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新疆農業:一分水力,一分好利

這是辭舊迎新的時節。北疆千里冰封,麥苗在雪被下酣眠;南疆農田泛晶,冬灌水清澈透明。就在今年,自治區黨委提出,水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發展空間就有多大。作為水資源分配佔比最高的農業領域,改革驟然提速,這是創新的一年,也是接受檢驗的一年。

水資源配置更加科學精準

水,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性支撐。現代農業是一個綜合體系,種植、管護技術、品種、種植者素養等各方面都對最終的土地産出和農産品品質産生著重要影響,但水是這一切發揮作用的前提。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尚不充分的南疆,水的基礎性影響就更為重要。

長久以來,制約南疆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就是水。當科學統籌水資源從理念轉向實際行動時,在水量分配上的重大變化出現了。“今年塔裏木河源流來水偏豐,全流域在保證生態用水需求的前提下,全力保灌溉,源流多來的水就在源流用掉,做到了應供盡供,應用盡用。”新疆塔裏木河流域管理局水量調度管理處處長何宇説。

巴楚縣阿納庫勒鄉拜什吐普村,種棉大戶馬正陸站在自己承包的1.2萬畝高標準農田旁邊,臉上有遮掩不住的喜悅:“我為了這1.2萬畝地費盡了心思,去年灌溉用水緊張,我也很緊張,滴灌再省水,該用水的時候沒水還是不行啊。今年的水是真的好,心裏特別踏實。”

而在葉爾羌河中游引水樞紐,當了10年配水員的古麗阿依姆·莫明説:“今年夏天感受最深的,是白天幾乎每兩個小時就收到水量調節的通知。這樣的實時調度,讓我覺得現在水管得真是越來越精細了!”

古麗阿依姆感受到的變化是新疆水資源配置精準化改革的成果。自治區黨委十屆三次、五次全會對新疆水資源管理治理工作進行了系統安排部署,建立了“提級管理、系統調配、每週調度、調出成效”的工作機制。兩小時一次的水量調節,正是這一機制的微觀體現。

在新疆,管理大河的流域機構通過各個縣市上報的用水計劃,在各級分水樞紐開閘放水,將河水引入綠洲,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前我們給流域機構報用水計劃比較粗放,就報個水量、時間,大致分一下種類。”莎車縣水利局水管總站副站長木合塔爾·買買提説,“現在不同了,什麼時候用水,通過哪條渠道輸水到地塊,地塊上種的什麼作物,都要寫得清清楚楚。棉花用水,就專門給棉花供,小麥用水,就專門給小麥供。”

莎車縣阿爾斯蘭巴格鄉古扎村村民吐如普·艾買爾種了17畝小麥,今年科學合理的供水,讓他讚不絕口:“小麥灌足了水,每畝地收成增加了幾十公斤呢。”

今年灌溉季的南疆,大河有水小河滿,但每一股水的用途,都明明白白記錄在各縣水利局的年度供水計劃表和月灌溉用水統計表上。當水資源配置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後,水利基礎設施的作用也進一步凸顯。

水利設施夯實水力之基

一場滔滔洪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今年汛期席捲整個南疆。除開都—孔雀河外,塔裏木河水系各大河流均産生了程度不一的汛情。在塔裏木河干流,洪水在短期內就達到60年來的最大值。然而這場規模巨大的洪水並沒有造成嚴重災害。河道內,洪水靜靜流淌;河堤上,各項應對措施有條不紊地展開;河道外,村鎮依舊,人們的生活依舊。

最大的洪峰在阿拉爾市附近形成,在這裡迎接洪水的,是堅固的永久性防洪堤。洪水在堤壩約束下向塔裏木河中下游行進,又經過數十座閘門,被分流進農田和胡楊林,形成了農業灌溉和生態修復雙贏的局面。新疆塔裏木河流域管理局的數據顯示:整個汛期,塔裏木河流域洪水的利用率高達80%。

永久性堤壩遍及全疆各大主要河流,並且在進一步延展。全區防滲渠道長度已達7.4萬餘千米。灌溉季時,滾滾波濤翻涌在幹渠,白浪飛花跳躍在鬥渠,潺潺淺流輕吟在農渠,最後靜靜流入田間,養得蛙聲一片。日漸完善的水利設施讓農民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不用再為防洪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反而盡享充沛洪水帶來的紅利。

“我們將高效利用洪水作為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通過系統調度、科學調度、精準調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調蓄作用,統籌防洪度汛、水庫蓄水、農業灌溉、生態保護等多重目標,以最快速度引洪灌溉、引洪補水、引洪下泄、引洪蓄水,切實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何宇説。

截至11月14日,全區水庫總蓄水量121.24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13.9億立方米。南疆水庫蓄水量53.6億立方米,較去年同期增加12.95億立方米。良好的蓄水情況,為各地今年冬灌和明年春季用水提供了有效保障。

“目前,新疆大石峽、玉龍喀什、庫爾乾等重大節水蓄水調水工程和莫莫克、紅山、依格孜牙等23項中小型水庫工程正在加快建設。阿爾塔什、大石門水利樞紐工程已經開始發揮綜合效益。”自治區水利廳副廳長焦全喜説。

以水庫為代表的水利工程建設有力提升了新疆水資源承載能力。“這意味著新疆能夠‘兜’住更多的水,不讓它白白流走,對水資源的科學統籌配置能力正在不斷提高。”焦全喜説。也正因如此,農業用水的空間才能不斷拓寬。但這並不意味著無度揮霍,相反,新疆正在用市場、技術等多種手段,力爭讓每一滴水都發揮出最大價值。

讓每滴水的價值最大化

2017年,一項對新疆農業影響深遠的改革開始全面推進,那便是水權水價改革。在隨後不長的時間裏,新疆逐步建立起“國有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末級渠係維護費”的終端水價形成機制。新疆按照“政府主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水權明晰;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公開、公平、公正;積極穩妥,因地制宜”五大原則進行水權水價改革,讓水從“有價值”向“有市場價值”轉變。

昌吉回族自治州是全區較早推行水權水價改革並取得成效的地區之一,目前農戶與農戶、村與村、灌區與灌區之間的交易已成常態。昌吉市二六工鎮光明村村民鐘蘭芝種植了80畝葡萄。“以前大水漫灌每畝用水400多立方米,我還擔心定額水量不夠。”她説,“後來安裝了滴灌設施,每畝地用水300立方米,用不完的水,我就賣給別人。省下的水賣得貴,用超了的水買得也貴,所以大家都想著辦法節水。”

讓鐘蘭芝能做出水文章的,正是以高標準農田為代表的高效節水技術。經過多年持續不斷建設,新疆高效節水灌溉面積數千萬畝,推動了農業生産規模化,實現了節水、節肥、節工,推動了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水分生産率提高、灌溉水保證率提高,促進了農業增産增效,帶動了農民多渠道增收。

在沙雅縣水利資訊中心的大屏上,顯示著渭幹河灌區118萬畝地的用水資訊,河水明明白白流進大小渠道裏。在該縣紅旗鎮,矩形渠成為田間明顯特徵,這種新式防滲渠不僅佔地面積小、維修便捷,還能提高水的流速、減少滲漏。渠道引水至高標準農田的滴灌首部,每個首部可灌溉1500畝地。在這裡,超聲波流量計“監督”著流進的水量,自動反沖洗過濾器阻攔了水中的泥沙,共同護送水進入條田內的滴灌管道內。

沙雅縣德民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了紅旗鎮9個村5個合作社近2萬畝地,全部建成了高標準農田。在此基礎上,合作社進一步探求農業節水的空間。“推廣‘幹播濕出’技術以來,合作社每畝棉田一年的平均用水量從額定的471立方米減到了300立方米。節約出來的一部分水費又通過水利部門的獎勵回到了合作社。”社員艾合買提·熱西提説。

截至目前,沙雅縣高標準農田面積達143萬畝。2017年以來實施高效節水項目80多萬畝,目前平均每畝實際用水比2017年減少104立方米,棉花平均畝産比項目實施前增加100多公斤。在天山南北,“水力”促“農利”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路徑。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劉東萊

來源:新疆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疆農業:一分水力,一分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