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穩定投資者信心 理財公司開啟自購行動

在經歷近期債券市場的劇烈波動後,銀行理財子公司開啟新一輪自購行動。

杭銀理財日前表示,近期投入近1億元自有資金認購旗下理財産品。今年11月中旬以來,受債市調整影響,理財産品凈值下跌,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對於杭銀理財的自購,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為了穩定投資者信心。

上海證券報記者獲悉,實際上,此輪凈值下跌以來,已有股份行理財子公司進行自購,以減輕贖回壓力。

自購旗下資管産品,其實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機構中頗為常見,其意在表明資管機構與投資者共進退的決心。對於理財公司而言,運用自購,有助於增強投資者對産品長期持有的信心,是理財公司在全面凈值化時代應對市場波動的舉措。

業內人士稱,後續可能還會有其他理財公司跟進,使用自有資金購買旗下産品。

這並非銀行理財子公司首次自購。今年3月,受A股波動影響,理財市場凈值大跌,出現“破凈”潮,贖回壓力之下,光大理財打響自購“第一槍”,宣佈將以不超過2億元的自有資金,投資其發行的陽光紅股票型和陽光橙混合型理財産品。此後,南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相繼跟進,分別運用約5億元、6.5億元、10億元、5億元自有資金投資旗下理財産品,提振投資者信心。

除了自購,記者注意到,理財公司也在加快産品發行節奏,以應對波動。數據顯示,2022年11月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2701隻,環比增加33.9%,其中固定收益類産品佔比最高。

“新發理財産品是産品設計和行銷方式的一種動態調整機制,‘以新換舊’加速産品迭代,也是應對市場波動的一種常規操作。”此前,一位銀行資深從業者告訴記者。

本報此前報道,險資和銀行機構已在市場中買入部分信用債。一家頭部理財公司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儘管近期市場有所波動,但從外匯交易中心數據來看,12月8日,保險資金凈買入信用債(含二永債)117億元。

實際上,此輪債市波動的原因,主要是流動性問題,而非信用風險。

南華基金認為,11月以來債市經歷了一輪調整,但邏輯與基本面關係不大,更多是基於理財贖回和地産政策等強預期所産生的負反饋,疊加年底機構止盈,加劇債市投資者的離場情緒,利率底部抬升。

招商基金總經理助理裴曉輝表示,今年的債券市場表現值得深思:一是理財轉向全面凈值化後,行為模式從相對注重配置轉向相對注重交易,使得各類機構的行為一致性更強,導致市場波動性加大,具體表現在上半年中短期信用債利差的壓縮以及近期贖回負反饋帶來的債市調整等;二是市場存在很多預期,部分預期在短期內無法證實或證偽,卻可以引發市場波動,可能會形成交易機會。

隨著債市行情修復,近期債市逐步企穩。短期內來看,市場人士認為,債市或已進入配置交易階段。裴曉輝表示,經過11月至12月債券市場的調整,信用利差大幅走闊。從當前整體來看,信用債的配置價值凸顯。不過當下理財贖回的後續影響尚未完全過去,信用債配置的節奏需要考慮負債端的穩定性。

與大多數市場機構觀點一致,杭銀理財也認為,現在債券市場配置價值凸顯,性價比較高。

展望後市,大公國際總裁應海峰認為,2023年市場情緒將持續回暖,經濟基本面將有所改善,寬信用預期持續升溫,債券市場發行規模預計穩中有升,市場利率存在上行空間,信用風險有望持續好轉。記者 黃坤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穩定投資者信心 理財公司開啟自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