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查

“亞洲鋰都”頻現環境問題 宜春何時照亮“鋰想之光”?

2021年宜春碳酸鋰産量為8.1萬噸,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宜春的鋰雲母精礦和碳酸鋰産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近兩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國軒高科、欣旺達等新能源龍頭,紛紛攜超百億元的大項目落戶宜春。

總體來看,宜春已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全産業鏈發展模式。不過,當地佈局的鋰電産業鏈企業,仍集中在上游的開採環節及中游的動力電池生産環節,環境承載壓力較大。

“以後,是不是水都沒得喝?”

“礦都被挖走了,以後怎麼辦?”

地處江西省西北部的宜春鋰資源豐富,號稱“亞洲鋰都”,在近年來新能源産業爆髮式發展的背景下大步前行,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龍頭紛紛攜超百億元投資入場。産業如火如荼發展之外,當地居民卻有著上述兩重擔憂。

擔憂的背後,是宜春這座資源型城市在高品質發展中面臨的新課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如何協調?

11月下旬,宜春錦江水質異常,隨後多家鋰鹽企業陸續宣佈停産。12月6日,宜春市政府發佈通告,江西齊勁材料有限公司(下稱“齊勁材料”)和當地另一家鋰鹽企業江西永興特鋼新能源科技公司(下稱“永興新能源”)涉嫌以逃避監管方式排放含鉈污染物,目前正在被調查。

對此,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日趕赴宜春進行調研。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已經有一個多星期沒有人來上班了。”12月13日中午12時左右,記者驅車來到位於宜春市宜豐縣工業園的齊勁材料,門口安保人員介紹,公司已停産一個多星期,停産前這裡有很多員工上班,現在公司裏一個人都沒有。

11月24日,宜春市生態環境監測部門在對錦江幹流飲用水水源地全指標監測分析中,發現鉈濃度異常。經初步查明,主要污染源來自齊勁材料。

距離齊勁材料1公里左右,正是此次被立案調查的另一家企業——永興新能源,但是該公司拒絕接受採訪。

永興新能源是上市公司永興材料的子公司。11月29日,永興材料公告稱,為配合當地環保調查,永興新能源臨時停産。資料顯示,永興新能源成立於2017年8月30日,2021年實現碳酸鋰銷量11235.2噸,2022年1至9月實現碳酸鋰銷量13770噸。

此後,康隆達、鞍重股份發佈公告,兩家公司位於宜春的鋰鹽子公司停産。停産原因均為配合宜春上高縣高新技術産業園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嘉美路改造工程)。

宜春鋰電産業鏈背後的環保問題逐步凸顯。此前當地居民舉報,某企業將鋰雲母殘渣直接填埋至廠區內某個角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

2021年,宜春開展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共排查礦山企業259家,發現問題礦山233個,排查問題共計846個。

2021年底發佈的《宜春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宜春對傳統産業和粗放發展存在路徑依賴,對生態環保的重視程度減弱、保護意願下降、行動要求放鬆、投入力度減小的風險有所增加。

2022年4月,江西省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發現:“上高縣、萬載縣、高安市的礦山開採,監管缺失、生態修復滯後、綠色礦山創建不嚴不實,生態環境問題突出。”上述三地均為錦江流經區域,是當地鋰電相關企業集中地。

11月上旬,宜春市生態環境局發佈關於暫停審批以陶瓷廠進行鋰渣焙燒項目的通知。根據通知,市內鋰電産業鏈企業存在較多隱患,以陶瓷廠對鋰渣二次提鋰的名義進行批復的項目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為防控風險將暫停此類項目審批。

同時,除了宜豐、奉新、袁州等地,宜春其他縣市區不再新增鋰雲母選礦項目,對於選礦廠産生的長石粉和碳酸鋰企業鋰渣處置問題,宜豐、高安等地應高度重視,加快推進鋰渣消納場建設,對企業無法處理的鋰渣,應統一暫存消納,待條件成熟後再開發利用。

記者還了解到,宜春市生態環境局此前調查發現,某企業通過逃避監管方式排放水污染物,但是該公司卻在申辯中稱:“此前簽訂宜春市鋰電新能源産業正極材料龍頭項目,對宜春經濟發展將作出巨大貢獻。”

超百億元大項目紛紛落地

“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宜春,因泉得名。如今,這座風景秀美的城市,卻有著難以言説的“傷疤”。

12月13日,記者來到宜豐縣花橋鄉白市村。這裡有一座鋰礦開採區,記者沿路看到,路上不斷有大型貨車經過。靠近礦區,十多輛大型貨車沿途停靠,等待進場運貨。

向不遠處望去,幾座大山經開採後,部分區域已失去植被,裸露出灰白色的山體,宛如一道道傷疤。

“那就是開採鋰礦搞的。”當地居民向記者介紹,挖開山上植被及泥土,一鏟子下去就有鋰礦。

“這裡都是寶啊,跟黃金一樣,之前很多人去撿鋰雲母,現在一斤能賣兩塊錢。”當地一名司機感慨道。

據宜春市政府公佈的數據,當地鋰電新能源産業的主業收入,2022年有望突破1000億元。2021年全市碳酸鋰産量為8.1萬噸,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預計到2025年,宜春的鋰雲母精礦和碳酸鋰産量分別達到700萬噸和50萬噸以上。

近兩年,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國軒高科、欣旺達等新能源龍頭,紛紛攜超百億元的大項目落戶宜春。

“以大項目引領促進大發展”“奮力打造世界級鋰電新能源産業基地”等標語,在宜春經開區隨處可見。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表示:“宜春擁有豐富的含鋰瓷土礦資源、良好的營商及政策環境、完善的産業鏈配套,已經具備了打造世界鋰都的紮實基礎,這些都是國軒高科佈局宜春的重要因素。”

11月28日,國軒高科在宜春獲得第二塊鋰礦採礦權,持續夯實向上游原材料端佈局的戰略。江西國軒董事長黃章喜介紹,宜春國軒電池一期10吉瓦時項目已于5月30日投産,二期20吉瓦時項目預計2023年10月建成投産;在鋰礦項目方面,白水洞礦處於開採狀態,水南段礦在開採準備中。

産業鏈集中在中上游

12月7日,欣旺達與宜春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協定在宜春市政府管轄區域內,共建從碳酸鋰生産、鋰電池關鍵材料到鋰電池回收利用的産業鏈體系。

具體來看,欣旺達宜春新能源基地項目預計總投資165億元,將分期規劃建設年産5萬噸碳酸鋰、30萬噸正極和年處理50吉瓦時綜合回收利用産線。

擺脫傳統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困境,宜春打造“亞洲鋰都”,也有著自身的目標——産業項目全鏈條集群式發展。

“産業鏈完備,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整個産業的競爭力。”宜春經開區發佈的資訊顯示,總體上看,宜春已形成貫通“鋰礦—鋰鹽—鋰材料—鋰電池—鋰應用—鋰回收”的全産業鏈發展模式。

當前,宜春要以鋰資源為媒介向下游完善産業鏈,並非易事。

在宜春經開區,記者走訪發現,當地佈局的鋰電産業鏈企業,仍集中在上游的開採環節及中游的動力電池生産環節,環境承載壓力較大,而在下游的電動車環節,當地僅有合眾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針對“十四五”期間宜春加快製造業産業鏈現代化的瓶頸及問題,宜春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副主任郭瑩表示,宜春鋰電産業鏈各環節企業的戰略合作與互採互用較少,沒有形成産業鏈間的合作共贏模式,存在電池級碳酸鋰銷往外地、材料企業原料外購、鋰電池企業基本沒有使用本地生産的關鍵材料等問題。

在宜春高鐵站的站前廣場中央,一個被當地人稱為“鋰想之光”的紅色火炬十分醒目。而在當下鋰産業鏈爆髮式增長的背景下,宜春頻繁敲響環保警鐘,當地居民心懷擔憂,何時才能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照進”現實?記者 邱德坤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亞洲鋰都”頻現環境問題 宜春何時照亮“鋰想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