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打造優勢産業集群(産經觀察·關注數字産業集群③)
走進廣東深圳TCL華星t6智慧工廠,無塵車間內,第十一代超高清新型螢幕件生産線高速運轉。一片片玻璃被機械臂輕輕提起,經過鍍膜、蝕刻、灌晶等上百道工藝流程,“變身”為90英寸高清液晶面板。
“廠區總面積比6個足球場還大,每天生産數萬塊面板,許多的環節實現了智慧製造。”TCL華星高級副總裁陳盛中舉例,製造液晶面板,需要搜尋顯示屏上的微小電路缺陷,以前工廠要請上百人來做,現在依靠人工智慧檢測系統,效率提升了15倍。“準確性更高,而且只需10個人輔助就能完成。”
高清顯示、通信設備、積體電路、軟體、工業網際網路……作為我國電子資訊製造業重鎮,同時也是我國軟體與資訊技術服務業重鎮,2021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佔全市GDP比重達30.5%,規模和品質位居全國前列。
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在此交匯融合,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加快形成。
強在産業數字化轉型堅定
“傳統工廠在生産製造、管理運營等方面已經跟不上新形勢,必須依靠數字化來應對”
位於深圳市寶安區的創維5G+8K柔性智慧工廠裏,有一條“智慧1號線”。這條運作15年的老産線,卻一點看不到“老樣子”。
看倉儲,數千種原材料由機器人精準識別、自動搬運;
看生産,自動點膠、自動檢補焊、自動封箱,多種機器人緊密配合;
看運維,8K錄影機、8K+VR眼鏡連上5G信號,實施遠端維修……
“這是我國第一條完成智慧化改造的彩電生産線。”創維集團總工程師吳偉説,作為龍頭企業,他們深刻感受到,“傳統工廠在生産製造、管理運營等方面已經跟不上新形勢,必須依靠數字化來應對。”
滿足消費需要,研發流程要縮短。吳偉分析,消費者會對廠商提出更多個性化要求,以前要等很長時間才能傳達到研發部門,如今打通數字化平臺,消費意見直達企業研發。
適應市場變化,製造流程要改造。“拓展海外市場後,許多國家市場偏小,生産變成了小批量、多批次,對生産線提出了柔性定制要求。”吳偉説,運用5G專網、雲網融合,創維的同一條生産線可生産多種不同規格的産品,轉産時間由4小時縮短為1個小時。
降低綜合成本,管理流程要完善。以前各工廠之間數據互不連通,同一工廠也有數十套不同系統,而且數據依靠人工提取分析。TCL華星搭建移動辦公平臺後,各業務數據都能一鍵查詢,極大提升了整合化管理水準。數字化為降本增效提供了優質工具。
數字化不僅有利於企業自身,也給整個産業集群帶來好處。
海能達通信深圳工廠是全球最大的專業對講機生産基地。製造對講機需要上千個元器件,對應數百家供應商,考驗著協同配合能力。
“以前發郵件告知供應商預計交貨的數量和時間。如果訂單臨時産生變化,很難及時反應調整。”海能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孫萌介紹,去年公司上線數字化供應商管理系統,顯著提升了協同效率。供應商能更快按需備料,製造商也能及時跟進供應商發貨進度,第一時間投産。
數字化還能更好把控供應鏈品質。孫萌解釋:“原先物料入庫才能質檢,現在零配件合不合要求、良率如何,供應商發貨前我就能提前獲知並干預,既提升品質,又省時省力。”
優在數字産業化基礎堅實
“深圳聚集了一批對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對製造業升級改造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在一批龍頭企業帶動下,深圳的電子資訊産業集群呈現出軟硬雙驅、數實融合的發展特點。
“電子資訊製造業能快速推進數字化,是因為深圳聚集了一批對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賽昇數字經濟研究中心(深圳)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京南分析,“這些數字服務型企業對製造業升級改造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在工業富聯的深圳工廠,上料自動化、檢測自動化、物流智慧化,廠房不必開燈,能實現全自動作業。支撐這座“熄燈工廠”的,就有騰訊WeMake提供的數字底座。
騰訊雲副總裁、智慧製造負責人曹磊介紹,工廠生産數據實時上傳到雲端,人工智慧等技術對其進行模擬分析,提出優化生産的新方案。“比如通過分析機床刀具的數據模型,預測其損耗狀況和更換週期,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停産維修的影響。”如今,騰訊WeMake已服務42萬家製造企業、覆蓋26個行業、開放超過4900個工業應用,有效幫助降低製造業數字化門檻。
除了大型數字服務商,“小而精”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也在深圳遍地開花。
深圳模德寶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模具及精密零部件數字化服務。“模具是製造業的‘工業之母’,我們花費20年時間,建成了累計超百萬條精密製造工藝資訊的數據庫,破解了模具製造品質低、交付慢、依賴人工等難題。”模德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成亞飛説,企業已幫助電子資訊行業超過50%的核心企業進行産品創新。
蘑菇物聯技術(深圳)有限公司,深耕通用工業設備數智化運維與數智化節能。蘑菇物聯製造工廠端事業部總經理謝波介紹,公司自主研發的雲智控,能實現中央空調、空壓機等設備預測性維護和智慧調控,在一家電子企業投用後,僅一年就節省電費超200萬元。
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工業數據應用,已沉澱近3萬個工業模型,積累了成熟的工業軟體開發能力。格創東智駐華星IT交付中心客戶成功部部長劉豐洋説,“曾經,半導體等行業普遍依賴國外工業軟體,經過潛心鑽研,我們實現了電腦整合製造系統等核心工業軟體的國産化替代。”
深圳為何能孕育出如此多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
製造集群密集,市場需求龐大。劉豐洋表示,深圳及其周邊形成了許多中高端製造業集群,比如電子資訊産業集群,對産品精度要求更高,電子産品更新迭代較快,就需要企業不斷提質增效,數字化解決方案可以有效滿足這類需求。
基礎設施完善,産業基礎堅實。深圳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深圳5G基站數已達6.4萬個,5G基站密度全國領先,5G商業部署和規模化應用成績突出,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政策環境優越,轉型支撐有力。“政府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數字經濟産業,一流的營商環境和創新人才政策,也吸引著高端要素聚集。”謝波説,公司的工業人工智慧首席科學家就是深圳市“孔雀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有關部門還打造了工業網際網路産業生態供給資源池,促進業務加快拓展。
重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搭建更多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數字賦能平臺,壯大複合型人才隊伍”
繼續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還有哪些堵點需要打通?哪些難點需要破解?
從供給看,一些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雖然有數字技術,但對工業製造不了解,導致數字産品不符合實際需求。
“供需不匹配,主要是因為缺乏連接‘橋梁’,也就是複合型人才。”劉豐洋透露,目前國內既懂工業又懂數字化的人才還很少。“做工業網際網路不能只會寫代碼,現代工廠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和複雜流程,必須深入廠房研究每個具體場景,量身定制。”
從需求看,部分電子資訊龍頭企業實現了數字化,但還有不少企業對數字化認識不清晰、不準確。
對傳統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説,數字化意識亟待加強。“産業集群想實現高效協同,需要提升整個産業鏈條的數字化水準。”成亞飛説。
“數字化轉型需要製造企業由內而外來推動,不是簡單的技術疊加。”謝波認為,隨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小型製造企業也應主動把數字化能力植入發展策略中,在降本提質之外,更重要的是運用數字化重塑管理、驅動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兩化融合併非一蹴而就,製造商與數字化方案供應商,均需紮根實業、矢志攻堅。當前,各地各部門推出了不少數字化獎補扶持政策,不乏急功近利的企業為追逐補貼而盲目推進改造,留下“數字爛尾工程”。“工業軟體在開發初期需要大量研發投入和經驗積累,很難追求營收和利潤,而且工業領域有很強的行業屬性,只有耐得住寂寞、長期堅守,才能解決真問題,贏得長遠發展。”成亞飛説。
李京南建議,“有關部門應搭建更多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數字賦能平臺,壯大複合型人才隊伍,引導更多中小企業更好融入數字化轉型。”
深圳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已成立工業軟體聯盟、工業網際網路聯盟等一批行業機構,並持續運營國家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體驗中心。這些公共平臺將促進中小企業融入數字産業生態。在人才培養方面,深圳抓緊推進産教融合,當地已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學院,並聯合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將為數字産業集群輸送更多跨行業、跨領域的複合型人才。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合力打造優勢産業集群(産經觀察·關注數字産業集群③))