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西安力量”讓本土文化講出全新“好故事”

12月5日晚,由西安編劇姜增祥擔任編劇和藝術總監,西安外事學院、西影數位傳媒科技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陜西省重大化精品扶持項目《絲路傳奇之十面埋伏》,登上央視6套黃金檔首播。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産涇陽茯茶為題材,這部電影新作在深挖本土文化的歷史敘事講述中,展現熾熱家國情懷,收穫當晚熒屏同時段收視第2的佳績,以及網路平臺超千萬人次觀看的火爆數據。

陜西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璀璨,大秦嶺綿延千里,作為文化大省,這裡擁有豐富厚重的文化財富、獨特鮮明的文化氣質。紮根三秦沃土,西安在全面推動文化強市建設的進程中,持續發力——從影視,到曲藝,從廣播劇,到話劇、兒童劇、歌舞劇,這片土地上的文藝工作者們回應時代呼喚,守正創新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在溯源、找根、尋魂的通途上,讓本土文化在當代舞臺講出了一系列全新“好故事”。

深挖細耕

讓三秦故事眾人曉

“以前經常看到浙商、晉商的故事,沒想到秦商的故事,也這麼驚心動魄,這麼精彩。”在《絲路傳奇之十面埋伏》播出後,一條網友評論彈幕獲得了大量點讚。在該劇編劇、西安市知名劇作家姜增祥看來,正是對本土地域文化深入的挖掘,讓該片在播出後,對觀眾産生了強大吸引力。

作為一部閃耀著愛國主義光輝的影片,《絲路傳奇之十面埋伏》以第二次鴉片戰爭為背景,刻畫了秦商和涇陽茶民為捍衛茯茶西進、保衛祖先開創的絲路中國茶市場,與洋商買辦勢力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抗爭。影片通過“不速之客”“紅茶傾銷”“火燒茶倉”“中外鬥茶”“奮起反擊”等多場重要情節,折射出陜西茶商面對強敵的大無畏精神,從而牽引出國人心中熾熱的家國情懷。用光影為當代觀眾呈現展示中國茶文化精髓,濃縮了中華民族的不屈與抗爭精神,弘揚“一帶一路”的時代意義。

“陜西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文脈數千載之中,裹藏著文化底蘊深厚的浩瀚故事,如何通過影視及更多藝術方式,讓本土文化傳遞給更多當代受眾,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姜增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創作《絲路傳奇之十面埋伏》時,自己從新時代的要求出發,從世界文明的“共融點”出發,從地域特色文化出發創作作品,“涇陽茯茶是國家級非遺文化,是我們陜西的商業名片、文化名片,同時也是我們老陜人的精神名片,我們有責任將其發揚光大,挖掘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貢獻。”

事實上,許多關注陜西,關注西安的觀眾也許能發現,近兩年來,大量誕生於西安、深入挖掘三秦故事的文化藝術作品,正頻繁亮相,帶公眾感知更豐富的陜西文化。從電影《柳青》到話劇《柳青》,陜西的文壇巨匠被新時代西安藝術工作者帶入人前;從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到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西安文藝人將秦嶺生態、陜西歷史融入創作,並最終登上最高領獎臺;11月6日,由西演·西安易俗社創排的大型新編秦腔歷史劇《李白長安行》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CCTV-11《九州大戲臺》欄目播出,以地道本味詮釋長安人文;在不久前,由西安編劇汪紅娟創作的廣播劇作品《黃河奔流》登上央廣中國之聲欄目首播,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一戶普通人家紮根黃河岸邊,建設美好家園的多彩故事。王紅娟表示:“我是西安人,一直關注本土。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聽眾感知新時代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創作源於對腳下土地的深情感知,在資訊爆炸的多媒體時代,應當如何通過影視及藝術方式,讓本土文化傳遞給更多當代受眾,年輕受眾?西安文藝人也在時刻思索。姜增祥説:“在這個全媒體時代,弘揚本土文化的方式很多,渠道也很豐富。無論是影視,還是戲劇,或者其他藝術形式,要將本土文化傳遞給當代受眾,就要堅持守正創新。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的根,抓住文化的魂,把握住本土文化中最凝聚人、最打動人、最溫暖人的精神力量。創新,就是要創新文化故事,創新表達方式,創新傳播渠道,讓作品真正打動人、感染人,讓特色地域文化入目、入耳、入心。”

使命傳承

助紅色基因綻放青春光彩

陜西是一片紅色熱土,用好紅色資源富集的優勢,賡續紅色血脈,讓信仰的力量跨越時空仍綻放青春光彩,同樣成為西安文藝工作者俯身創作的不竭源泉。由此而生的作品中,紅色故事被以富有時代感的方式重新講述,在人們心中激起感動的漣漪;紅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藝術手法重新塑造,鮮活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讓紅色傳統、革命精神代代傳承。

“每一段偉大的征程都源於對信念、使命的堅持。歲月崢嶸,不忘初心,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今年,由西演·西安話劇院創排的話劇《共産黨宣言》在陜西多地的多個劇場持續上演,為觀眾帶來生動的“文藝黨課”。“90後”觀眾小楊觀後十分激動,“共産黨人的堅定信念讓他熱血沸騰,雖然他還不是一名共産黨員,但黨員的精神與力量鼓舞著他。”

本月初,西安話劇院藝術總監、話劇《路遙》中曹谷溪的扮演者翟衛國,帶著話劇登上CCTV-3大型情景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通過對路遙經歷的描述和話劇《路遙》片段的展示,彰顯了陜西文藝的紅色基因和優秀成果。

記者了解到,眼下,西安話劇院正在著手創作一部以延安魯藝為主題,講述抗戰時期,為尋求救國救民之路,一群青年從四面八方會聚到延安考入魯藝,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學習、戰鬥,從思想到藝術創作上不斷磨礪、成長,創作出大批優秀作品,用文藝作武器,為抗戰、為全國解放做出巨大貢獻的話劇作品。全劇將通過對中國共産黨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文藝幹部和藝術人才的高等學府——延安魯藝的歷史及影響進行挖掘和整理,關照當下現實,弘揚魯藝精神,傳承延安精神,講述陜西故事,以藝術語言、藝術感悟展現眾多文藝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爆發出的創造力。

“創作話劇《魯藝之光》,不僅是對黨的文藝初心的回顧,更是以延安精神為燭火,照亮文藝工作者和新時代奮鬥者們的前行之路,如號角喚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表示,希望該劇用舞臺藝術的形式,激活熔鑄于中華兒女血脈中的優秀文化基因,“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中的重要篇章,弘揚延安精神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西安話劇院作為國有院團,有責任將黨的優秀傳統與寶貴的精神財富傳遞下去,有責任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程。”

新詮釋與新表達

讓優秀傳統文化“火”出圈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庫。西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從未鬆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魂”的堅守,由此紛至遝來的諸多文藝作品,也在新時代中不斷尋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讓傳統文化時尚、有趣,且更貼近年青一代的內心。

本月,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西安市委宣傳部、西安廣播電視臺(集團)聯合出品,西安演藝集團·西安歌舞劇院創作並參演的舞臺版《搗練圖》登上央視一套《詩畫中國》欄目,驚艷全國觀眾。“活”過來的唐代名畫,在舞蹈藝術家們的演繹下,讓千年曆史撲面而來,將長安城中人的風情與活力顯露無疑。微網志上,近兩千萬的關注討論數據見證了西安藝術家帶著傳統文化“火”出圈的巨大魅力,在網友們“唐代專屬氛圍感拉滿”“畫變真人那一瞬間可太震撼了”“大唐風韻用舞展現,太美了!”的熱議評價中,歷史對接現代的藝術手法,在“傳”與“創”中,讓傳統文化發出新芽。

古老的文化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當找準它們的當代表達方式,帶給現代觀眾的,將是無盡驚喜。集戲劇、文物、旅遊于一體,亮相西演·西安兒藝的舞臺上的兒童劇《我們是秦俑》,就依託秦始皇帝陵兵馬俑以及陜西省數以萬計的文物寶藏為創作元素。以秦俑、唐三彩仕女俑等在內的11件文物為故事藍本,將文物卡通化、兒童化,講述了在深夜博物館文物復活而發生的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該劇創作融入了文物材質特性、修復過程和文化內涵,劇中包含諸多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歷史知識與文物故事,以小朋友喜愛的、易於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不謀而合,西安市多家曲藝單位,也將本土歷史文化積極融入創作中。今年,西安“相聲新勢力”曲藝社團演出的大型原創相聲劇《諸葛亮不亮》風靡青年群體中。本月底,由西演·西安市説唱藝術團為小朋友們傾力呈現的相聲親子劇《荊軻刺秦》等也將正式亮相舞臺——把書本上的歷史變成有聲有色的立體故事,同時運用曲藝的各種手法,豐富人物劇情,增加詼諧幽默的表演橋段,讓每一個人物立體飽滿,主創們表示,希望通過青少年喜愛的方式演繹歷史故事,讓小觀眾們了解到更多關於這座城市及與這座城市有淵源的人和事,更好地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創新形式

展現當代陜西新形象

當“國潮”風靡,西安文藝工作者們也在創作中清醒的認識到,不能用簡單的“拿來主義”挖寶地域文化。如何在創新形式中,將獨立思考植入傳統文化;如何在汲取本土資源養分的同時,做到不從眾、有個性;如何講出具有“獨門秘籍”的好故事,也展現當代陜西的新故事,是眾人積極探索的方向。

“嫦娥”奔月、“天問”探火、“神舟”載人……在中國航太事業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中,實力強勁的陜西力量功不可沒。在創作題材上“獨闢蹊徑”,眼下,西安兒藝就正以我國首架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20週年為背景,籌備創作兒童劇《摘星星的孩子》。該劇以兒童興趣聚焦航太科技主題,將航太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藝術的深度融合,在廣大青少年心中埋下的一顆顆探索求知的種子,“我們希望將《摘星星的孩子》打造成為國內一部有情懷、見匠心、不走尋常路製作精良的兒童劇精品。”西安兒藝相關負責人表示。

西安話劇院新創排的話劇《軌道》也箭在弦上。記者從西安話劇院了解到,這一作品的構思緣起于“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西安積極踐行,在以國際港務區、中歐班列長安號為平臺抓手,促進中國與絲路沿線國家地區的貿易實踐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將個人理想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融合的生動事例。全劇將以戲劇的方式向國內外觀眾展示“一帶一路”倡議下,西部百姓的奮鬥史詩,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陜西,了解西安。西安話劇院院長任雪迎説:“我們希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通過人物命運與時代發展的交融,從小人物切入大時代,更好地為新時代下百姓日益幸福的生活畫像。”

現代社會,大眾接受傳統文化的途徑不僅是單純的觀劇聽戲,圖像、聲音、文字、多媒體的疊加,成為西安文藝工作者為歷史記憶與當下情緒建立聯繫的新途徑。西安兒藝沉浸式兒童劇《我和大聖的一天》正在創排過程中,雖然表現形式暫時“保密”,但院方也透露,該劇將突破常規演出模式,在實情實景中,帶給觀眾強烈的參與感和互動性,探索開拓延伸國內兒童劇創作形式,給孩子一本成長的“百科全書”。

讓數字化技術賦能影視劇生産,由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等單位聯合出品的古裝愛情輕喜劇《滄月繪》眼下正在愛奇藝熱播。區別於傳統影視劇生産模式,西安電視劇版權交易中心依託西視數據的影視大數據評估支援,研究網路視聽産業新趨勢,分析移動端用戶觀影行為,在該劇生産過程中,進行了多維度評估,並以此積極佈局網路影視劇版權運營業務,規範決策程式,推動項目合作,以優秀影視作品奉獻社會。

從內容到形式,從手法到路徑,“西安力量”正在,也將持續在不止步的思索實踐中,讓本土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走進生活,走進人心,走向世界。記者 孫歡 尚洪濤

來源:西安晚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西安力量”讓本土文化講出全新“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