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

“馭風”記

向靖邊縣龍洲鎮的東南角望去,一排排白色的風力發電機坐落在梁峁上,巨大的風葉隨風旋轉,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成為一道獨特而美麗的風景。

5年前,由遠景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景能源)生産的23台智慧風力發電機在此“落地”。如今,每台“大風車”每天發電量可達1.4萬千瓦時以上,年發電量達1.2億千瓦時。智慧風力發電機不僅讓龍洲鎮5萬戶家庭用上了綠電,還服務榆林市的千家萬戶。

近年來,風能發電在榆林迅速發展,新能源消納能力持續增強、綠電不斷外送……在陜西最北部的土地上,風被轉化為電能,産生巨大經濟效益,一場能源生産和消費方式的變革正在上演。

12月11日,記者來到榆林市高新區榆橫工業園區,遠景西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毅介紹了遠景能源在榆林的産業佈局。

“小風車”裏有大科技

榆林市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人們常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曾經深惡痛絕的“風”如今派上了用場,能夠用來發電。

2015年,定邊縣繁食溝風電場一期工程並網發電,改寫了陜西省無風電的歷史。至今,榆林市的風力發電産業發展已有7年。“未來,‘雙碳’目標要實現,能耗雙控的任務也要如期完成,我們不僅要利用風能發出電,更要發‘好’電。”榆林市發展改革委負責人説。

遠景能源風電機組産品首席專家高猛見證了國內風機核心部件研發的“艱辛歷程”。他剛參加工作時,甚至連小小的齒輪都是進口的,出了故障只能寄到國外修理。現在,在中國電力科研人員的努力下,變頻器、變槳軸承製造等核心技術接連被攻克,風機核心部件實現了從“國外進口”到“中國製造”。

“風力發電是將風能轉化為機械能,再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這一過程決定了風電提效降本更多依靠的是把機組做得更大、葉片做得更長。這些都屬於延續性技術,只有不斷進行研發,才能讓國産風機技術走在世界前列。”高猛説。

2009年,遠景能源推出首款風電機組,率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掌握了自主的整機技術。經過十多年的持續投入,遠景能源一步步完成了變頻器、葉片、發電機、變槳軸承、齒輪箱、主軸承等關鍵零部件的自研甚至自産,在國內整機廠家裏最早建立起擁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零部件和整機系統測試驗證能力。

産業園助力低碳轉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遠景能源在榆林打造以風電和儲能電池為核心的綠色能源裝備産業,並通過零碳産業園建設,推動榆林構建綠色能源體系。

12月11日,榆林市高新區榆橫工業園區塔吊林立,車輛穿梭……全省首個零碳産業園正在加快建設。這個項目是遠景能源在榆林市構建零碳新工業體系、打造綠色能源生態産業的重點示範項目。當日,記者在零碳産業園已建成的風機工廠內看到工人正在調試智慧風機的核心部件,智慧儲能産品正在儲能工廠裏有序生産。

“電池是現代能源轉型、綠色新能源的重要一環。零碳産業園內的電池産業落地後,將拉動下游整車企業快速入駐。”鄭毅説。

“零碳産業園內80%的能源直接來自風電、光電和儲能。”鄭毅介紹,“項目全部投産後,榆林將在陜西率先形成儲能電池、電動重卡、綠色制氫等上下游銜接的整合化現代能源産業鏈。”零碳産業園項目的落地,是陜西持續推動能源産業、能源經濟向新興化、智慧化、綠色化升級的生動實踐。

數字化助力綠色發展

綠電有了,零碳産業園也有了,企業如何更加詳細得知自身碳排放情況?

榆林市與遠景能源計劃基於榆林市現有的能耗管理平臺,共建方舟智慧碳管理平臺。該平臺不僅能讓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雙碳雙控管理,統一管理碳數據,還實現碳排放和能耗指標可跟蹤、可分析、可視化。

“該平臺將由企業視角、園區視角、政府視角組成。”鄭毅介紹,此平臺不僅能看到整個區域的碳排放總量、碳排放強度、能耗總量、能耗強度等指標數據,還可以基於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實現碳排放實時統計、精準跟蹤和及時預警,構建起企業、園區、政府數字化碳管理體系。

曾經,很多企業並不清楚自身的實際碳排放量。現在,由於使用了智慧物聯網採集各種設備數據並進行分析,企業能掌握各設備、各環節更詳細的碳排放量,減排更有針對性。

目前,遠景方舟智慧碳管理平臺一期項目已完成並成功接入榆林96家重點高耗能企業的用能排碳數據,並將通過能碳核算、能碳分析、能碳管理三大維度,掌握相關企業能耗情況,協助制定降碳增效行動方案。未來,將以遠景方舟智慧碳管理平臺為基礎,結合智慧能源綜合管理平臺,實現榆林市重點企業的碳盤查、碳足跡追蹤、碳資源管理、環境權益交易管理等,助力榆林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本報記者 馬騰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馭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