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四川瀘州:一把油紙傘撐起傳承風雨情

一提瀘州,必會提酒。風過瀘州帶酒香,與酒香夾雜在一起的還有一股桐油的清香。距離瀘州城區半小時車程的分水嶺鎮,有著同瀘州老窖一樣歷史悠久的手工藝品——瀘州分水油紙傘。

在日前閉幕的2022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上,瀘州市推薦的江陽區董允壩·傘鄉景區分水油紙傘系列經過層層比拼,最終脫穎而出,加入“天府旅遊名牌”體系。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瀘州市江陽區董允壩,了解分水油紙傘背後的故事。

分水嶺鎮位於雲貴川渝四省結合處,是茶馬古道、南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分水油紙傘製作技藝,起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個完全保留著全手工製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瀘州分水油紙傘幾乎毫無遺漏地承襲了中國傳統的制傘技藝,繼續保留濕糊傘技術與特殊的熟桐油配方,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一把好的油紙傘可以反覆撐收3000次不損壞,清水浸泡24小時不脫骨,傘頂五級風中行走不變形,這也是分水油紙傘的基本“修養”,它的背後是近百個製作工序。

從竹片加工成半成品便需要四十多道工序,然後再到成品製作,穿絞和網傘、印花和切紙、扶傘和烤傘、熬油和晃傘等也至少需要五十幾道工序。

目前,油紙傘在分水嶺鄉已經成為産業鏈。通常每家每戶有專門負責的一步,製作好後再統一移交給負責下一步的家庭。儘管大多人只負責其中一個步驟,但他們每個人都有獨立做傘的能力。

“傘內部的渡線工藝是尤為花心思的地方。”據分水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民盟江陽區機關綜合支部盟員畢原紳介紹,與其他地區的油紙傘不同,分水油紙傘在穿線時採用了“滿穿”的技藝。直徑84釐米的滿穿傘內部渡線工藝達到2800針,100釐米的滿穿傘內部渡線工藝達到3800針,即便是非常熟練的工人,光這一步,就要花去半天時間,一個人一天最多只能穿縫兩把傘。

純手工製作油紙傘技藝的傳承,除了重續油紙傘製作工藝,創新也是必不可少的。2008年,分水油紙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一個家族七代人秉承匠心精神,在行業首創無味油紙傘技術、獨創防紫外線油紙傘、獨創非遺扎染油紙傘、首創植物標本油紙傘,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傳承模式,創辦油紙傘製作技藝傳習所、培訓班、博物館、活態體驗館等,在多個學校創建大師工作室,與校企合作,打造研學實踐基地,培養大學生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

“堅守是手藝的保護和傳承,創新是為了滿足現代用戶需求,更好地將手藝發揚光大,是對堅守最好的傳承!”畢原紳説。

畢原紳積極投身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行列中,通過技藝培訓,採取“公司+農戶+居家靈活就業模式”,有力帶動當地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吸納300多名無業人員在家門口就業,帶動農戶額外增收1000-3000元/月不等,助推鄉村振興、文化振興。

“讓油紙傘享譽海內外,帶動更多的家鄉人就業、創業、安居樂業!”畢原紳肩負傳承使命,在家鄉熱土上深耕致遠。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四川瀘州:一把油紙傘撐起傳承風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