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山河錦繡》:致敬脫貧攻堅精神

一輛載著兩名民警的手扶拖拉機,沿著山邊小路緩緩駛來。泥河鄉中的一座座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雜亂無章四處堆放的農具以及學校裏用土臺子搭建的課桌、高矮不一的凳子……20世紀80年代末,在秦嶺腹地,“半山村”“柳家坪”兩個村莊因天災而合併。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的面貌,村黨支部書記趙書和與好兄弟國文、柳大滿一起帶領村民為擺脫貧困進行各種努力和嘗試。30年的時間跨度中,兩代人前赴後繼,最終使村莊徹底擺脫了貧困。這是電視劇《山河錦繡》所講述的故事。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陜西大力支援拍攝的《山河錦繡》在央視熱播。《山河錦繡》全景式、立體化地呈現了我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脫貧攻堅事業的歷史性成就,致敬和弘揚“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該劇憑藉直面貧困的寫實劇情、細節滿滿的歷史真實和接地氣的人物塑造贏得全國觀眾的青睞,位居黃金時段電視劇全國實時收視率第一,被網友譽為“讓人眼前一亮、心裏一熱的扶貧題材力作”。

■ 在平實質樸中實現突破

“全景式、立體化、史詩般展現脫貧攻堅歷史”是《山河錦繡》的定位,該如何“破題”?

“為了拍好這部劇,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國務院部署實施《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力爭用7年左右的時間(從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讓故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可以把扶貧、脫貧與鄉村振興銜接,從此處破題。”找到著眼點後,該劇第一編劇由甲開始了緊張的工作。

2022年1月主創團隊接到編劇任務,6月電視劇就要開機。為了如期完成任務,主創團隊先後採訪了近百位扶貧工作者,在陜西、河南、貴州多地的數百個村落實地采風,行程近萬公里。劇中大量情節都是在真實故事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加工。其中,柳家坪建立木耳智慧大棚生態園的劇情,就是以柞水縣群眾種植木耳的故事為基礎,參照該縣産業脫貧的事例創作的。“趙書和、柳大滿和國企幫扶幹部,身上都有很多原型人物的影子。”由甲説。

扶貧劇很多,如何跳出傳統“農村劇”和簡單的謳歌型主旋律劇的程式,創出新意,有所突破?

“我們要用這部劇告訴觀眾,國家為什麼要進行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行動,攻堅的難度在哪?”由甲説,“‘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是我們力圖呈現的主題。該劇在史詩感、立體性和全景表達上避開了以往的同類作品,是其獨有的特點。”

如何讓主旋律劇打動觀眾?如何讓主旋律劇具有很強的故事性,讓觀眾能看進去?這是該劇導演余淳、呂紫伯面臨的挑戰。他們表示,思想再高大上,沒有紮實的故事和生動的人物去承載,一切都是零。

因此,兩人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拍攝基調:平實、質樸地切入,不懸浮,不“灑狗血”。《山河錦繡》放棄了強烈的戲劇衝突,對災難和貧困的展示都是點到為止,不刻意渲染和煽情;在生活化處理上下功夫,反覆推敲,在戲劇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更多地從鮮活生動的個體著力,強調中國人的自強意識。

余淳説:“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人物或事情,總有一些英雄人物在關鍵時候做出對國家和民族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人物和事情應該被大力頌揚。”

■ 真實講述故事細節

“我們把這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濃縮在劇中的‘柳家坪’,從真實的生活出發,走進生活深處,從平凡中發現偉大,把對‘人’的塑造放在第一位,以多元視角講述一個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彩故事。”余淳表示,“這部劇的拍攝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真實,從劇本、人物、事件、製作等各個層面都要真實。”

我國的大多數貧困地區,其致貧的根本原因是惡劣的自然條件。劇中設定的柳家坪就位於秦巴山區。這裡影響村民生活和生産的主要是水患、泥石流和土地資源匱乏。水患治理問題、村辦水泥廠“污染事件”、建大棚種木耳等真實發生在陜南或中西部地區的故事,讓“柳家坪”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崎嶇狹窄的山路、墻上有深深裂縫的土坯房、“家養一隻兔,不愁油鹽醋”的標語、“二八”自行車、手扶拖拉機……近500個場景、4000余組人物造型、幾十萬件道具,原生態地再現了山區貧困村的生活場景。劇中演員一口地道的陜西方言,讓這部劇更加原汁原味。

劇中,國家扶貧政策的發展過程,也都在柳家坪這個國家級貧困村得以體現。從國務院扶貧辦調研組到中原省摸底入戶,到扶貧工作隊進駐柳家坪、石頭村、長灘村;從第一書記完成培訓奔赴各鄉村,到精確摸排、建檔立卡;從省委書記簽下脫貧攻堅責任書,到第三方評估、驗收組實地考核……《山河錦繡》中的脫貧故事,將脫貧攻堅、精準扶貧的各環節、各步驟都呈現出來。

值得稱道的是,《山河錦繡》不僅用寫實手法表現出真實的貧困狀況,也用細膩走心的小人物的奮鬥來探索著脫貧之路。“今年修水壩,下雨不害怕。今年流些汗,明年吃飽飯。”李乃文飾演的主人公——村支書趙書和深感水患之苦,希望通過興修水壩、種地,讓半山村的百姓過上好日子;王雷飾演的副縣長國文為了讓家鄉擺脫貧困,不辭辛勞多方奔走並參與救災,與村民打成一片,為兩個村子的合併大膽建言;顏丙燕飾演的鄉村教師柳秋玲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山裏孩子的命運,挨家挨戶找孩子去上學……諸如此類,雖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卻樸實真切、觸動人心。

半山村突遇泥石流,上百位村民冒著瓢潑大雨,頂著塑膠布、戴著草帽在深夜緊急轉移,這場面令觀眾隔著螢幕都感到緊張。大災當前,柳家坪的村民放下兩村恩怨,將半山村受災的村民接回自己家中安頓,鄉民共患難的至真情義令人淚目。《山河錦繡》所展現的,不僅僅是脫貧工作的過程,更通過性格鮮明的農民形象,讓觀眾感受到富有濃郁人間煙火氣和人情味的鄉土社會。

“無數個平凡,無數個渺小,終將鑄就偉大的事業。”主創團隊不回避真實矛盾,將農民作為時代的弄潮兒來塑造,在廣闊的視野中表現中國農村的時代巨變。《山河錦繡》讓觀眾對劇中的這句臺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讓觀眾深切認識到,脫貧攻堅背後是許多人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是曾經貧瘠的土地上千千萬萬人的不懈奮鬥。

■ 全景式展現脫貧攻堅歷程

金黃的稻田、村民的笑臉、豐收的喜悅……隨著柳家坪迎來大豐收、勝利摘掉貧困帽,展現波瀾壯闊脫貧攻堅故事的《山河錦繡》于12月5日在央視一套圓滿落幕。扶貧幹部帶領人民群眾砥礪奮進的艱辛歷程,在動人的情懷中呼應著這個時代的底色,在山鄉巨變的中國故事中傳遞著奮進新時代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為首部全景式展現中國農村30年扶貧歷程的影視作品,《山河錦繡》將黨的興農惠農政策貫穿始終,將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共抓扶貧的力量組合完整展現,也將企業幫扶、科技幫扶、教育幫扶等全社會助力脫貧攻堅的內容納入劇情。劇中,各級領導幹部、鄉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者、基層黨員、貧困群眾等一個個鮮活立體的人物陸續登場。他們各自的故事交替上演。這些故事有關理想信念、婚姻家庭、人生抉擇,形成了一幅苦樂交織的人物奮鬥群像。

30年的時間跨度中,《山河錦繡》對脫貧攻堅戰略進行了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描摹,脫貧攻堅的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盡在其中,多維度、藝術性展現了中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廣闊的鄉村土地上曾經發生、正在發生的變化,感受到時代的巨大變化。

好題材加上真實生動的好故事,是一部優秀電視劇的成功密碼。該劇自播出後,收視率不斷攀升,高居黃金時段電視劇全國實時收視率第一。各大視頻平臺熱度爆棚,劇目影響力持續走高。該劇真實接地氣的故事、跌宕飽滿的劇情、生動有溫度的人物塑造,得到業內人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業內專家對《山河錦繡》給予高度評價,稱其“堅守人民立場,用生動的電視藝術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熱情讚揚,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鬥的拼搏者給予深情褒揚,書寫了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山河錦繡》的成功創作是對“以人民為中心”創作導向的又一次驗證。“從故事到人物,從農村場景到表演狀態,從形象到語言,觀眾都能感受到劇中濃濃的鄉土風味,也能感受到農村發展與時代發展那種內在的契合感,對劇中主要人物也會産生強烈的共鳴共情。這一切,可以説都是生活帶給創作者的靈感、激情和啟示。”

毋庸置疑,《山河錦繡》是一部有溫度的劇作。它在家國情懷的立意下,將無數扶貧工作者的無私奉獻甚至犧牲搬上熒屏,將理想、擔當、信念深深地注入觀眾的內心,讓更多人讀懂了脫貧攻堅事業的偉大,感悟到中國夢的深刻內涵。

本報記者 柏樺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山河錦繡》:致敬脫貧攻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