,宏觀審慎政策框架頂層設計逐步完善。發佈《宏觀審慎政策指引(試行)》,系統闡述了我國開展宏觀審慎管理的總體思路、原則及政策框架,明確了政策目標、工具、傳導機制和治理機制等。另一方面,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工具和政策實踐。針對金融順週期“大起大落”和跨市場、跨部門傳染這兩類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的情形,著力增強宏觀審慎政策工具逆週期調節和防傳染的功能等。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和完善,我國已初步搭建起借鑒國際有益做法、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並在諸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下一階段,相關部門將認真履行宏觀審慎管理牽頭職責,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一是持續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強化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開展宏觀審慎壓力測試,進一步豐富和優化宏觀審慎政策工具箱,逐步擴大宏觀審慎管理覆蓋領域,防範金融體系的順週期波動和風險的跨市場、跨部門傳染。
二是嚴格落實附加監管規定,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銀行的監測分析和風險評估,推動其持續滿足附加資本和杠桿率要求,通過恢復處置計劃提高風險管理和內控水準。繼續研究推動建立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系統重要性證券業機構評估與監管規則,進一步完善監管制度框架。
三是把好市場準入關,建立風險預警和監管評級體系,加強監管協作,推動金控公司穩健經營。
建立金融穩定長效機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宣昌能表示,必須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推進金融安全網建設,持續強化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存款保險是防止擠兌、促進銀行體系穩定運作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是現代金融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年深入調查研究和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2015年我國《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2022年6月末全國共有4018家投保機構。
“我國存款保險制度旨在加強對存款人的保護,推動形成市場化的風險防範和處置框架,建立維護金融穩定運作的長效機制,促進金融改革和銀行業健康發展,目前這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在包商銀行等高風險中小銀行風險處置過程中,存款保險的很多功能得到了有效發揮。”宣昌能介紹,隨著風險差別費率、早期糾正、風險處置等核心機制逐步發揮作用,未來對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市場約束更強,有助於及時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進一步提升金融安全網的整體效能,助推金融業穩健發展。
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規模大、複雜性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關鍵的金融服務,對整個金融體系高效運作有著重要影響。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西方國家通過提供擔保、直接注資、購買問題資産等方式救助大型銀行集團,付出了高昂的公共成本,不但增加了財政負擔,還導致“大而不能倒”的道德風險。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TLAC強調應當由股東和機構債權人先行吸收損失,降低公共資金救助成本,力圖從根本上解決“大而不能倒”問題。
“加強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TLAC建設,保障其具有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重組能力,有助於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健康性,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宣昌能表示,去年10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財政部發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對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了TLAC監管要求,構建了全面的TLAC監管框架,有助於提高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和抵禦風險能力,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健康性。
今年4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佈《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在我國正式推出TLAC非資本債券這一創新型工具,進一步拓寬了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TLAC補充渠道,豐富了債券市場産品序列,對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金融是經營管理風險的行業,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宣昌能強調,人民銀行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持續抓好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工作,建立維護穩定的金融長效機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經濟日報記者 姚 進)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築牢金融安全網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